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性相似是版权侵权判定的核心问题,学界与司法界对这一问题尚缺乏统一认识。本书从事实与法律、局部与整体、相似与差异、行为与结果、大众与专家、共性与个性六个维度剖析既有争议,展现实质性相似问题的全貌。以此为基础,本书进一步提出体系化的版权侵权判定思路,明晰了实质性相似判定服务于作品侵权属性的判定,并提出“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市场替代-均衡分析”三步走的实质性相似分析思路。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领域从业人员(如研究人员、法官、律师等)及对版权尤其是抄袭判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作品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初萌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实质性相似是版权侵权判定的核心问题,学界与司法界对这一问题尚缺乏统一认识。本书从事实与法律、局部与整体、相似与差异、行为与结果、大众与专家、共性与个性六个维度剖析既有争议,展现实质性相似问题的全貌。以此为基础,本书进一步提出体系化的版权侵权判定思路,明晰了实质性相似判定服务于作品侵权属性的判定,并提出“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市场替代-均衡分析”三步走的实质性相似分析思路。 本书适合知识产权领域从业人员(如研究人员、法官、律师等)及对版权尤其是抄袭判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初萌,出生于1990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博士。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师职称考试培训特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著作权法、科技法、民法。在《科学学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私法》《知识产权》《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北方法学》《科技与法律》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知识产权相关课题十余项。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作品相似侵权”的历史之维与价值之维 2.1 “作品相似侵权”概念及其产生 2.2 作品相似侵权判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品相似侵权判定的传统标准:“接触+实质性相似” 3.1 判定思路的演变 3.2 “接触”及其判定 3.3 “实质性相似”及其判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现有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的反思 4.1 实质性相似的基本定位 4.2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内容 4.3 实质性相似的判断视角 4.4 实质性相似判定与作品类型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品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方法之改造 5.1 版权侵权体系化视角下的“接触+实质性相似” 5.2 从“接触+实质性相似”到“实质性相似” 5.3 “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一市场替代一均衡分析”三步分析法 5.4 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分析 5.5 市场替代分析 5.6 均衡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6.1 当前司法实践的误区:从两个典型实例说起 6.2 “非作品性使用”不应被纳入实质性相似判定中分析 6.3 诉讼中的特殊考量 6.4 新技术场景下的适应性考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实质性相似成为版权侵 权判定的核心问题,是技术 变迁、产业发展与浪漫主义 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独创性理论、“思想-表达二 分”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 读者反应理论为作品实质性 相似侵权判定提供了理论基 础,“保护著作权利”“鼓励 自由创作”和“促进社会文化 繁荣”为作品实质性相似侵 权判定提供了价值指引。 历史上的作品侵权判定 标准经历了从“抄袭”“不当 利用”两项标准并存,到“抄 袭+不当利用”,再到“接触 +实质性相似”的演变。目 前,“接触+实质性相似”已 经成为公认的版权侵权判定 标准。与相对易于证明的“ 接触”不同,对于“实质性相 似”,虽然司法实践中已发 展出普通观察者测试法、内 外部测试法、“抽象-过滤- 比较”测试法等主要判定方 法,并以反比规则、几近相 同标准、最小使用和自由使 用原则作为补充,但这些标 准存在矛盾且较为模糊、主 观性强,并未澄清“实质性 相似”的具体内涵,反倒平 添了不少混乱。 基于中国与美国的学理 观点和司法实践,从“事实 与法律”“局部与整体”“相似 与差异” “行为与结果”“大众与专 家”“共性与个性”六个维度 剖析既有的争议,能够还原 “实质性相似”的本质。反观 接触要件,于实然层面,其 在网络时代日益呈现出不证 自明的特性;于应然层面, 其合理性因如下三个原因而 被削弱:一是对“接触可能 性”的过分依赖导致版权专 利化,二是错误预设了接触 与独立创作之间的互斥关系 ,三是与公众接触权产生矛 盾。取消接触要件的独立地 位,将其合理内核纳入实质 性相似考量,是可取的方法 。 基于上述分析,实质性 相似的地位与内涵得以进一 步明晰。在体系化的版权侵 权判定思路中,实质性相似 判定服务于“作品具备侵权 属性”这一判断,与“未经授 权”“公开传播”共同构成版 权侵权判定的三要素。实质 性相似判定的核心是“排除 独立创作可能性”判断,其 具体展开方式为:假定被控 侵权人未接触权利作品,在 将两部作品中同时存在的明 显错误转化为正确内容且排 除权利作品中的特异性元素 的前提下,若此时仍存在完 成被控侵权作品的合 理可能性,则实质性相 似不成立。通过引入“本领 域普通创作者”视角,有助 于实现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 判断的客观化。在排除独立 创作可能性判断基础上,同 时考察作品的消费市场和被 控侵权人的创作自由利益, 应将“被控侵权作品是否存 在对权利作品美学吸引力的 替代”“均衡分析”纳入考量 ,形成完整的“排除独立创 作可能性-市场替代-均衡分 析”三步分析法。此外,实 质性相似判定在诉讼中的合 理运用,还需以作品比对举 证责任的正确分配、专业信 息的充分挖掘为依托;合理 处理实质性相似与停止侵权 救济的适用之间的关系,也 应纳入考量。 改造后的实质性相似判 定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司法实 践中的疑难问题,亦有助于 消除“排除独立创作可能性” 与“均衡分析”混同、商标思 维与版权思维错位等现象; 对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作 、侵权判定领域的适用,亦 能够有效应对。总体而言, 这一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方 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前瞻 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