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居里夫人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玛丽·居里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居里夫人自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关于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描绘生动可感的共同追求科学梦想之路。 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目录 译本序 第一卷 居里夫人自传 第一章 我的家庭 第二章 婚后生活 第三章 战争中的我 第四章 美国之行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第二卷 皮埃尔·居里传 前言 第一章 居里家族 第二章 青年时期的梦想 第三章 在物理和化学学校的初期生活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性格与品德 第五章 梦想成真 发现了镭 第六章 为争取工作条件而斗争 第七章 民族的悲痛 第八章 皮埃尔·居里评介文章选录 附录一 亲人驾鹤去 空留思念情 附录二 我的信念 附录三 悼念玛丽·居里 后记一 伟大的发现 后记二 晚年的辉煌 序言 几十年前,当我还是个 初中生时,我就听过老师们 崇敬有加地对我们讲述居里 夫人的伟大成就。那时的我 听得入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 在目。少年时的我,只知道 她是个外国女人,一位了不 起的科学家。今天,出版社 约我翻译她的自传,我当然 是欣然从命,因为这可以让 我有机会更清楚、更详细地 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 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谁都会 很乐意去做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 科学家,这是不言而喻的, 她同时也是一位谦虚的科学 家。她之所以写自传,完全 是难拂美国好友、女记者梅 乐内夫人的一再劝说之美意 ,以免让她失望。这位美国 女记者为了支持居里夫人的 科学研究工作,曾呼吁美国 妇女积极捐款资助居里夫人 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的研 究工作。最后,梅乐内夫人 用妇女界的捐款购买了一克 镭相赠,美国总统哈定亲自 主持了捐赠仪式,令前来美 国接受捐赠的居里夫人感动 不已。在这个异国友人的敦 促下,居里夫人只好勉为其 难地动起笔来。她的自传有 数万字,直白、坦诚、不加 修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出 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普通家庭 的女孩不平凡的一生。她刻 苦努力、顽强奋斗,以优异 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只身 前往巴黎大学求学。她一边 打工一边学习,其苦其累可 以想象。她与皮埃尔·居里 相识、相知,到喜结良缘之 后,性格相近、志趣相投的 夫妻二人,为了科学研究而 甘于寂寞,过着清贫的生活 ,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 ,并将它运用到医学上,救 死扶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时,她带领医疗队奔赴各 个战区,利用与丈夫共同发 明的X光设备,积极地投入 到抢救伤病员的行列中去。 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战争 爆发后,又在前线当上了白 衣天使,其高尚的精神可歌 可泣、可敬可佩。她与丈夫 一样,整天待在由于经费不 足而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 实验室里,冒着受到有毒气 体伤害的危险,为寻找新元 素而废寝忘食,先后发现了 镭、钋、钍等当时尚不为人 知的新元素。由于她与丈夫 皮埃尔·居里的卓越成就, 他们和贝克莱尔一同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 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位女性 获得者。在居里先生不幸遇 车祸而英年早逝之后,不到 四十岁的她,中年丧夫,曾 一度被这意外而沉重的打击 所压倒,终日思念自己的丈 夫——科学研究事业上的战 友和朋友。但最后,她还是 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中, 一边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 照顾年迈的公公,一边继续 进行科学探索,终于获得了 诺贝尔化学奖,两次成为诺 贝尔奖的得主,而且与第一 次不同,这一次是她单独获 奖,真可谓史无前例。 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 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 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 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 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 深情由此可见一斑。书中详 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高尚 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 、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 神与妻子一道,矢志不渝地 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 的精神感染、鼓舞着自己的 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 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 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增 添了幸福。尽管自己的生活 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 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 ,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 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 但天不遂人愿,他因惨遭飞 来横祸而丧生。这不仅是法 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 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离世 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 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 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 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 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深入 人心。 我谨在此摘录几篇知名 科学家在吊唁中对他的评价 的片段,作为对这位英年早 逝、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 科学家的缅怀。 法国著名科学家普安卡 雷在法国科学院的悼念会上 的悼词: 在物理学研究中,居里 头脑缜密细致至极,能够去 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别人 很可能被引入歧途的错综复 杂的谜团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能 体会到他的真诚、率直,可 以说,从他的温柔谦和、天 真坦率、思维敏捷之中散发 出了巨大的魅力。在他的朋 友们甚至对手们面前,他总 是礼让三分……谁能想到这 么温柔可爱的一个人却深藏 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呢?他 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在 绝对真诚的道德理想上也绝 不妥协…… 著名科学家让·佩兰在一 九〇六年五月《当月》杂志 上撰文: 但凡认识皮埃尔·居里的 人都知道,与他在一起,你 就会感到那种急于工作、急 于研究、急于弄个水落石出 的需要油然而生。我们将把 这种感受广为宣扬,以此来 更好地缅怀他。我们还将从 他那张苍白但英俊的面庞上 探寻那种使得接近他的人力 量倍增的感召力的秘密。 他的学生、著名科学家 什内沃一九〇六年四月在物 理和化学学校校友联谊会上 的发言: 我们中间有些人对他不 无道理地崇拜至极。就我本 人而言,除了我的家人以外 ,他就是我最爱戴的一个人 ,因为他懂得如何以一种极 大的、细心的爱去关怀 导语 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镭”“钋”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唯一人生自述! 自1924年初版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爱因斯坦倍加推崇,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哈佛大学113位教授开列的“推荐阅读书目”。 收录《居里夫人自传》和《皮埃尔·居里传》! 全新装帧设计,居里夫人实验室经典肖像搭配明绿色签名,专色印刷。望向深蓝的烧瓶,望向爱与理想主义的真正人生!附赠封面同款精美书签! 内文使用胶版纸,排版舒朗,极致翻阅手感。 我们的社会是个物欲横流、充满奢靡之风的社会,它不懂得科学的价值。它不懂得科学是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不太清楚科学是减轻人类生活负担、减轻痛苦的所有进步的基础。 后记 伟大的发现 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的 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 是在顶阁里度过的;玛丽· 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 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 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 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 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 一个妇女体验过,两次都是 挑选最简陋的布置为背景。 娄蒙路的棚屋工作室, 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 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一 间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 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 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 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 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 ,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 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 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 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 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 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 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 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 ,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 到寒带去了。 不过,玛丽和皮埃尔习 惯了室外的残酷温度,这也 是很需要的。他们只有一点 必不可少的设备,差不多没 有专门装置,没有把有害气 体放出去的叫作“通风罩”的 装置,因此大部分炼制工作 必须在院子的露天里进行, 在充足的空气里做。每逢骤 雨猝至,这两个物理学家就 狼狈地忙把设备搬进棚屋, 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 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 窒息。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 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 佛提埃大夫夸说过!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 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 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 工作。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 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 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 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 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 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 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 英勇时期。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 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 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 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 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安 排我们的饮食,以便某种特 别重要的工作不至于中断。 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 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堆沸 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 直是筋疲力尽。” 1898年至1902年,居里 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 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 事镭和钋的化学分析工作, 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有活 动力的产物的放射作用。不 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 较高,皮埃尔试着确定镭的 特性,更求熟悉这种新金属 。玛丽继续制炼,提取纯镭 盐。 在这种分工办法中,玛 丽选的是“男子的职务”,她 做的是白日工人的工作。她 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巧 的试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 布满灰尘、染渍酸液的旧工 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 ,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 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 11。 她写道:“我一次制炼20 千克材料,结果是棚屋里塞 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 瓶子。我搬运蒸馏器,倒出 溶液,并且连续几小时搅动 冶锅里的沸腾材料,这真是 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 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铀 沥青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 一的镭,那种时期哪里去了 ?这种新物质的放射作用极 强,极少量的一点镭散布在 矿苗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 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 量。最困难的,不可能的, 乃是分离这极小的含量,使 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矿渣 分开。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 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皮埃 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 他们。他们的亲爱和智力上 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 “反自然”的生活,他们两个 人都是一样,是为了过这种 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 种出乎意料的发现,在这个 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 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 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给 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 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 就在实验室里度过,那个极 可怜的棚屋里有极大的宁静 :有时候我们来[8i1~着 ,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试验 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 来的工作。我们若觉得冷, 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 服了。我们在一种特殊的专 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 里过日子一样。 “……我们在实验室里只 见很少的几个人,偶尔有几 个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 是来看我们的试验,或是来 请教皮埃尔·居里某些问题 ,他在物理学的各部门的学 问是著名的。他们就在黑板 前谈话,这种谈话很容易记 得,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 工作热忱的一种提神剂,并 不打断思考的进行,也不扰 乱平静专注的空气,真正实 验室的空气。” 皮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 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 而他们总是谈论他们爱恋的 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 幼稚的,无一不有。 玛丽有一天像小孩盼着 某人已经答应给的玩物一样 ,很热心而且很好奇地说: “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 子,它的相貌如何。皮埃尔 ,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 形状?” 书评(媒体评论)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 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 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 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 的未来。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 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 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 忆她的成果和对人类做出的 贡献。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 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比单纯 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爱因斯坦 很少有一部名人自传像 《居里夫人自传》一样,几 十年长销不衰。这位伟大的 女性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 奇迹,她的这部内心独白和 奋斗经历同样也创造了图书 销售的奇迹。 ——亚马逊书店 精彩页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和支配着他,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我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小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 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 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我于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七日在华沙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恸欲绝,因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遭遇的第一次最悲惨、最痛苦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 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尽管宽容大度,温和善良,但在家中却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因为是小女儿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另一方面,一种崇拜之情也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到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我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中最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力授予。 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