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科学的时候,我们谈论的科学是什么?是真理,还是意识形态?科学是技术吗?如果不是,科学与技术有什么不同?科学和古希腊哲学有什么关系?是哲学给科学带来突破,还是科学在超越哲学?科学和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宗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吗?如何理解现代科学的源头?如何评价现代科学?
在澄清这些问题之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偶然的错失,还是存在的命运?进而如何评价中国文化中的科学部分?中国人如何理解科学?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反思现代科学的理论预设和哲学前提,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问题。
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什么是科学》《时间的观念》《希腊空间概念》《技术哲学讲演录》《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
韩启德序
饶毅序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第一节 两种基本用法
第二节 科学:夷之长技
第三节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第四节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第一节 science 辞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第三节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第四节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第五节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第六节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第七节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第一节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第二节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一、大学是一个自治机构
二、大学提供基督教世界普适的学问标准
三、大学以讲授自由之艺为基本
四、大学以自由辩论为主要教学方式
第三节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第四节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一节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一、从理性自由到意志自由
二、人类中心主义
三、征服自然
四、实验科学
第二节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一、自然的数学化
二、空间化
三、时间化
四、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学
第二节 西方现代博物学的兴衰
一、现 代 早 期:从文艺复兴到 16 世纪的博物学
二、17世纪的博物学
三、18世纪的博物学
四、19世纪:博物学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第四节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
一、中国古代无科学
二、中国古代有科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一、概念界定
二、李约瑟范式及其局限
三、以博物学眼光重建中国科学史:天地农医
结语
附录一 对批评的答复
附录二 地方性知识的哲学和社会学
名词索引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
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
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本
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
理解和接受,是我见到过的
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
的科学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