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889年1月30日,奥匈帝国皇储鲁道夫被发现死在梅耶林狩猎行宫的卧室中,一同死亡的还有他的情人——年仅17岁的男爵小姐玛丽。这起悲剧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欧洲,而且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后继乏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解体。 格雷格·金与彭妮·威尔逊利用法医报告和心理评估,重新诠释了梅耶林惨案发生的原因。政治权谋下亲情的淡漠疏离、低阶贵族对上流社会的追逐逢迎,使得鲁道夫和玛丽分别沦为家族操控政治与攀附向上的工具。梅耶林事件不是一起浪漫的爱情悲剧,而是权力斗争与政治阴谋的恶劣戏码。它体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混乱与消沉、维也纳贵族社会的贪婪与堕落,以及奥匈帝国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为中世纪家族王朝的灭亡奏响了挽歌。 作者简介 格雷格·金,美国知名传记坐家,曾写过许多关于俄国皇室的作品,主要描写罗曼诺夫家族的历史。作品包括《末代王朝:亚历山德拉皇后的一生及其时代》《俄国沙皇皇后》《肃清俄国王朝:处决拉斯普钦》和《帝国的衰亡:谋杀罗曼诺夫王朝》。他同时也在美国多个电视频道担任评论员,包含教学频道、历史频道、探索频道和艺术与娱乐频道。 目录 致谢 主要人物 第一部分 序幕:1889年1月27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尾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历史人物传记作家格雷格·金与彭妮·威尔逊携手创作! 揭开梅耶林悲剧的浪漫外衣,打破哈布斯堡理想化的形象。 梅耶林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一群上流人物在受损的人格下上演的精神错乱的恶劣戏码,它在帝国之都维也纳光辉背幕的映衬下发生,夹杂着神经脆弱、勒索、性病、乱伦的谣言和政治上的背叛。这桩承载着恒久传奇的悲剧已经流传了一个多世纪,而在人们通常给它加上的浪漫主义糖衣之下,还存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 书评(媒体评论) 在《哈布斯堡的黄昏》 一书中,格雷格·金和彭妮· 威尔逊旨在就梅耶林事件给 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这方 面,他们极为出色地达成了 目标,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清 晰易懂的描述,让人读来趣 味十足。 ——《华尔街日报》 对悲剧发生之前复杂的 历史、政治和个人经历进行 了精彩的重现……金-威尔逊 二人组的作品一直是充满趣 味、予人启发的,他们这次 探究历史悬案的作品是一部 极好的典范,也尤其引人注 目,因为这一不幸的事件产 生了深远的涟漪效应:最终 导致哈布斯堡帝国的终结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书单》 作者呈现了多种理论, 供读者深入思索。本书值得 推荐给对帝国历史、皇室丑 闻或爱情悲剧感兴趣的读者 。 ——《柯克斯书评》 在哈布斯堡帝国日薄西 山的日子里,一段关于欲望 与死亡骇人听闻的故事…… 皇室历史学家金和威尔逊利 用文献研究法,有力揭穿了 至今仍围绕着梅耶林的谣言 ,揭示了其中关键人物悲剧 般的人生经历,并令人得以 一瞥当时维也纳上流社会的 状况。 ——《出版人周刊》 精彩页 序幕:1889年1月27日 那个周日的晚上,维也纳笼罩着一层半透明的黑色薄纱。雪粒从蓬松的灰粉色云层中撒下,落在宽阔的环城大道(Ringstrasse)上,为那些能上溯到中世纪的屋宇的红瓦房顶和庄严矗立着的巴洛克、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墙覆上了精致的白斗篷。瓦斯的火焰在铸铁街灯中闪烁,在寒冷的空气中透出幽灵般的光晕,马匹沿着林荫大道气喘吁吁地往来,两边是一行行在严冬里光秃秃的椴树和菩提。维也纳在流光溢彩的地平线上闪耀着,在1月琥珀色的夜晚中悬浮着,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伟大而自豪的帝国的大都会中心。 随着1889年的到来,欧洲皇室家族的权力和声望达到了最高点。从拍打着西伯利亚海岸的太平洋到地中海,从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峡湾(Scandinavian fjords)到爱尔兰边缘的大西洋,沙皇、国王、苏丹、皇帝、大公爵和亲王统治着或大或小的国家,这些国家由王朝联姻和特权共享紧密联结在一起。有些人仍然坚守着绝对的专制权力观念,甚至那些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迫承认宪法和摇摆议会的人,也经常秘密地怀有对国王神圣权利的信仰。 在维也纳这座哈布斯堡王朝引以为傲的帝国首都,情况也是如此。这是一处造作堆砌、充满戏剧幻想的所在:洛可可式的宫殿,甜腻的糕点,覆着厚厚鲜奶油的咖啡,还有穿着入时的军官在施特劳斯的华尔兹乐曲中与戴着白手套的淑女不知疲倦地旋转起舞。宫殿和阅兵场、大教堂和鹅卵石广场,都在低诉着往日的辉煌;洛可可式的宴会厅外墙饰有圆形立柱,里面波希米亚水晶吊灯的棱面与四周镜子中深红、白色和金色的光芒相映生辉,或许其中曾闪烁着莫扎特或贝多芬的身影。 维也纳这座城市拥有国际都会的外观,但多瑙河流域及其周围的维也纳森林却为其增添了乡野的风貌。在1850年代之前,护城河边的草地上矗立着带棱堡的防御城墙和别致的城门,守护着城内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之后,模仿第二帝国时期巴黎风格的新环城大道将中世纪的痕迹扫除一空,创造出了威风的广场、宽阔的花园,以及适合举行哈布斯堡帝国仪式的宏伟大道。在这里,维也纳的贵族以及立志进入上流圈子的野心家每天下午都乘着带顶饰的豪华马车兜风,骄傲地展示最新的巴黎和维也纳时装,“欢乐的、穿着入时的、健谈的行人接连而至、熙来攘往”,美国前总统的孙女朱莉娅·登特·格兰特(Julia Dent Grant)在游览维也纳的时候写道:“萍水相逢之后,又分道扬镳。” 正如其位置处于东西方之间一样,维也纳总是带有一种异国情调。土兵们两度成功击退了入侵的土耳其人;苏丹的军队于1683年逃离时,留下了一袋袋的咖啡,它们很快成了维也纳恒久不变的符号之一。现在,在这个1月的晚上,这座城市的咖啡馆如往常一般充斥着八卦、新闻和哲学谈话。一些知识分子坐在卷烟腾起的淡蓝烟雾下面,读取着布达佩斯、巴黎、伦敦、柏林甚至纽约的报纸和期刊上的信息,这些报刊上刊登了关于日渐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激烈辩论的诱人话题。的确,哈布斯堡王朝是由议会统治的,但议会是保守而反动的,一股酝酿着前卫思想的暗流潜藏在维也纳文雅的表象下。然而,真正的激进主义是罕见的。在圣彼得堡,每一棵棕榈盆栽后面都可能潜伏着携带炸弹的虚无主义者;而在维也纳,潜在的革命分子将他们的挫折感化为艺术、知识和文化的光芒,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建筑师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崛起都可以由这座城市见证。 至少在旁观者的眼中,维也纳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个悠闲愉悦、欢欣鼓舞的保护层里。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最好的做法是忽略而非抗争:大多数维也纳人似乎“非常满足于懒散地在生活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尽可能多地去享乐,尽可能少地去费心”,英国外交官弗雷德里克·汉密尔顿勋爵(Lord Frederic Hamilton)如是说。与赤裸裸的野心相比,人们更喜欢随和可亲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舒适和魅力比卖弄炫耀和傲慢举止更受欢迎。奥地利政治家弗朗茨·舒塞卡(Franz Schuselka)恰如其分地写道:“对任何严肃的观察者而言,维也纳人民似乎都沉浸在一种永远的陶醉状态中。”“吃、喝、玩乐是三大美德,也是维也纳人的乐趣所在。在他们眼中,每天都是星期天,随时都是狂欢时间。各个地方都有音乐。数不尽的小酒馆里日日夜夜充满着喧闹的人。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花花公子和时髦娇娃。在日常生活中,在艺术和文学里,处处都充斥着那种微妙而诙谐的俏皮话。对于维也纳人来说,一切事物甚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的唯一要点,就是它能够拿来打个趣。”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