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国家书房就是国家为农民读书在农村建立的图书室——农家书屋。本书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农家书屋及其创办人、“中国好人”金兴安从狐儿成长为作家直至回报家乡的故事,并以点带面,全景式地反映了安微省乃至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十年(2007-2017年)来的发展状况。 本书塑造了一位追逐梦想,实现梦想、成长励志的“新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弘扬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精神,反映农家书屋工程在服务农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突出了全民阅读推广和书香中国建设在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已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作者简介 李朝全,文学评论家、作家。生于福建仙游,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理论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非虚构文学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报告文学《最好的时代》《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梦工场追梦人》《震后灾区纪行》《少年英雄》等。主编《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中国纪实文学佳作2000-2011》,2000年起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等。多次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评委;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目录 第一章 最美的人间天堂 偏远乡村的精神家园 穷村走出了北大生 “若有天堂,那必是书屋的模样” “我似乎觉得整个世界都呈现在眼前” “老乡们粗糙的手翻阅书本时, 那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我” 书屋办起后,蒋集大变样 感恩是人的本分 两任副总理的批示 “中国好人”上榜 第二章 读书改变命运 十岁失双亲,国家抚养大 五十载师生情 自学能成才 相濡以沫的爱人 原来自己写的是儿童文学 采访三个月写的书稿丢了 第三章 书屋报乡亲 农民笑开颜 有钱买米,万事不愁 “怎么回报你,我的父老乡亲?” 灵光一闪,点子有了 万事最难在开头 县委书记现场办公 书屋开馆,孩子们笑了 用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钱盖阅览室 第四章 两个“娘家”鼎力助 善行善举大接力 作家书屋挂上“育才图书室”的牌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老师管理员不要一分钱报酬 “回家看看的感觉真好!” 感恩之心是可以传递的 “冬天不开暖气有啥关系?” 第五章 星星之火 燎原八皖 农民的文化乐园 以书屋为家的老人 “没有围墙的学校” 兄弟相传守书屋 这边风景独好 远近闻名“读书村” 夫妻书屋 大学生管理员 农家书屋开,百姓乐开怀 蒋集镇新变化 滁州市探新路 安徽省阔步向前 第六章 书香中国润百姓 国家工程谱新篇 西北:重建“耕读传家”传统 华北:乡村明天的希望 东北:书香浸润黑土地 华东:书屋聚得人气旺 东南:大山深处闻书声 华南:南国四季飘书香 西南:全民阅读一个不能少 华西:青藏大地读书氛围浓 华中:农家书屋惠农家 国家书房明天会更好 后记 精神的一次长途跋涉 序言 读书是国家大事 读书是一桩国家大事。 这话毫无夸大之意。我 们只需看看党和国家领导人 是如何重视和强调读书的, 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 示:“我爱好挺多,最大的 爱好是读书。”早在1969年 ,还不到16岁的青年习近平 在黄土高坡的延安梁家河大 队开始知青生涯时,老乡们 清楚地记得,他“带一箱子 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 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 也拿着书”。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 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为 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 举出读书的三种好处:“读 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 养浩然之气。”10月15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娓娓而谈:“我年 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 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 ,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 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 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 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 ,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 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 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 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 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 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 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 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 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 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 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 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 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 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 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 ?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 ,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 、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 、沟通心灵。” 2016年10月14日,《人 民日报》发表了《习近平总 书记的文学情缘》,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阅 读过的大量的文学书籍。小 时候,听母亲给他读书,讲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他就 一直牢记在心,“精忠报国” 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少 年时代,他把当时能找到的 文学经典都读了。他还想方 设法阅读了许多外国文学经 典。这些书让他受益匪浅, 从根本上奠定了他个人的精 神底色和人生观、世界观基 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高度 重视全民阅读活动。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 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 克强同志会见中外记者时说 :“我记得去年起草政府工 作报告,在听取各方意见的 时候,不仅是文化界、出版 界的人士,而且经济界和企 业家都向我提出要支持全民 阅读活动,报告要加上‘全 民阅读’的字样。而且还有 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 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 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 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 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 生活。”“书籍和阅读可以说 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 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 ,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 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 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 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 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 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 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 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 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 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 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 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 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 年还会继续。” 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重 视读书,重视全民阅读,为 全国人民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也对全国人民提出了殷切 的期望。然而,当前,我国 全民阅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 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 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本,电子书为3.26本, 即使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 ,国人一年的人均阅读量也 不到8本。《2015中国亲子 阅读报告》称,2014年中 国儿童每年读书20本(不含 教材和教辅),这一数字远 高于成年人,但比欧美等国 家小学生少一半。而在中国 的广大农村,阅读人口和阅 读普及率还要大打折扣。 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推 广普及全民阅读,特别是如 何为广大农村和农民提供丰 富的图书等精神食粮,是一 件摆在国家议程上的大事。 在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 ——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乡 镇,近十几年来,却依托农 家书屋,蹚出了一条推广普 及阅读、充分满足农民和农 村师生读书需求、提高农村 人口精神文化素质的成功道 路。 导语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创造人生。全民阅读是一项国家战略,读书是国家大计,关乎民族、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如今矗立在中国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一个个农家书屋,正是一座座移不走的“知识银行”,将从根本上重塑农村和农民的精神文明风尚。 后记 精神的一次长途跋涉 2014年夏,报告文学作 家黄传会推荐我去采访作家 金兴安,写一写他和作家书 屋的故事。 作家本是写书的人。作 家办起书屋,奉献社会,这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 欣然答应了。2014年11月 至2016年3月,我先后近十 次专程前往安徽采访。 金兴安本身就是安徽省 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在儿 童文学和报告文学创作方面 都有所建树。他非常谦逊, 又极其平易近人。在与他交 往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 总是带着平和的、谦虚的笑 容。他说,我不是来写他, 他也不希望我只是为了写他 ,而希望我记录下十几年来 社会各界对蒋集镇农家书屋 一以贯之的热情关心、扶持 与帮助。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养育了他,现在,又是各级 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帮 助他圆了自己感恩家乡、回 报乡亲的梦想。他希望我通 过他的故事、蒋集书屋的故 事,铭记那些好人善举,激 发人们关注、关心农村广大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 民阅读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 素养方面都来尽自己的一份 责任,发出自己的一分光和 热。 兴安的根在农村。他心 心念念的也都是那些成千上 万的农民乡亲、农民兄弟。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反哺乡村 ,希望家乡越变越美好,希 望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安康。 为了采访到每一个为蒋 集农家书屋作出贡献的人, 兴安每次都替我周密而认真 地进行筹划,提前安排和联 系采访对象,并且全程陪同 我前去采访。在一年多的时 间里,他忍着腰椎的疼痛与 腿脚的不便,忍着高血压等 病患,陪我在合肥、滁州、 定远、蒋集等各个市县和乡 镇、村庄奔走,先后采访了 近百人。可以说,没有金兴 安老师的无私帮助,我的采 访根本无法完成,本书的写 作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我来 说,这样一次漫长的、马拉 松式的采访过程,也是一次 接受灵魂洗礼的精神长旅。 在为期一年半的采访过 程中,从蒋集中学师生、蒋 集镇农民乡亲到蒋集镇、定 远县领导,从农家书屋主管 部门领导到文化新闻出版部 门等社会各界的朋友都给予 了热情的接待和无私的帮助 。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教育 出版社对本书的创作高度重 视。它们欣然将本书列入集 团和出版社的重点出版书目 ,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的大 力支持。出版集团有关领导 不仅接受了我的访谈,而且 始终关注并不时过问本书的 创作进展。特别是,时代传 媒集团副总经理、儿童文学 评论家韩进,安徽教育出版 社社长郑可及其他社领导, 更是对本书的创作进行了细 致的策划,提出了许多建设 性的建议,并为采访全程提 供了各种便利。编辑杨多文 、王冰平、鲁金良等也在采 访和创作、编辑等方面助力 良多。本书在写作过程中, 参考了安徽省及全国各地农 家书屋的有关情况介绍、新 闻报道等,在此谨向相关书 屋负责人、媒体记者和所有 为本书采写提供帮助的朋友 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在,我已完成了这次 精神长旅式的采访,也完成 了这样一次长征似的创作。 我把这本从生活中采撷来的 书,献给那些热爱阅读、懂 得感恩、善待生活的人们。 农家书屋建设永远是一 个进行时,全民阅读永远在 路上。待到我们国家全民族 的精神文明素质、道德品格 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待到我们国家不仅仅是物质 文明建设,而且包含了精神 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文 化建设——全都步人了小康 ,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待到那一天,我们一定不 要忘了农家书屋,不要忘了 这些遍布于大地之上、田野 中间的国家书房!不要忘了 那些为了这些书屋建设付出 心血汗水的人们! 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 31日一稿于北京 2016年4月至7月二稿于 北京 2016年9月至10月三稿于 北京 精彩页 农家书屋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全国广大农村建立的专门满足农村人口阅读需求的公益性书屋。自2007年在全国推行以来,至2015年底,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 国家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每个设在农民家门口、由农民自己管理的书屋,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电子音像视听产品。这种文化服务完全是公益性的。总体上看,农家书屋创建以来,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阅读视听需求,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近年来,围绕着农家书屋也出现了不少不谐之音和质疑声音。有的地方将农家书屋变成过期书报刊的推销地,或借捐赠之名,将那些农民并不需要的书刊装备给农家书屋;有的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建成后不能定期开放,读者门可罗雀;有的书屋成了摆设,缺乏吸引读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农民基本不进书屋看书;有的书屋图书陈旧过时,书刊保管不善,丢失严重……农家书屋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时常被媒体曝光。一时之间,农家书屋几乎沦为不受待见的“孩子”,姥姥不疼奶奶不爱,人人皆可指摘批评。 然而,2014-2016年,当我一次次地走进安徽,走进安徽的“西伯利亚”—定远县,走进处于江淮分水岭上、土地贫瘠的定远县蒋集镇,却看到了一番动人的景象。在镇上,农家书屋办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红火。书屋面积从260平方米扩大到了600平方米,藏书从最初的两三千册增加到了5万多册,改造成徽派建筑风格的书屋矗立在公路旁,优雅秀丽,别具特色,当地群众都以这座远近闻名的书屋为豪,骄傲地称它一定是“中国最美书屋”。每天放学时,在书屋门口,100多名学生排着长队等待借阅图书,图书管理员忙得满头汗水。每逢农历二、四、六、九日镇上赶集的日子,阅览室里总是挤满了人。农民兄弟或翻阅实用的图书,或聚精会神地观看农业技术光碟,或上网浏览新闻、观赏电影……这里还设有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角落,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每人每周可以拨打30分钟的免费电话,向远方的父母倾诉思念之情,汇报学习情况。白墙上,贴满了孩子们写给在外奔波辛劳的父母的心里话,或表达对父母的牵挂,或记录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蒋集农家书屋,早已不只是一个图书室或图书馆,它也是留守儿童之家,是农民学习知识和文化娱乐的乐园;它既是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农家致富的加油站。一座小小的书屋,聚集起了极大的人气,俨然成为蒋集镇乃至定远县一张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农家书屋的管理与运营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树起了一座丰碑。 偏远乡村的精神家园 2015年4月,春光明媚,芳草茵茵,鸟语婉转,书声琅琅。我坐在蒋集中学教师办公室,倾听那些稚嫩的声音一一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 当我看完《震撼中学生的101个人物》这本书中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脚下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不幸的命运有时会把一个人击倒,但不幸的命运对于那些敢于拼搏、持之以恒、不放弃的人来说,就是一块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铺路石、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海伦·凯勒说过:“只有相信自己,我们的人生才能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海伦·凯勒的种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不是海伦·凯勒身上的种种精神品质支撑着她,让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命运不屈抗争,她又怎么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呢? 海伦·凯勒就是我们的榜样! 吴腾瑞,蒋集小学六年级男生,他腰板挺直地坐在我的对面,五官端正,留着学生的标准短发,声音洪亮,一板一眼,像背书一样讲述了读书心得。这是吴腾瑞写的一篇读后感。他从设在学校里的蒋集镇农家书屋借到了《震撼中学生的101个人物》这本书,读完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这些从书里获取的感受或许会伴随和滋养这位充满自信的男孩一生。 腾瑞告诉我,他是西庄村的,父亲外出到江苏去打工,母亲在家种地,家里还有一个读九年级的姐姐。他会做家务,会炒菜。学校里建有书屋,西庄村也建起了农家书屋,有了这么多的便利,他一有空就会去书屋看书或借书。每天阅读不少于半小时,一学期下来能读完七八本书。像《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他从农家书屋借阅的。他也用零花钱买过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课外阅读是学校的统一要求,每堂语文课开始时,老师都要提问一名学生,让他用三分钟时间谈谈自己最近读一本书的感受。 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