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可以说维也纳是属于克里姆特的,因为城里到处有他画作的复制品和纪念品。我这次来维也纳,为深入了解克里姆特,把大部分与他作品相关的地方都走了一遍。1897年,克里姆特带领年轻人离开成名艺术家的圈子,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协会。 分离派纲领的首要特点是与父辈艺术家一刀两断。他们对自己的界定不是泛泛的“反对派阵营”,而是一群全新的、从罗马“出走的百姓”,平民们无法忍受贵族的暴政,于是远离共和政府。 分离派艺术家认为,艺术应当为现代人提供一处躲避现代生活压力的避难所。“分离派之家”应运而生。 今天分离派之家的内部空空荡荡,据说原来的内部陈设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洗劫一空,现在唯一可看的是地下二层的《贝多芬壁画》。 作者简介 张志雄,香港万里路出版社社长,历任《上海证券报》编委和专题部主任、华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有线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财经时报》副总编、《价值》杂志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圣司提反主教座堂·黑死病纪念柱·安可大钟·萨赫咖啡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环城大道·城堡剧院·维也纳大学 第二章 弗洛伊德博物馆·卡尔广场地铁站·分离派之家·纳许市场·百水公寓 第三章 霍夫堡茜茜博物馆 第四章 霍夫堡皇室居所·银器博物馆 第五章 美泉宫 第六章 美景宫(上) 第七章 美景宫(下) 第八章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 第九章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二) 第十章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三) 第十一章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四) 参考书目 序言 隔绝在上海快三年了, 很想念过去海外走读的岁 月。 我经常会想,如果重新 游历去过的外国城市,自 己会选择哪一座? 有些城市,很精彩,可 我觉得已经尽兴,不必列 为首选,如比利时的布鲁 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日本的京都、意大利的威 尼斯和佛罗伦萨、瑞士的 苏黎世,当然还有巴黎和 伦敦。 我还是选维也纳吧。 我去维也纳之前,做足 功课,以为安排一周时间 基本就够了。 我把维也纳定义为文化 名城,按此思路,去了圣 司提反主教座堂、维也纳 国立歌剧院、环城大道、 维也纳大学、霍夫堡宫、 美泉宫、美景宫和维也纳 艺术史博物馆等。游览它 们都很费时间,像维也纳 艺术史博物馆,一天的时 间肯定不够,至少还要加 半天。 其实,我还去了一些比 较“冷门”的地方,如弗洛伊 德博物馆、卡尔广场地铁 站、分离派之家和百水公 寓。可我还没离开维也纳 ,就知道自己只体会了它 的一面。 一般来说,除了伦敦、 巴黎和纽约这样的超级大 都市,我们去其他城市, 只要按照上述在维也纳的 游览方式,足矣。 因为我们更多的是步行 ,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 点,这样就能感受到整座 城市的氛围。如果城市比 较大,我们也会坐出租车 和地铁,领略一下市容。 我们还会去城市的各种 美食市场和消费地,如维 也纳的纳许市场,尤其是 格拉本大街和克恩滕大街 ,我们几乎天天经过、天 天去吃喝玩乐。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维也纳实在隽永风 雅,值得你好好品味,甚 至在那里生活一段日子。 维也纳的表面特色并不 明显,不像威尼斯、阿姆 斯特丹、京都、布鲁日和 佛罗伦萨;可你玩着玩着 ,就会感觉到它处处吸引 着你,有一股看似平淡却 浓郁的生活味儿。这种生 活味儿,带着大都市的时 尚贵气,可又有些乡村般 的宁静散淡。 维也纳曾是奥匈帝国的 都城,到如今它的气派还 在,文化还在,精神还在 。 众所周知,当年的奥匈 帝国还有一个中心,那就 是布达佩斯。可我去那里 后,就觉得它与维也纳没 法比,天地之别。它们并 列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 只能说是历史的荒诞。 同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 体的德国的柏林、慕尼黑 、德累斯顿,都不错,可 也没法与维也纳相比。这 些城市固然因第二次世界 大战被摧毁得厉害,但还 是雄赳赳了些,没有维也 纳的风雅气。 欧洲古都,最雄奇深厚 的自然是罗马;风雅的要 数巴黎。不过,巴黎与维 也纳相比,有些凌乱。 维也纳兼具欧洲名城的 各种特点,它与罗马、巴 黎和伦敦相比,不算大; 可与佛罗伦萨、布鲁日、 威尼斯相比,它又大多了 。 感觉正正好。 最后,我想在此感谢我 的好友、法国设计师瓦莱 丽对本书的设计,对萧亮 、周艳、马壮、傅晓琳、 王凌峰等同事在修订、复 核及其他工作上的贡献表 示感谢,对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的总编辑黄磊以及 编辑邱仿、廖沛昕等各位 老师的工作表达最诚挚的 谢意。 张志雄 2022年8月于浦东花木 导语 《维也纳情结》是“中欧四国走读”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内容更为丰富且全面的作品。作者不但介绍了黑死病纪念柱、斯蒂芬大教堂、安可大钟、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城堡剧院、维也纳大学等著名景点,而且讨论了在维也纳兴起的著名的分离派运动。关于这个组织,作者又重点介绍了其关键人物克里姆特(在其他几本书中也多次提到过他的作品)与他那著名的大型长幅作品《贝多芬壁画》;书中也不乏像漫步纳许美食市场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描写,还有以美丽的茜茜公主的一生为轴线,对曾经留下她与丈夫弗朗茨·约瑟夫生活轨迹的冬宫——霍夫堡(东北角部分)的描写;还有对充满着皇室气息的夏宫——美泉宫的各个厅堂及其历史的细致介绍。在本书最后几个章节,作者又再次用大量篇幅分别介绍了今天已经成为艺术展馆的美景宫,以及既藏有工艺美术品,又拥有大量绘画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精彩页 到了维也纳,比起小城布拉格,感觉这才叫大城。就如同2016年春节在意大利北部闲逛,去了帕多瓦、维琴察、维罗纳和曼托瓦等小城,最后来到米兰,顿时感觉来到了大城。 与米兰不同的是,维也纳人称自己的城市为帝都。 就像人们会比较东京和京都、纽约和洛杉矶、北京和上海,我们也会联想到维也纳和柏林的区别,虽然今天它们属于两个不同国家的首都。 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中曾对它们的历史特性作过分析,至今仍可作为参考: (柏林)这座城市缺乏一切令人仰慕的欧洲古老城市的风貌,它既没有伦敦的绿化广场,也不像巴黎那样富丽堂皇和开阔宽敞,更没有罗马依偎山峦的风姿,唯一可以让上百万居民透透气的地方是动物园,但又被无数笔直的大街所破坏,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人们原可以在这些地方悠闲漫步,但凡是有绿树和美景的地方,行人的行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行人幸运地找到一个位置适中的长椅,在它附近往往就有一座大理石雕像,一位威严的国王,左足前伸,手执利剑,虎视眈眈地看着你,令人不得不赶快离去。 柏林是欧洲工作最“勤奋”、生活节奏最快的城市,在这两方面都很像纽约——时钟统治着这座城市的400万人口,人们白天最常见的一个动作是看看左腕的手表——每个公民都惊人地勤劳,无论男女,干起活来都没有喘息的时间。有时人们也会因为他们用一种很笨拙的方法组织娱乐生活而受感动,柏林人的本性是朴实真诚的,天性很好而又爱发牢骚的柏林人有很多逸事,一杯啤酒下肚,可以让他们舒服自在一个多小时。 路德维希在《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中继续比较:群山环抱,音乐之声不绝于耳,葡萄园、花丛、山村点缀其间。这是欧洲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在这美丽的乡间缓坡上,以大教堂为中心,沿着雄伟的建筑轴线有计划地向外逐渐扩展,这就是维也纳城。这座大都会,歌德曾称其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并不沿着多瑙河,只是离它的流域很近。维也纳辉煌的圆拱宫廷和塔楼充分显示了其建筑艺术之精湛和典雅。这样的建筑物,人们只有在巴黎或罗马才能欣赏到。维也纳建立在两个文明交叉的历史时期,它从容地从一个时期跨入另一个时期,由于精心的设计,它既保持着历史风貌,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诸侯的官邸,它并不比柏林古老。维也纳的特征是自由、优美,在这方面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行政命令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而是很小很小。 笼罩这座城市的是闲情逸致的气氛,而不是速度和精确性。几个世纪以来,统治这座城市一切阶层的生活不是时钟,而是咖啡。人们不愿意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他们喜欢不固定的短期工作,以求有时间真正享受人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特别流行的是华尔兹舞曲而不是军队进行曲;崇尚情趣,而不是精确准时;喜爱音乐的旋律,而不是服从性。以今天来说,这两座德意志的重要城市好比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一位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井井有条,尽可能多地完成一天的工作,自觉遵守社会义务,从事家务劳动,但仍然想着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出席音乐晚会;另一位一半时间都花在自己身上,关心自己的服饰和打扮,她热情、好客,气质优雅,让人们赏心悦目。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