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上海(沪上风情)/老城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鲁迅、郁达夫、施蛰存、夏丐尊、郑振铎、阿英、叶圣陶、郑逸梅、梁得所、楼适夷等4O余位文化名家的60篇美文佳作,从多个角度生动活泼地展示了老上海的名园古刹、市井百态、文坛逸事、老上海人的娱乐消遣、申城印象等内容,带领读者追溯人文奇趣,感受历史沧桑,重温老上海的旧日风华。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 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4卷5号上,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鲁迅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并亲自选编结集为《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在小说创作的同时,鲁迅也以杂文为武器,以犀利、冷静的笔触表达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社会见解。此外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目录 第一辑 名园古刹 上海最早的楼台亭阁和园林 郑逸梅 公共租界的公园 胡道静 外滩公园 木也 公园诗话 胡怀琛 静安寺讲话 吴静山 城隍庙礼赞 楼适夷 第二辑 文坛逸事 上海文艺之一瞥 鲁迅 论“海派” 沈从文 “京派”与“海派” 曹聚仁 抗战八年间的上海文坛 赵景深 《大公报》在上海的崛起 丁君匋 《礼拜六》旧话 周瘦鹃 “鸳鸯蝴蝶派”命名的故事 平襟亚 艺术剧社及其出版的书刊 洪明曾 第三辑 休闲娱乐 说避暑之益 林语堂 吃与睡 苏青 大饭店 洪深 深夜的食品 叶圣陶 幽默的叫卖声 夏丏尊 绕室旅行记 施蛰存 烟和酒 梁得所 影戏院与“舞台” 郑振铎 上海的茶楼 郁达夫 城隍庙的书市 阿英 买旧书 施蛰存 回力球场 曹聚仁 冰嬉 周瘦鹃 到虹口游泳池去 郑逸梅 露天电影场回忆录 胡道静 沪上酒食肆之比较 严独鹤 闲梦江南梅熟日 谔厂 第四辑 市井百态 弄堂生意古今谈 鲁迅 全运会印象 茅盾 发了一夜的财 邹韬奋 学校生活与书院生活 胡怀琛 种树 魏金枝 广告术 梁得所 西装商榷 郑逸梅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特别乞丐 松龄 伤心的俏皮话 胡寄尘 未来的时髦夏衣 卓呆 洋装的笑话 不才子 大出丧之种种 济群 结婚大典 魏新 弄堂 穆木天 找房子 方令孺 商人的狡狯 郑逸梅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朱自清 第五辑 申城印象 上海的少女 鲁迅 上海的鸟瞰 梁得所 忆上海 靳以 上海杂拾 曹聚仁 一瞥中的上海 石评梅 我们上海人 王芸生 上海气 周作人 谈上海瘪三 吴子怀 上海物产丛谈 吴静山 老上海十二个月的行事 蒯世勋 导语 追溯人文奇趣,感受历史沧桑。漫步十里洋场,领略老城风光。 本书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几十幅珍贵的上海老照片,讲述老上海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老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别样风情。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对于上海的感触, 印象最深的应是黄浦滩。因 为我们旅客无论来自太平洋 、大西洋、长江、珠江或渤 海,大多数由黄浦滩的码头 踏上上海的土地。尤其不能 忘记的,将到而未到时,渐 近渐清楚地望见江滨的大建 筑,相连峙立,仿佛并比高 。 ——梁得所 要是你把城隍庙的拐拐 角角都找到,玩得幽深一点 ,你就会相信城隍庙不仅是 百货杂陈的商场,也是一个 文化的中心区域,有很大的 古董铺、书画碑帖店、书局 、书推、说书场、画像店、 书画展览会,以至于图书馆 ,不仅有,而且很多,而且 另具一番风趣。 ——阿英 精彩页 上海最早的楼台亭阁和园林 郑逸梅 最近在纪念上海成立七百周年,以我国悠久的文化渊源,这七百年是不算很长的,因之古迹名胜要找到很久以前的,上海也并不多见。在我幼时,曾随祖父游览了一些地方。那时在20世纪,靠近西门大境路有一座丹凤楼,沿着城墙脚有十数间屋子,内供关帝和其他神像,有一块石牌坊,其上刻着一副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楼头有炮数架,是太平天国时代清兵用以防守的。在吴友如画报上,曾有一幅《丹凤守御图》,画的就是这个。至于台,较为古旧的有万军台,在今新开河畔,这台筑得很高,陟登其上,南黄浦一片浩渺,危樯矗列,大有巴陵岳阳楼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概。台名万军,顾名思义,大约也因战事而设。 谈到亭,当然要推豫园的湖心亭了。亭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这桥目前是用水泥造成的,过去却是石桥,旁设木栏杆,饶有画意。池中植莲,堂前临大池,夏时红莲盛开,面面皆花,绛霞炫目。可惜在道光二十二年,英兵占据城隍庙,九曲桥头所植红莲首遭厄运,后来池中已找不到翠盖红裳,只有人家放生的鳞介了。湖心亭设炉卖茶,一些书画家、文人,住在南市的,大都天天在此集会,品茗谈艺。 阁的代表,当推老北门旧校场的沉香阁。这阁历年虽久,可是尚不倾圮,杨东山的高足凡若干人,组织素月书画社,一度设在其中。其他如三茅阁,沿着洋泾浜,中供三茅君的像,香火很盛,如今阁址早已废弃了,但三茅阁桥的地名尚在人们口中。又青莲阁也有相当历史,最初开设在四马路画锦里西,即后来世界书局地址(今为外文书店)。楼上卖茶,楼下百戏杂陈,是大众化的游艺场。二十年代初,因该处需房屋翻建,青莲阁才迁至大新街口去,情况与前大不相同了。 以上是上海最早的楼、台、亭、阁。在园林方面,最早的是味莼园和愚园。味莼园在静安寺路,原来是洋人格龙的别墅。清光绪八年,由无锡张鸿禄购得,取名“味莼园”,又名“张园”。占地二十余亩,后逐年拓展至七十余亩,有广厦一所,名“安垲第”,极宏敞,可宴请千人,西南隅有高楼,可作远望。自光绪十一年开放供人游览,约历三十年而停止。我国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在张园即以其武功吓退了洋人大力士的挑衅。今南京西路(茂名北路泰兴路间)为其旧址。愚园原在静安寺东北角半里地,清光绪十六年,四明张氏所创葺,后几经易主,民国成立五六年该园已废,如今愚园路即因此园而得名。园未废时,假山上有花神阁,春秋佳日,游客甚众。愚园一度为常州人刘葆良所有,园中亭台竹木之胜,和张园的一味空旷,大不一样,又蓄着动物猩猩、孔雀、吐缓鸡等,以供游客观赏。南社同人的雅集,常假座愚园。柳亚子的《南社纪略》中也记载:“清宣统三年辛亥正月望日,正午十二时,第四次雅集,在上海愚园杏花村举行。”我虽也是南社社员,但那时尚未加入,未能参加其雅集。 另外再有一个徐园,主人徐凌云,很风雅,在园内办了兰花会、菊花会、杜鹃花会、昆曲会、书画会,盛极一时。该园原来在新闸桥北老唐家弄的,后移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地址小了不少,至抗战后拆去了。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有留园,较为空旷,适宜夏日纳凉,晚间有京剧、影戏等通宵达旦,供人玩乐。再有亨白花园,是为了抢夺留园生意而开设的,暑夜开放,也是百戏杂陈,但不久就关闭了。至于叶家花园、半淞园寺,那是后来的事了。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