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其作品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或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 爱迪生的侧面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 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 “戴老板”之死 “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 “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 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 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 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 怎样一种体验? 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 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 “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 史上最黑暗的一届奥运会 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 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 “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 “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 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 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 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 血战台儿庄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 后记 附录 读者评论 序言 2016年7月15日,我在 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 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 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 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 ,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 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 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 ,直到有一天,我想:要 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 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 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 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 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 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 ,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 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 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 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 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 、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 ,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 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 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 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 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 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 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 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 :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 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 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 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 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 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 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 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 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 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 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 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 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 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 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 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 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 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 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 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 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 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 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 ,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 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 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 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 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 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 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 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 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 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 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 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 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 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 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 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 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 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 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 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 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 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 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 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 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 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 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 ,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 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 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 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 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 。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 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 有温度。因为希望能做到“ 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 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 。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 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 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 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 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 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 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 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 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 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 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 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 ,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 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 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 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 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 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 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 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 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 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 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 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 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 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 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 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 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 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 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 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 ,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 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 ,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 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 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 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 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 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 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 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 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 ,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 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 而谈——她说,因为是看 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 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 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 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 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 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 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 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 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 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 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 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 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 ,肯定有不少谬误——这 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 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 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 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 导语 历史书上的某个名字、某段话,它们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大众历史科普读物《历史的温度》,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长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后记 想了想,觉得还是想写 一篇简短的后记。 后记有很多功能,但我 这篇,主要用来感谢。 第一,感谢我的供职单 位,解放日报社。这是家 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媒 体(读过我推送的读者知道 ,这家报社从过去到现在 ,创造过很多中国的“第一” ),给了我一个可以充分学 习和施展的舞台,给了我 宝贵的经验和开阔的眼界 。我一直觉得,没有这样 的经历,没有这样的宽容 ,就不可能有“馒头说”。 第二,是想感谢我的家 人。我太太做的微信公众 号“石榴婆报告”,比我的“ 馒头说”可有名多了。但在 我更新“馒头说”和编辑本书 的过程中,她给了我很大 的支持和鼓励,包括在自 己繁重工作之余,承担起 更多照顾宝宝的任务。而 我的妈妈从来没有在我面 前聊起过“馒头说”的内容, 但每天早上,她是第一个 点开它,并且将它转发到 朋友圈的人。 第三,感谢为我写序的 严锋老师。他是大学教我 比较文学专业课的老师(后 来娶了我们班的美女辅导 员),是我见过的兴趣最广 泛,最聪明的老师。他现 在远在澳大利亚,公务繁 忙,还抽空为我写了序。 第四,我想感谢“馒头说 ”的助理程敬涵,这位天津 女孩有一次指出了“馒头说” 的一个排版样式问题,我 问她愿不愿意兼职在线上 每次帮我搜集一些资料和 图片,她一口答应。后来 事实证明,她非常认真且 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她即 将到英国留学,祝她学业 有成,一切顺利。 最重要的,留在最后。 最后要感谢的,当然是你 们——“馒头说”的读者们。 没有你们一路以来的支持 和鼓励,别说这本书,连 那个微信公号“馒头说”,也 会在更新了13篇之后,偃 旗息鼓。 、 我从没想到过,一个小 小的微信公众号记录的一 些个人随想,最终能结集 成一本书。 谢谢你们! 书评(媒体评论) 馒头大师曾是一个优秀 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 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 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 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 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 。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 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 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 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 娓娓道来。 ——六神磊磊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 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 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 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 。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 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 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 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 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 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 识,还得到见识。 ——罗振宇(罗辑思维 创始人) 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 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 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 的环境,就会想当然。张 玮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 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 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 ,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 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 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 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 是有温度的。 ——马勇(中国社科院 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 没有温度,历史不过教 科书,即便已然雨打风吹 去,故纸堆里终有冷暖几 许。《历史的温度》赠人 暖意。 ——徐达内(新榜创始 人) 在一个狂奔的年代,我 们有时候也要停一下,看 看走过的路,整理一下自 己的行囊,然后重新出发 。张玮把他在新媒体中*热 门的文章用*传统的方式出 版,也有这种冷却与回归 的意义。 ——严锋(复旦大学中 文系教授) 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我 最推崇“深厚温柔”,这其实 也是人们对深海的印象。 用这句话评价馒头大师和 他的馒头说很恰当:他展 现对历史的精通,以及基 于历史对时代和人情世故 的了然;同时他不挑拨不 炫耀,展现出巨大的温柔 力。 ——张伟(新世相创始 人) 精彩页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故事。这位科学家的名气之大,可以说全世界妇孺皆知,以至他死后,还有人偷偷把他的大脑保存下来,想知道他到底为什么那么聪明。但是。这样一个近乎神的存在。是否,真的一点错误都没有犯过?是否真的不食人间烟火?是否真、的在万人敬仰中愉快地度过了一生? 1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自从1905年提出“光子假设”,解释“光电效应”之后,26岁的爱因斯坦其实就已经站到了世界物理学舞台的正中央。随着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一步步登上神坛,成为公认的自伽利略和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其实给爱因斯坦任何荣誉,都不过分,但一个问题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会犯错误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曾统计过,爱因斯坦在物理理论上曾经犯过大大小小20多个错误。不过总的说起来,比较著名的失误有4次。 第一个错误就是一度被热炒的“引力波”。 “引力波”这个概念,是爱因斯坦率先提出的理论。但在提出这一概念20年后,爱因斯坦却认为“引力波”其实不存在,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篇论文,表示自己改变主意了。 但事实上,2016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被补上。 第二个错误是关于引力透镜。这算个小错误。 什么叫引力透镜?我们戴的近视眼镜,就是一种透镜,光通过它会被改变方向,近视的人就能看清东西了。宇宙学认为,如果天体的质量足够大,它就会产生强大的引力,能把经过它的光扭曲,就像透镜能改变光的线路一样,所以叫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依然是爱因斯坦预言的,但他依旧认为人类根本无法观测到,并且认为这个引力透镜根本不重要。 但现在,引力透镜已经成为科学家绘制宇宙图谱的最有用的技术 第三个错误是宇宙常数,这个错误就相对比较大了,爱因斯坦甚至宣称那是他“一生中犯过的最大错误”。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时候,所有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是静止不动的,但用相对论的公式推导,却会得出“宇宙是运动的”这个结论。怎么办?于是爱因斯坦就在公式里自己加了一个可以调节的变量,用来反向排斥宇宙的膨胀,使宇宙保持静止。这个变量,就叫“宇宙常数”。 但是,大家都知道,后来我们发现,宇宙确实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膨胀的。如果爱因斯坦当时相信自己的公式,就不会去加这个宇宙常数了(当然,现在加速膨胀的宇宙又证明,宇宙常数有极大的存在价值,不过爱因斯坦当时没有预料到)。 前三个错误,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爱因斯坦的不自信造成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相对论”实在太过宏大和超前,以至发表者本人都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 而第四个错误,是抛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涉及他和另一位物理大神玻尔的著名斗争——关于量子力学的争执。 虽然爱因斯坦用光电效应理论(他凭此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奖)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终生反对量子力学(这和他所接受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关)。为此,他和玻尔(1922年凭借原子化量子模型获得诺贝尔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爱因斯坦穷尽他的智慧,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实验和模型,试图驳倒玻尔的量子理论,但后来事实证明,他设计的实验,反而都是证明量子力学正确的。 事实上,年少成名的爱因斯坦,在30多岁后就再也没有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成果问世了(但还是有很多观点和论证对物理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包括和玻尔的争论),他将晚年时间都用在了建构“统一场”上,但一直一无所获。 2 好吧,不说枯燥的物理理论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生活。 2014年5月28日,纽约大学斯柯博尔表演艺术中心上演了表现爱因斯坦感情生活的戏剧《亲爱的阿尔伯特》,导演艾伦.阿尔达表示:“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追求简单,但他的私人生活却混乱得不能再混乱了。” 这……大科学家的私生活,能混乱到哪去呢? P1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