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新集群驱动的区域发展格局/面向2035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前沿研究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郑江淮//孙志燕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和机制设计”(18ZDA077)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将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和路径分析嵌入在地理载体上,探讨本地化创新机制、创新中心与外围联动机制、国家间技术互补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等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
作者简介
郑江淮,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研究,主持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和机制、全球价值链攀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研究,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十余部。
目录
第一章 创新活动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世界创新(专利)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创新的国内分布
第三节 创新集群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创新空间布局的形成路径
第二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创新活动
第一节 紧凑城市理论
第二节 城市紧凑度评价指标
第三节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城市紧凑度的直接效应
第五节 市内交通与城市创新活动
第三章 本地化创新
第一节 创新的本地化特征
第二节 本地化创新中的集聚经济
第三节 大学与本地化创新
第四节 邻近关键企业与本地化创新
第五节 本地创新势能、企业进入与产业的区域布局
第四章 空间网络与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全球创新格局演变与创新网络分布
第三节 全球创新网络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
第五节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第五章 国内创新网络“多中心-外围”发展大循环
第一节 地区创新能力分析
第二节 创新集群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变
第三节 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的界定
第四节 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第六章 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创新地理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典型事实特征
第二节 全球创新网络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全球高技术发明人才地理——技术中心度与多中心-外围式变迁
第七章 空间政策与创新
第一节 地方性政策
第二节 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空间差异化环境政策
第八章 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与政策选择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第二节 创新资源空间优化的战略性意义与总体思路
第三节 战略性创新区域的初步构想
第四节 加快创新资源战略性布局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九章 区域凝聚政策和智慧专业化的实践和绩效
第一节 欧盟凝聚政策
第二节 智慧专业化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演化的内在机理
第四节 欧洲区域凝聚政策绩效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节 区域技术互补假说的提出:基于欧洲凝聚政策的启示
第六节 中国的区域凝聚政策;新发展格局中的导向与路径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旧
动能转换阶段,是党的十九
大以来形成的共识。近年来
,中国与以美国为领导的西
方发达国家“朋友圈”在贸易
、技术上脱钩的事实,使得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理论
和政策研究逐步聚焦于利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的有
利因素,在一系列“卡脖子”
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这
成为各地区新动能发展的主
要任务和政策目标。但是,
从创新载体的分布来看,这
种创新动能在地理上呈现出
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由于
创新集群兴起而出现转型、
升级,甚至消退。因此,本
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路径
和机制设计”(18ZDA077)
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将
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和路径分
析嵌入在地理载体上,探讨
本地化创新机制、创新中心
与外围联动机制、国家间技
术互补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
演变以及创新资源战略性布
局等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
首先,介绍创新活动的
空间布局。本课题总结最新
的专利数据和相关报告,发
现创新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呈
现显著的集聚特征:在国际
层面,创新活动向经济发达
国家集聚;在国家内部,美
国和中国的相关数据显示,
创新活动向某些特定区域集
聚;技术先发国家(地区)
往往具备完整、高质量的创
新集群。本书以中国发明专
利为样本,检验了中国各地
区创新集群的经济效应和形
成路径:(1)地区技术复
杂度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相关指标均显著正相关,
说明创新集群的水平提升可
以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地区专利数量的提
升对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没有显著影响;(3)中国
范围内,创新集群对于地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
后开始逐渐显现;(4)地
区更容易在与原有技术相关
性更高的新领域获得技术多
样化,按照新技术与原有技
术相关性的不同,将技术多
样化分为相关技术多样化和
不相关技术多样化;(5)
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表现出
不同的技术多样化倾向,中
等收入水平的地区更倾向于
进行不相关技术的多样化;
在技术多样化活动的影响下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地
区创新格局经历了从“单项
集聚”到“创新集群”的演变

其次,研究深入到创新
空间在城市层面的表现,城
市的空间形态表征城市内固
定要素的空间结构,映射出
城市形状的紧凑性,决定交
通网络形状和密度。大都市
区的空间结构形态,涉及多
中心或单一中心的特征、连
续或不连续的发展模式、集
中或分散的发展特点。城市
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于城市内
部诸如集聚经济的出现、拥
堵成本的增加等具有重要影
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到
1998年城市化率超过30%
。而从2000年开始,由于
多个城市提出多中心化发展
战略,城市空间形态逐渐呈
现出与2000年以前不同的
空间结构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
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是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其
他产业集群一样,创新型企
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得益于
集聚效应,以便获取更丰富
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溢出。形
状紧凑、具有完善的交通基
础设施的城市往往更吸引创
新型企业与人才。其主要的
影响途径包括:提供更高的
空间邻近性从而实现就业集
中化、带来多样化的社会经
济生活以提高社会资本和人
力资本,以及改善社会包容
度等。分析城市形态的影响
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
城市扩张,推动未来城市规
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基于技术显性比较优势
和本地创新网络形成的本地
创新势能已成为知识经济时
代企业选址的重要区位因子
,尤其是以创新与生产经验
为代表的隐性知识具有强烈
的“本地蜂鸣”效应,吸引高
技术行业企业的进入;以高
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为下
游行业的前向关联会显著强
化本地创新势能的引力作用
,但是这些行业的下游行业
则会削弱创新势能的作用效
果,对于中高技术与中低技
术行业而言,情况则相反;
考虑到不同城市规模的影响
,一线城市会强化本地创新
势能对高技术行业企业的引
力作用,对低技术行业的企
业进入呈现“挤出”效应,二
线城市的创新势能最终对中
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的企
业进入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同时也在“挤出”低技术行
业的企业,三线城市对中高
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的企业
进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简
言之,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
由于不同类型的禀赋优势以
及技能溢价等因素,倾向于
形成生产活动与创新活动的
异质性区位布局,在区域协
同发展的战略下,不同技术
密集度的行业会呈现出梯度
式集聚,从而形成各城市之
间的功能性分工。
再次,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
主要空间形式,要充分发挥
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
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的区域经济布局。自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开始表现
出产业集群中心-外围发展
格局,产业集群中心地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