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恩师王玉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春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对王玉磬“王派”艺术的成就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精准的阐述,甚至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有详细记录,这本身是最大的、最实际的感恩之举,也使这部著作有了学术价值,成为晚辈人学习的范本,使“王派”艺术源远流长,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陈春,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太白醉写》《南北和》《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杀庙》《调寇》《王宝钏》《三审刁刘氏》等,另主演改编剧目《鞭打芦花》《龙凤呈祥》和新编历史剧目《易水寒》《君臣情》及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赤霄赋》等。 2016年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 陈春深得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先生的艺术精髓,潜心研究,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风格,是王派老生艺术的领军人物。 目录 上编 恩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 1.苦难的童年 2.六岁登台八岁唱红 3.结缘小香水 4.与新凤霞同台唱戏 5.拜师银达子 6.人生新起点 7.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 8.演《杀庙》一举成名 9.《太白醉写》成为经典 10.王派艺术日益成熟 11.新编《苏武牧羊》喜获成功 12.《五彩轿》享誉京津 13.光荣入党 14.《辕门斩子》拍成电影 15.“改革开放”换发第二春 16.扛起承包团的大旗 17.为培养新人鞠躬尽瘁 18.老骥伏枥 再创辉煌 下编 感怀不尽忆恩师 1.人生如戏 2.学演“杨六郎” 3.恩师如慈母 4.感悟“李太白” 5.难忘为我启蒙的任丘老师 6.排练《南北和·哭城》 7.用河北梆子演唱毛主席诗词 8.千锤百炼学《杀庙》 9.血泪情缘老程婴 10.情满舞台 11.从《芦花》到《鞭打芦花》 12.戏比天大 13.《易水寒》与“梅花奖” 14.恩师家在五大道 15.恩师与阎建国 16.恩师辞世,王派艺术源远流长 17.饰演“汉光武”,《赤霄赋》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18.看河北梆子成了沧州人的年俗 附录 1.王玉磬先生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 2.和王玉磬谈《太白醉写》(李邦佐) 3.王玉磬演唱艺术浅析(甄光俊) 4.我对王玉磬艺术流派的认知(高继璞) 5.王玉磬先生的琐事轶闻(王春槐) 6.“小王玉磬”实至名归非溢美(甄光俊) 7.王玉磬先生艺术活动大事记 序言 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 恩心 陈春,天津河北梆子剧 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磐 )派艺术传承人,中国戏剧 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天津市政协委员 、人大代表,天津市戏剧家 协会副主席,名副其实的德 艺双磐艺术家。她用两年多 的时间,呕心沥血、饱含深 情地写就了《恩师王玉磐》 。 王玉磐和陈春结为师徒 的时光,正是我在市文化局 、市戏剧家协会为戏剧事业 服务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稿 中她们师徒动人的事迹,陈 春一步步成长的历程又呈现 在我眼前,备感亲切。书中 展现的师生情和感恩心,强 烈地感染着我,使我感慨万 千! 王玉磐是河北梆子剧种 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她出 身梨园世家,家境贫寒,父 亲早亡,为了活命六岁学戏 ,从小就在戏班里过着颠沛 流离的生活。由于她天资聪 慧、不怕吃苦,很快就登台 演出了,无论大小角色,她 都演的得心应手,但始终不 能摆脱困苦的生活。直到她 十三岁随母亲来到天津闯荡 ,经过小香水、筱瑞芳等人 的指教,艺术上突飞猛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已在津 门崭露头角。新中国的诞生 ,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在 她面前展现一条金光大道, 使她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 挥,艺术上日益精进,成为 观众喜爱的名角。 1953年加入天津市河北 梆子剧团以后,王玉磬与韩 俊卿、银达子、宝珠钻、金 宝环并称河北梆子五杆大旗 。她音质醇厚、嗓音刚健、 吐字清晰,表演上继承前辈 艺术家的特色,结合自身条 件丰富唱腔旋律,形成自己 的艺术风格——“王派”表演 ,在全国剧坛影响深远。她 的代表剧目《辕门斩子》《 太白醉写》《赵氏孤儿》《 杀庙》《南北和》《五彩轿 》等,是广大观众和皮剧界 公认的精品。 陈春,出生成长在燕赵 大地白洋淀边,艺术天赋极 佳,白洋淀的浪花和芦苇培 育了她的好嗓子。自幼受燕 赵慷慨悲歌的艺术熏陶,陈 春承继了河北梆子的艺术基 因,高中毕业以后被任丘戏 校破格录取。各位老师精心 培植这棵好苗子,陈春也努 力刻苦钻研,不久即崭露头 角,练就了一副别人难以企 及的好嗓子,成为一颗新星 ,在市、省、全国比赛中频 频拔得头筹。老艺术家王玉 磐慧眼识珠,把她收为关门 弟子。陈春不负众望,技艺 突飞猛进。她嗓音宽润、纯 正,扮相清秀、儒雅大方, 表演刚柔并济,激情充沛, 很好地继承了王玉磐演唱时 高低、虚实、收放自如,表 演上高亢、刚劲中寓抒情, 激扬奔放中不失含蓄的艺术 风格。陈春的成长使卫派河 北梆子从小香水、银达子到 王玉磐的老生流派得以一脉 相承地流传下来,是河北梆 子振兴、发展的希望。 王玉磐和陈春师徒,谱 写了梨园界感人至深的传承 佳话。1985年王玉磐到河 北省任丘演出,发现了演唱 风格颇像自己的陈春,在当 地领导的引荐之下,她们结 为师徒,王玉磐为能发现一 株可以继承自己艺术的好苗 子欣喜异常,陈春则实现了 她梦寐以求的愿望。那段时 间已年过花甲的王老师,经 常带着自己的琴师到任丘为 徒弟教戏,既要改正徒弟不 正确的习惯,还要严格训练 基本功,更想把自己的拿手 好戏倾囊相教。为了攻克一 个演唱技术上的难点,师徒 二人曾着急得抱头痛哭! 1992年,经王老师积极推 荐、多方奔走,陈春调来天 津,师徒可以朝夕相处了, 只要没有演出任务,陈春就 待在老师的身旁,将几出“ 王派”的代表剧目踏踏实实 的学到手,很快赢得了广大 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称赞 她的表演颇有乃师风范。她 们名为师徒更像母女,恩师 授艺传道全面严格要求,生 活上无微不至呵护关心;陈 春对恩师也极尽女儿的孝道 。王玉磬弥留之际,陈春日 夜守候在病榻旁,王玉磐逝 世以后,她的悲痛、追念之 情久久难以释怀。经她积极 倡议多方联络,2009年在 天津举办了“河北梆子表演 艺术家王玉磐诞辰85周年系 列活动”,有盛大的演出, 有充满怀念之情和理论高度 的研讨会。陈春既抒发了对 恩师感恩之情,又继承了恩 师对河北梆子事业的极度热 爱,对振兴、发展这门艺术 有高度的使命感。 王玉磐先生尊重传统、 尊重前辈,同时认真向京剧 、昆曲、山西梆子等姊妹艺 术领域学习以充实提高自己 。她扎实的继承了传统剧目 ,也排演了自己的代表剧目 ;她踏踏实实的为观众服务 ,在各项下基层慰问演出中 ,在严冬和酷暑的农村舞台 上,在各种公益场合都能经 常见到她的身影;她是剧团 的主演,多种奖项集于一身 ,是天津河北梆子问鼎“梅 花奖”的第一人。但她从不 摆大演员的架子,为人谦虚 、朴素、亲切、热情,人们 称赞她有“梆子精神”。所以 她获得了天津市第一届“德 艺双磐艺术家”的称号,大 家信任她,评选她担任天津 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后被评 为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王玉磐先生年幼时为了 生活、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 ,投身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 班子苦命挣扎。但对河北梆 子艺术的热爱是她的精神支 柱,艰苦的生活成为她日后 发展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她的人 导语 王玉磐一生对艺术拼搏奋进、继承发展、创宗立派、精益求精,她有两个独到之处,一个是“独具匠心”,一个是“独树一帜”,本书除了介绍王玉磐先生生平事迹之外,花较大篇幅对作者在恩师耳提面命下成长的过程做了回顾。 后记 《恩师王玉磐》这本书 终于结稿了,三年来伴随着 多少不眠之夜,伴随着多少 汗水和泪水,伴随着多少酸 甜苦辣,我终于完成了对恩 师王玉磬艺术人生的追踪和 回忆。然则,能使恩师的在 天之灵得以几分慰藉,也算 尽了我作为传承者的一份责 任! 恩师一生对艺术拼搏奋 进、继承发展、创宗立派、 精益求精。戏曲界那么多唱 戏的人,比我的恩师王玉磬 本事大的人也有,但是为什 么后来恩师成了在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改造戏曲方面 都得到大家认可的领军人物 呢?因为她有两个独到之处 ,一个是“独具匠心”,一个 是“独树一帜”,都是干这个 的,一定要争取跟大家不一 样,但是这个不一样,不是 左道旁门,而是要超越别人 。我是常常感怀遇上恩师, 是我一生的荣幸!直到如今 ,每每在生活中,在演出时 ,恩师的音容笑貌都在我的 心中。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 老师,一个严格要求的老师 ,一个直言不讳的老师,又 是一个浑身透着正义感和人 情味的老师!她虚怀若谷、 铁骨铮铮,她永远是我心中 的楷模。尽管我有了近四十 年对戏曲舞台艺术的学习和 实践,但还是深感自己才疏 学浅,思想不成熟,艺术不 精到,致使我的这本书还远 远没有触摸到恩师艺术修养 的本质,远远没有达到观众 的要求。 恩师王玉磬,是20世纪 40年代末崛起的河北梆子代 表人物,在京、津、冀、鲁 的广大城乡舞台上驰骋了七 十余载,在全国享有颇高声 誉。1985年我有幸拜在她 的门下,成为众多弟子中接 触最频繁、感情最亲近的入 宝弟子。2007年1月20日先 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以 后,我一直有个为恩师撰写 传记的心愿,可惜受方方面 面条件所限,这个心愿始终 未能完成。如今在市委宣传 部领导和梆子剧院领导鼎力 支持下,多年的愿望终于得 以实现。我在这里介绍恩师 王玉磐先生生平事迹之后, 又花较大篇幅对自己在恩师 耳提面命下成长的过程做了 回顾。 “感恩是一种回报,也是 一种幸福,更是一则芬芳的 誓言。”我想通过这本书, 回忆与恩师王玉磬先生学艺 、生活的往事,让热爱传统 文化戏曲事业与河北梆子艺 术的朋友,与我一起分享。 为了书写《恩师王玉蘑》这 本书,我无数次地到图书馆 查阅资料,翻阅了众多的文 献。几次组织剧院退休的老 领导和老师们座谈,还多次 走访了剧院以及天津市文艺 界八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 希望在他(她)们那里了解 恩师更多的线索来丰富我的 文章,学着用文字记载恩师 从艺的艰辛和苦楚;我又多 次打开恩师的视频、录音、 讲座等诸多资料看了一遍又 一遍,努力尝试着把它记录 下来,奈何自己的水平有限 ,可能写不出令大家满意的 文字,但我觉得是在努力践 行一份责任。每当深夜梦到 与恩师上课的情景,那真的 是一种幸福的美好愿望!业 内的朋友们都知道王玉磬、 陈春这对师徒像母女一样, 我们真正留下了“师徒如父 子”的佳话! 书里所写都是我的真情 实感,恩师六七岁开始登台 演戏,几十年的舞台生涯, 她的艺术在观众心里占有了 崇高的位置,尽管“文革”, 她的演艺之路受到了挫折, 在观众心目中她的舞台形象 却从未泯灭,她饰演的众多 角色和艺术形象光芒四射、 满台生辉,她对艺术的执着 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些后来者 学习的榜样。1978年传统 戏开放,恩师迎来了艺术发 展的第二个青春,《辕门斩 子》《太白醉写》等艺术风 采,通过电波传遍千家万户 、四面八方,凡看过她演出 的观众,无不自豪地说:“ 今天我有幸看到了大师王玉 磐先生的演唱!”她创立的 王派老生艺术,推动了河北 梆子剔种的发展。直到 1997年,77岁的她老当益 壮,在天津大型的庆祝活动 中的展演至今历久弥新! 几十年来,在恩师督导 下我经历了“冬练三九、夏 练三伏”的锤炼,努力提高 着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加强 着对戏曲知识的学习,认真 钻研着各种舞台艺术形式, 以此用来丰富发展恩师开创 的王派河北梆子艺术事业。 王玉磐先生为我树立了 坚强的信念,教会了我为人 民服务的本领,引导我对祖 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追求,更 培养了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恩师把地一生宝责的财富 无私地传授与我,我决心扛 起河北梆子王派艺术这杆大 旗,把它继续传递下去!发 扬戏曲人敬业、尊师、传承 、孝道和工匠精神,为了河 北梆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做出新时代文化人应有的贡 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 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戏曲艺术 绽放新花,生生不息、永结 硕果。 我怀着感恩的心完成这 本书的写作,恩师王玉磐先 生生前对我的辛勤培育和谆 谆教诲以及她对艺术精益求 精的精神时刻在激励着我;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领导、 同仁和艺术界的朋友们一直 以来在鼓励、提携和帮助我 !社会各界喜欢河北梆子的 观众以及一些企业家给予我 的无声支持也是我完成此书 写作的巨大动力! 在《恩师王玉磬》付梓 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刘 春雷先生的亲切关怀和精心 指导!感谢天津出 书评(媒体评论) 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 艺术上继承了前辈艺术家小 香水的特色、同时,根据自 己女演男的特定条件,博采 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创造 ,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王派”艺术体系,成为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河北梆 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老生流 派。王派艺术是我们民族艺 术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唱腔精湛细腻,行腔的抑扬 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气 息的强弱虚实、速度的疾迟 收放等非常讲究,以韵味夺 人。高腔时声遏行云,低腔 时字清音实、委婉动听,刚 劲之中蕴含醇厚,奔放之中 不失含蓄。王派的表演大气 洒脱、细腻传神,给人的总 体印象是声情并茂。王派艺 术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河 北梆子老生艺术的表现力, 对该剧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 ——马少波 文艺理论家 精彩页 1 苦难的童年 1923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的一户戏曲艺人家庭添丁增口,河北梆子名演员陈栋材的妻子刘氏,在这一天生下了双胞胎女儿。此前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老大陈书贤、老二陈志贤。这天所生两个女儿排行老三、老四,姐姐取名陈玉贤,妹妹取名陈国贤,乳名大双、二双。她们从小继承父业,长大后成了专业河北梆子演员。特别是老四陈国贤(即后来的恩师王玉磬),成长为河北梆子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 恩师的家乡位于白洋淀西岸的同口镇,这个镇子三面环水,旱路往西直通保定府,水路沿大清河直抵天津卫。同口镇是个水旱码头,曾经出过不少的名艺人,这个镇子是文化艺人的风水宝地,俗称“戏窝子”。陈栋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艺人,他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77),从小进入赫赫有名的饶阳迁民庄“崇庆班”坐科学演梆子,出科后在冀中、山东一带作艺,艺名“七阵风”,以扮演刀马旦远近闻名。他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特别是“翻、打、腾、扑”身轻如燕,武功技巧灵活似猿,几十年间誉满华北、东北各地,人送雅号“刀马亮”。 1927年的一天,“刀马亮”在农村野台子上表演《百草山》(别称《王大娘锔缸》),从三张桌子的高处“云里翻”翻下,因木板拼接的台面陈旧残破,他不慎将脚上绑的跷(行话称抹子)别在了木板缝隙里,造成腿骨断裂,再也无法登台演戏。戏班里的箱馆老许看到“刀马亮”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甚是可怜,便时常帮他凑钱买草药洗伤,买些粮米周济他的家人。“刀马亮”的伤养了半年多,刚有好转就找到班主要求演戏,得到的答复是“戏班不养老不养小更不养病残”,这使他伤心至极,带着一口闷气回家后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想到自己从艺以来的辛酸往事,回忆起在戏班的所历所见,不禁浑身颤抖,他把跟着自己受了大半辈子苦的老伴叫到床前,凄楚而严厉地嘱咐着:“我死了之后,就是穷死饿死也不准孩子们去学唱戏,要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买包药把闺女们毒死自己改嫁走吧。”老伴哭成了泪人,身怀绝技的梆子艺人“刀马亮”含恨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一岁,此时,老四陈国贤刚刚五岁,家中还有两个更为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 “刀马亮”死后,抛下六个张嘴等着吃喝的小姐妹,全靠母亲一人织席编篓赚点儿小钱艰难度日。当时,这一带许多穷苦人家都靠唱戏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许多好心人劝“刀马亮”的遗孀把女儿送去学戏,好歹找碗饭吃。但是,做妻子的牢记丈夫的临终遗言,日子再苦也不愿违背丈夫的意愿。 “刀马亮”的师弟王文炳,艺名“小白牡丹花”,以唱青衣为主兼演老生,他不但是个优秀梆子演员,也是擅长授徒的好老师。他看到师兄抛下的几个小姐妹面黄肌瘦、破衣烂衫,心疼得落下泪来,好说歹说劝师嫂,让他带孩子们出去学戏。陈师嫂哭得死去活来,生怕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可是眼前只有生死两条路,不学戏就得活活饿死,一狠心学了戏说不定能有条活路。万般无奈她只有同意让女儿们去学戏,临行嘱咐她们一定要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是“刀马亮”的闺女。就这样大姐陈淑贤(艺名小月英)承继父业学了梆子刀马旦;二姐陈志贤(艺名妙灵云,即后来的王玉钟)学演梆子花旦;不久,年仅六岁的恩师陈国贤和李生三姐陈玉贤,在师叔王文炳的提携下进了合作戏班,一个学老生(陈国贤),一个学青衣(陈玉贤),从此姐妹们开始了艰辛坎坷的演艺生涯。 2 六岁登台八岁唱红 恩师曾对我说过:“我从小就像个男孩儿似的特别淘,还非常爱玩儿那些男孩子爱干的事,像什么游泳啊、上树掏鸟啊,都是常玩的游戏。那个年代,很多女人都是幼年就要裹脚。记得一次,我的大妈把我喊过去让我坐在炕上,用一条长长的布条子在我脚上裹了又裹,好不容易把我的脚裹好,等她出去之后,不一会儿我跑到村子外河边的小船上,顺手把大妈给我裹脚的布条子拆下来扔得远远的,自己坐在船上把脚泡在水里开心地玩儿起来。回家后大妈看到我调皮的样子很是生气,我妈妈却说:嫂子,别再费心了,孩子们不愿意就算了。” 恩师和她的三姐六岁开始进入戏班练功学艺。她说:“为什么学的老生呢?我小时候就像男孩子那么个性格,所以老师就依从我的天性让我学老生。师叔王文炳带领我姐妹二人与戏班子四处流动作艺,边教戏边演出,在生活上对姐妹俩也百般照顾,而对我们学戏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旧时代的戏班,几天换一个台口(演出地点),风餐露宿,恩师姐妹俩跟随大人们受尽奔波之苦。有时散了夜场戏,戏班子会直接转到下一个演出地点,路途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有时遇到土匪,野地里看见蟒蛇、老鼠、刺猬、狐狸、黄鼠狼更是常有的事。半夜里,幼年的恩师小姐妹实在是太困了,被大人们抱上了马车,随着马蹄的嘚嘚声响,像听摇篮曲似的就睡了过去。那时,姐妹二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由师叔王文炳带着喊嗓子练声,一大碗加了盐的白开水喝下后,开始踢腿、下腰、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