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谷物》(Cereal)是一系列专注旅行与生活的读物。提供的深度阅读体验,也是视觉盛宴。它根植于我们对旅行,对阅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根植于我们的信念:认识更多新的美好的事物,将教会我们更好地生活。 《谷物(4城市恢弘而寂静)》带你穿行在赫尔辛基,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芬兰语的特殊历史共同构建了芬兰的文化空间。这座城市不仅聚集着全世界最爱喝咖啡的人群,还有影响整个20世纪北欧设计风格的标杆人物…… 位于美国南部查尔斯顿的布恩种植园是美国仍在运转的最古老种植园之一,这里有壮观的美景,亦有一段黑暗的过去。查尔斯顿下城记载着逝去的光辉历史,布满旧时光的点点印记…… 巴黎永远特立独行,并且在每一个时代都刷新着自己的意义。今天的巴黎有被称为“反博物馆主义者”的东京宫,还有凭借自己产品的魅力吸引筹集资金的概念商店美尔奇…… 英国锡利群岛是一座“群鸟之岛”,在此你将遭遇这些可爱的生灵,并踏入一座笼罩在雾霭之中的荒废花园——特雷斯科修道院花园,它无疑是园艺杰作的完美典范…… 插曲章节讲述蜂蜜与蜜蜂的故事。每一滴蜂蜜的香味都向美食家透露着产地信息,但我们并不理解一亿年前蜜蜂的寂寞,以及一只工蜂奉献给酿蜜事业的短暂一生。 目录 1 赫尔辛基,芬兰 阿尔瓦`阿尔托 雕刻芬兰形象 建筑之旅 赫尔辛基知名建筑一览 芬兰语 芬兰语数字观 咖啡文化 情迷咖啡因 2 查尔斯顿,美国 布恩种植园 荆棘与果实 查尔斯顿下城 壮美 插曲 蜂蜜 私房历史一种 私房历史一种旅行箱包 要素 3 巴黎,法国 新巴黎 崭新的光之都 巴黎东京宫 反博物馆主义者 美尔奇概念店 回报的概念 4 锡利群岛,英国 特雷斯科修道院花园 远离人间的热带地界 群鸟之岛 锡利群岛观鸟 锡利群岛 参考文献 序言 我的童年记忆大多和家 庭假日有关。我的父亲痴 迷旅行,信奉出门看世界 。他坚持每个学校假期都 该去某个从未涉足过的奇 异地方。直至今日,他仍 将我们的旅程视为无价之 宝,将旅行当成生命的延 长。短短几天的假日便能 尝试和领略无穷无尽的事 物,那份独特的印象可以 使人更深刻地领悟时间的 奥秘。父亲的意味尽在于 此。 他的教育给我的性格中 注入了一种好奇和冒险的 精神,这种特质也成为我 生命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像一个逍遥逸士,总 是想方设法离开舒适,到 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去, 哪怕仅为过个周末。《谷 物》最动人之处也恰好在 于这种对异质的知识和体 验的追寻;也是因为受到 同样的鼓舞,从这期开始 ,我们的书将变成一份旅 行和生活方式读物。与此 同时,Guided专栏也应运 而生,为读者提供量身定 制的线上旅行指南。然而 吃货们也无须烦恼,我们 将一如既往、满怀热情地 探索美食,尽管是围绕旅 行这一主题将其加以展现 。于我个人而言,美食是 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而将永远在我们的书 页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的时尚栏目也将在 这期杂志中首次登场。在 使用“时尚”一词时我有些犹 豫,因为我们的杂志志在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味,而 非披露最新的流行趋势。 以旅行箱袋为主题的摄影 本身就是这本杂志一贯干 净利落的极简主义风格的 写照。这组黑白照在我们 本地的摄影棚里拍摄完成 ,我可以很愉快地告诉大 家,这就是我们日常装束 的极好样本。 如果让我说出此册杂志 的取材过程中最难以磨灭 的记忆,那一定是我在锡 利群岛上的特雷斯科修道 院花园的日子。在英格兰 发现一座荒废的热带花园 被笼罩在空灵的雾霭之中 ,这让我毫无防备。如此 的惊喜是旅行带给我的最 美好的回忆。 导语 旅行是生命的延长线。离开舒适区,给一成不变的生活注入好奇和冒险精神,到一个从未涉足的奇异的地方去,享受让人毫无防备的,这是《谷物》一以贯之的精神。 《谷物04:城市恢弘而寂静》是《谷物》系列书第4本。本书包括:建筑设计、咖啡文化、辉煌历史以及人文遗迹…… 这一次,远方的城市向你敞开它闪闪发光的内里,带你触摸它的灵魂。 赫尔辛基喧嚣的商业地带矗立着一座叫“静默”的教堂; 查尔斯顿的布恩种植园里,有着它超越钟表的节奏; 巴黎的美尔奇慈善商店,深刻阐释了“回报”的价值;锡利群岛的特雷斯科修道院花园充满童话与仙境的神秘气氛…… 时尚栏目奉上一组以旅行箱袋为主题的黑白摄影。干净利落的极简主义风格是我们日常装束的极好样本。 精彩页 1898年冬天,阿尔瓦·阿尔托出生在库奥尔塔内自治市,那是个遍布着茂密松林和结冰的暗色湖泊的小城。身兼建筑师、家具制作者、城市规划者、雕塑师和画家多重身份,他的创造生涯如同一股强劲的北欧泉流一样贯穿整个20世纪。随着他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他也作为芬兰设计的标杆性人物,被深深铭刻在芬兰历史的丰碑之上。虽然艺术史学者很少会脱离芬兰的语境去谈论阿尔托,但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既然他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影响如此深远,他的作品也理应从国际视角去认识。与其把阿尔托的遗产纳入某种思想流派之中进行分析,不如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 在《异类》一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t)检视了功成名就所需的条件。据他分析,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对其未来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你都得承认,阿尔瓦-阿尔托很难找到在芬兰做建筑师更好的时机了。他1921年从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毕业,彼时的芬兰生机勃勃。经过残酷的内战,芬兰于1917年脱离俄罗斯。此后芬兰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这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建设需求。同时,政府组织、慈善家和商人也希望这个独立国家新的身份能体现在面貌一新的建筑上。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阿尔托的时机简直“无懈可击”。芬兰已准备好被赋形。 随后的半个世纪,阿尔托在他的祖国设计了超过、300栋建筑。从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圆弧形的大礼堂,到位于蒙基涅米的屋顶如波浪形船帆般的工作室,他独特而精致的现代主义风格中,又交织着富有斯堪的纳维亚古典精神的芬兰都市景观美学。正如英国乔治风格的小镇都带有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的烙印,在赫尔辛基、于韦斯屈莱以及埃斯波的大街小巷,外观和细节都独树一帜的阿尔托建筑作品俯拾即是。至于国外的项目,无论是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展馆(the Pavilion),还是德国阿尔托剧院的歌剧大厅,他的设计时常让人联想起芬兰的优美地貌。哈尔蒂亚山脉再现于密集重叠的复杂造型之中,波动线条的使用还原了吹着清风的滨海湖。1941年,阿尔托的朋友兼赞助人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ffied Diedion)在《非理性与标准化》一书中宣称:“无论阿尔托去哪儿,芬兰总是如影随形。”的确如此,在阿尔托作品的内核中,似乎总有一种明确无疑的想要表现芬兰形象的愿望。 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爱国情怀,也有证据表明阿尔托常常夹在芬兰的生活以及外部世界之间,这个外部世界包括不同国家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学者,正是他们成就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阿尔托的设计声名远扬,无论是在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室,还是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他的名字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阿尔托同在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友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出,欧洲和美国而非本土的艺术团体令他更觉亲近。1931年,他在寄给拉斯洛·莫霍利纳吉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要感谢你鼓起勇气踏上了芬兰贫瘠的土地,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毕竟这里除了泥泞的道路和蚊虫肆虐的森林以外一无所有。”在另一封写给沃尔特·格罗佩斯的信中,他说:“(我)试图给那些再过一百年也不知‘有机生活’为何物的人设计房屋。”毋庸多言且显而易见,芬兰文化不够发达让阿尔托十分沮丧。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