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战信号处理》重点介绍了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与舰艇电子攻击博弈过程中,双方采取的措施及信号处理领域的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作者长期从事的海军研究项目。相关技术的描述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世界上较先进的技术。书中在雷达电子防护波形设计方面,重点介绍了编码波形、步进频波形和探测波形电子防护技术;在电子防护信号处理方面,介绍了双相参源电子防护、空时自适应处理抗干扰、压制干扰电子防护等新信号处理技术。
《电子战信号处理》既可为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技术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参考,也可为雷达系统设计者提供抗干扰设计的必要支撑。
詹姆斯·吉诺瓦博士,1968年在凯斯理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71年和1973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分别获得理论基础粒子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吉诺瓦博士早年是一名系统飞行测试工程师,之后在各种反潜战(ASW)项目中担任研究科学家和项目经理。他将内置宽带模糊函数的相参数字信号处理器首次成功应用于海洋声学数据处理领域(声纳浮标、拖曳阵列和水声监视系统阵列),并继续将相参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于各种不稳定的声信号处理方向。
1978年,吉诺瓦博士任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美国海军电子系统总部(NAVELEX)联合研发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研究反馈控制在舰载电子战中的应用。他很快意识到,自适应反馈控制电子战的重大效益有赖于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电子战信号处理中的成功应用。他对反舰导弹、舰载电子战和各种电子攻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双相参源电子攻击技术,包括交叉眼、交叉极化和双交叉技术。他逐渐成为单脉冲雷达双相参源欺骗技术的国际公认专家。这一研究阶段的高潮是1990年在美国海军舰艇上进行的电子攻击效能评估的先进技术演示项目。
2002年,他作为全职科学家加入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电子战部门,并于2012年退休。在海军研究实验室任职期间,他连续三次获得海军研究实验室年度正式报告奖。他提出并为海军研究办公室承研了几个创新性项目,包括空时自适应处理在海军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应用,以及一项应用于在线干扰效果评估的创新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后一个项目在2015财年纳入未来海军能力计划。吉诺瓦博士在海军研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相参雷达导引头硬件模拟器,用于海军反舰导弹研发和测试。这些技术已经被用于研发和测试10年以上。多年来,吉诺瓦博士支撑了许多电子战装备测试,包括美国与盟友举行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RIMPAC)中的美国海军测试。
反舰导弹导引头的情报主要来源于对射频传输的截获和射频处理的推测。射频接收机后面的数字信号处理完全是软件可配置的,不能直接观察到。这种理解上的差距导致海军电子战测试理念上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在正式测试期间,模拟器只是通过智能采集实现所证实的功能,即没有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前,电子战的目的是利用反舰导弹导引头的缺陷,攻击其探测和/或定位功能。现代低截获概率雷达增强了目标探测和定位能力。目前低截获概率反舰导弹导引头开发的重点是通过DSP实现目标分类功能,电子战现在必须瞄准这个分类功能。吉诺瓦博士通过研究出版物和其他资料来确定反舰导弹当前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他主要参考了国外针对目标分类数字信号处理的出版物,并通过海军研究实验室相参雷达导引头硬件模拟器,实现同时测试了各种技术。由于反舰导弹相参雷达导引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这些反舰导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被应用,则标准的海军电子攻击系统将不足以对抗这一风险。该书描述了目前被工程师和情报界所忽视的这些反舰导弹数字信号处理算法。
2018年3月,国防工业出版社王晓光老师向译者发送了一批新出版的英文书籍,并号召大家选择优秀书籍开展翻译工作,以促进行业发展。其中“Electronic Warfare Signal Processing”一书填补了电子战信号处理方面的诸多空白,介绍了新近发展的电子战技术,引起了译者的兴趣。
译者认为该书以反舰导弹与舰艇之间的电子对抗为主题,从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和战术运用等方面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电子对抗技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经王晓光老师的不懈推动,在张锡祥院士和电子科技大学张晓玲教授的推荐下,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装备科技译著出版基金的资助。通过翻译本书,译者收获很大,特别推荐书中“现代电子战是以目标识别为核心的信息战”这一核心观点。该观点是对电子战新信号处理和战术应用的深度理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电子战同行的共识,对国内从业者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重点介绍了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与舰艇电子攻击博弈过程中,双方采取的措施及信号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作者长期从事的海军研究项目。相关技术的描述以理论为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世界上较先进的技术。书中在雷达电子防护波形设计方面,重点介绍了编码波形、步进频波形和探测波形电子防护技术;在电子防护信号处理方面,介绍了双相参源电子防护、空时自适应处理抗干扰、压制干扰电子防护等新信号处理技术。本书既可为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技术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参考,也可为雷达系统设计者提供抗干扰设计的必要支撑。
本书由甘荣兵、郑坤领衔翻译,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张刚老师和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刘江、张圣鹋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工作。胡来招研究员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审校。感谢国防工业出版社的王晓光、张冬晔两位老师和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刘永红老师对本书所做的大量编辑工作。
译者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翻译,难免由于理解不充分而出现纰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