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那山那水/巨变新时代报告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建明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以浙江湖州安吉余村为基点,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反映了余村人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关闭了矿山等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旅游农家乐、绿色生态种植、竹艺加工等产业,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凸显安吉余村在“美丽浙江”“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样本意义。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 目录 引言 安且吉兮,人在一万年前后都叹这里好! 第一章 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第二章 金贵!“老外”口中言说的“我们的时代” 第三章 天上人间,余村在中间 第四章 农家乐,乐坏了春林和春花 第五章 流金的小溪 第六章 “当代陶渊明”史话 第七章 一根竹子半爿天 第八章 一片叶,一个神 第九章 鲁家村是个奇迹 第十章 请你一起诗意地栖息在此 第十一章 第三个天堂 第十二章 比山、比水更美的是心空 第十三章 从余村再出发,一路绿意金光 序言 国家和人民永驻我心 或许有的人写作是为了 自我,但对我而言,如果纯 粹是为了宣泄一点个人的情 绪甚至是怨恨的话,这种写 作本身就没有多少意义。然 而我知道,相当一部分同行 并不赞同我的观点,那是他 们的事。 作为一名生活在伟大国 家和伟大民族中的作家,我 的笔力主要用于记述所在时 代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 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人与事 ,当然包括他们的决策与实 施、成功或失败及其中无限 的情感激荡。其实这是一件 非常难的事,我们既要面临 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考验,又 要抵抗那么多日新月异的新 技术、新媒介的挤压,还要 去研究和迎合广大读者每天 都在变化着的趣味,自然还 要抗击来自不同文体的朋友 的冷嘲热讽……不是纪实体 作家,是不可能经历这么多 痛苦和折磨的,因为就像这 个世界上的人一直在追求自 由那样,真正的自由是其乐 无穷的,不能自由者才是最 痛苦的。纪实体写作(或说 报告文学,或说非虚构写作 )除了必须具备其他文体写 作共有的功夫,还必须承受 采访调查的劳作之苦以及作 品出版过程中烦琐的审查, 这些至少让一半以上的小说 家、诗人等崩溃,以我40余 年的经历,可以断定我的同 行们的这种命运。设想一下 ,为了一次采访,一天中要 换乘五六种交通工具,行程 20多个小时,早上还在繁花 似锦的京城,深夜竟然到了 狗吠狼嚎的深山,你行吗? 为了调查贫困生现象,一年 走几十所大学,采访当事人 400余位!“非典”袭来,整 个北京城都在哭泣时,得天 天到病区实地考察疫情,探 望患者,体重一下降了30多 斤,你敢同行吗?一次震惊 世界的大爆炸、一地死去10 万人的大地震,不仅要去现 场,还要去感受血淋淋的死 亡,去倾听一个个幸存者的 诉说,你受得了吗?这些都 是我经历过的,都是我创作 作品的基本需要,都是我生 活和职业的一部分。 然而,我从来没有后悔 过,因为我爱自己的祖国、 爱自己的人民,他们就是我 的家、就是我的亲人。任何 委屈和辛酸,都无法消磨我 的热情与意志,消磨我对文 学的执着与热爱。虽然有时 深感痛苦,但很快就重新振 奋精神,投入新的战斗。我 常说自己是一名“冲锋的战 士”,为了胜利,为了目标 ,为了任务,为了使命,也 为了责任,痛苦和挫伤,甚 至是牺牲,都属正常。只要 我认为我做的事、写的人、 记述的历史是真实的、生动 的、精彩的和有用的,那么 所有的一切苦累与付出,又 何足挂齿?如果读者从我的 作品中获得了感动与教化、 振奋与激荡,我也就十分欣 慰和知足了! 一个有良心的作家,一 个有正义感的书写者,一个 愿意通过自己的文字影响和 改变某些社会现象,助力所 在时代与民族进步的思想者 ,不经历超乎寻常的炼狱般 的考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我 时常想,如果有一天知道自 己的生命行将结束,我要大 声地告诉所有活着的人:一 个人没有权利不爱自己的国 家和人民,既然爱,你就需 要努力去奋斗,去为他们呐 喊,去为他们讴歌,去为他 们倾情——以你特有的方式 。 我便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祖 国和人民永驻于心,直到天 荒地老,这份情常青永鲜。 何建明 2019年国庆节 导语 《那山,那水》将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放到现当代中国历史的纵向坐标系里考察,由此对应关联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作者这种深广的历史意识,丰富了《那山,那水》的叙写视域,同时也更加凸显作品所写对象具有的“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精彩页 第一章 堪比小岗村的划时代意义 人类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形似不起眼的“小浪花”,却在酝酿着一场场波澜壮阔、翻江倒海的大潮汐,让人们无法忘却,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轰隆——” 随着几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又一个山头的一片岩石崩裂开来,大大小小的石块如巨浪般从半山腰倾泻而下。就在此刻,谁也不曾想到,一处并不在爆破眼上的岩石,竟然也随着轰响滚落而下。 “快躲开——”一个工友见状,向几位原本处于“安全”地带的工友叫喊起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那位没有来得及躲闪甚至根本就不会想到“飞石”会瞬间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连叫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就已血流如注、粉身碎骨…… “死人啦——” “矿山又死人啦——” 伴着阵阵弥漫的硝烟与呛鼻的尘埃,群山深谷间传出的急促而恐怖的呼喊,犹如丧钟敲醒了整个余村。惊恐万分的人们纷纷向矿山奔去。那慌乱的脚步声中,有女人痛心的哭泣声,有男人堵心的喘息声,还有老人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突然,有人在一具血染石岩、肉烂成团的尸体前发出揪心的哀号:我的儿啊—— 那一刻,死者的母亲倒下了。 那一刻,死者的父亲跪在地上木呆了。 那一刻,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村支书仿若傻了。 “怎么啦——” “怎么啦——” 一声声悲怆绝望的吼问在山谷间回荡,震撼了天与地,以及小山村里每一个人的心…… 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余村的某一天。这一天,在余村老一辈人的心里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事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大家讨论的焦点是继续开矿还是马上关矿。 “人都死了,还不关啊?!”有人说。 “又不是头一回死人。关了就不死人了吗?我看照样会死人!”也有人说。 “矿都关了,怎么还会死人?” “没钱了,还不饿死人吗?”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话?”有人火了。 “不这样说怎么说?你轻飘飘一句话说关矿,可全村人吃什么、用什么?钱从哪里来?” “那也不能用命去换!” “不用命换还能用什么?就我们余村那一亩三分地?” “你到底还是不是人呀?怎么这样说话?”有人真的火了。 “我不是人你是人?不这么说,怎么说?”这边的人更火了。 “你!”愤怒的人站起来,捏紧了拳头。 “你敢!”另一个拳头捏得更紧。 “关!” “开!” “表决!” 面对争持不下的局面,村委会决定投票表决。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一半同意关,一半同意继续开。 …… 不知是何原因,听到余村人回忆当年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一幕,我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出现了另一个写入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村庄——小岗村,以及近40年前,小岗村的那个不平静的夜晚—— 那是1978年末的一个夜晚。 按照农家人的习惯,新年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又将喜庆过年。但在安徽凤阳这个叫小岗村的村庄里,没有丝毫过年的喜色,反倒更显凄凉:女人和孩子,不是忙着换新衣、扎灯笼,而是抹着眼泪,告别亲人,再次踏上飘雪的乞讨之路…… “不能让我们的女人和孩子再受这份罪了!把队里的地分了!分到各家各户种!” “对,也只有这条出路了!我同意!” “我也同意!” 一间极其破落的农舍内,几个村干部和农民代表聚集在一盏煤油灯下。他们慷慨激昂,用低沉的声音表达着各自的立场,最后以“歃血为盟”的形式,用朱红的手印“画押”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农民宣言”。 秘密“画押”的“农民宣言”第二天就开始实施了。可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份由几个农民搞出来的东西,却成为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的前奏。这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就是现在我们所经历的近4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由这场变革带给整个世界新格局的今日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岗村农民“歃血为盟”之后不到1个月,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4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广播和人们的口中,并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口号。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搞包干到户是绝对的“红线”,是公认的资本主义,碰不得。然而小岗村人就这么做了!他们的那份“农民宣言”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GB54563号藏品,他们的故事也被写入了中共党史。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