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 我们早年受过的心理创伤有明显的侵犯,如身体虐待;也有隐形创伤,如在要求严苛的环境中长大、毫无预料地被羞辱、一部分性格或需求被完全禁止、情绪被忽视,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重复发生并累积起来,逐渐摧毁我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曾经压抑的创伤和没能释怀的过往,在相似的情境下会被唤醒,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时我们的行为或话语,很容易伤到我们最亲近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作者指出,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在探讨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同时,从深度的自我探索开始,修复内在的依恋模式,进而提高心智化的程度与认知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更好地经营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作者简介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卡洛斯是心理学博士,大学教授,也是大学家庭研究所的成员,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私人心理治疗。 8年来,他一直在负责“第一联盟:修复早期的依恋关系”这一专注于与弱势家庭以及幼儿园和学前学校建立联系的干预项目。 他是《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发表过关于早期关系创伤、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与家长团体的治疗工作及在具有风险的条件下养育子女的知识性和研究性文章。 目录 引言 第1部分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 第1章 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第2章 安全感画像 第3章 从外部到内部:内部关系模式的建立 第4章 适应期望:依恋风格 第2部分 早期心理创伤、依恋紊乱和重构策略 第5章 受到威胁的安全感的四个维度 第6章 依恋紊乱及其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第7章 创伤、防卫和传递:有心理创伤的父母的内心世界 第8章 想象中的互动、心智化的事物和不被承认的动态 第9章 不安全和创伤的恶性循环 第10章 早期创伤对成长的影响 第11章 恢复控制:依恋策略的重构 第12章 创伤传递的不连续性路径 第3部分 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以情感连接为中心的干预原则和技术 第13章 如何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 第14章 一个独特的临床环境 第15章 对父母进行治疗工作的安全环境 第16章 以联系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三种技术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亲爱的读者,此刻我们 手里捧着相同的书。我刚刚 读完这本书,现在正准备梳 理我关于它的想法,想想怎 样组织语言写下这篇推荐序 。你此刻可能正舒服地待在 家里,靠在你的扶手椅上, 刚刚翻开这本书;可能正在 书店中,站在心理学类书籍 的书架旁边;也可能正处于 其他场景。而我想要表达的 是,此时此刻,我的大脑感 知到一种巨大的、身体上的 愉悦感。这种愉悦一直在我 的内心涌动,让我情不自禁 地赞叹一句:好精彩的书! 我现在坐到了桌子前, 面对电脑屏幕和键盘,我已 经准备好用文字将内心正在 涌动的鲜活感受都表达出来 。这些文字来自我负责理性 的左脑。我将把这本书的内 容和逻辑结构分享给大家。 我非常感谢作者能给我这样 的一个机会——当一次他作 品的“东道主”,介绍他的作 品。任何一个写书的人,都 在他们艰难辛苦又充满激情 的撰写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 努力,他们可能放弃度过美 好的闲暇娱乐时光,选择伏 案工作。也正因如此,将书 的推荐序交给谁来写是经过 深思熟虑的,而能够被委托 作序是一种荣幸,这就好像 你被赋予了第一个开启和倾 倒一瓶来自优质酒庄的陈年 佳酿的权利,你可以第一个 品尝佳酿并表达你的赞美和 敬意。而对于为本书作序, 我的感受是,非常感谢,卡 洛斯,我会努力遵循“序言” 的本义:在戏剧表演开始前 ,由其中一个演员走出来向 观众说上几句话。而今天, 我的推荐序只是把这件事换 一个形式,通过文字而不是 语言进行表达。我希望引发 各位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各 位愿意集中精力来看看卡洛 斯·皮提亚斯·萨尔瓦写的这 本精彩的书。 一本书的推荐序应该更 多地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而不 是作者本人,尽管如此,我 觉得在此仍有必要简单介绍 作者的情况。我认为在了解 作者的人生经历、简单勾勒 作者生平的基础上,读者能 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书。 卡洛斯有一份非常精彩 的职业履历:他是心理学博 士,2012年开始在马德里 卡米亚斯大学 (Universidad de Comillas de Madrid)担任教师和研 究员。他教授精神分析和儿 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的课程 ,还参加了很多卡米亚斯大 学家庭问题研究院的科研项 目,也是在这里,他因为和 贝拉斯特吉(Berastegui) 博士一起做的“第一联盟”项 目为众人所知。我觉得卡洛 斯最了不起之处是,他能把 项目本身与很多有关家庭和 孩子的临床治疗工作结合。 这使他拥有得天独厚的观察 视角,也使他的知识结构更 丰富、真实,因为所有的治 疗都发生在真实生活中而不 是在实验中。如果只治疗过 几个病人,是很难驾驭心理 治疗这门课程的。卡洛斯深 谙这一点,因此他以专业领 域为起点,开启他的职业生 涯,之后才开始教授课程, 这些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看 到。这本书是作者从两个堪 称专业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 考的结果:一方面是从调查 研究别人的经验的过程中获 取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在治 疗病人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这两方面对于可持续且有 意义的研究而言必不可少。 除此以外,卡洛斯还经常走 出校门,在各企业或心理治 疗中心举办的教育培训中授 课,分享自己的知识的经验 。 …… “发现它们和卡洛斯的关 系了吗?”我说。 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我知道了!”他激动地 说“这六个词的首字母组合 在一起构成了卡洛斯的名字 !” 科学(Cientifico) 风趣(Ameno) 丰富(Rico) 逻辑(L6gica) 有序(Ordenado) 意外(Sorprendente) “棒极了!”我说。 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卡洛斯本人后来也盛赞了这 个图书介绍会上突如其来又 别具一格的小游戏,同时也 盛赞了我给出的六个词以及 对每个词的解读。 “另外,”依旧在我的想 象中,我对卡洛斯说道“我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你名字的 含义,估计你是了解的。但 是以防万一,我来给大家来 解释一下。‘卡洛斯’这个名 字在词源学上的一个释义来 自希腊语,意为‘成熟的人’ 。这也是我选择了这六个词 构成你的名字来解读这本书 的原因,因为这个词本身完 美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特点— —一本成熟的书!” 说完这句话,我们给了 彼此一个拥抱。我非常希望 在图书介绍会上我们真的能 给彼此一个拥抱。希望我上 面的想象都能得以实现。 推荐序到此为止,在这 篇序中我已经尽可能地给出 我对本书的看法,希望这篇 序能给你们足够的动力决定 把这本书买回去阅读,或者 至少能让你们产生阅读本书 的兴趣。现在你们可以去看 下文中卡洛斯自己写的引言 以及本书的正文了。希望你 们能像我一样对这本书有非 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临床心理学家 何塞·路易斯·冈萨洛 (Jose Luis Gonzalo) 2020年6月15日 导语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与自我、朋友、孩子,乃至这个世界,如何有正向的互动,并建立更好的关系的书。 通过检视我们的生命历程,你会有很多惊喜的体验。你将有机会去重新面对内在未曾修复的隐形创伤与心结,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过的需求、愿望、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经营家庭与社会关系,从内在的整合,走向外在更广阔的未来。 精彩页 第1章 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婴儿仅仅出生是不够的,还要将他真正带入这个世界。 ——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 婴儿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一理解与古典精神分析对婴儿的定位不同。古典精神分析认为,婴儿是一种具有消极社会性的生物,像一种退化、孤立、自闭的物种,但近几十年进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我们证明,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Trevarthen, Aitken, 2001)。基于人类进化发展的前提,以及相比其他生物人类幼崽更脆弱的实际情况,这一结论具有一定意义。与其他生物的幼崽相比,婴儿无法自己觅食、无法调节身体的状态和节律、不能自由走动,也无法规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的生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相对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状况还将持续多年。进化论将每个人都变成一场“赌博”,婴儿的生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或几个更强壮、更智慧,而且愿意保护他们的成年人,婴儿需要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陪伴、细心呵护。在这种情况下,进化论会优先选择那些从出生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关系倾向性的婴儿,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权。 我们可以认为,婴儿必不可少的“关系性”(Mitchell,1988)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婴儿以关系为导向;二是婴儿为关系而生;三是婴儿的成长是其重要关系的真实反应。 就以关系为导向而言,我们知道,大概在出生几周后,婴儿就能相当精准地辨别和记录社会性刺激,其准确性超过对个人性刺激的辨别和记录。母亲的样貌、声音和气味,都属于婴儿感受到的刺激,他们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并能很容易地追踪到这种刺激。他们的感知能力远远超出了人类能做出的刺激,他们能够以他们的方式或者使用他们的“语言规则”和成年人交流互动。例如,据观察,出生六周的孩子在和母亲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停顿的方式让母亲对自己做出语言回应(Crown, Feldstein, Jasnow, Beebe, Jaffe, 2002)。这个例子说明,婴儿在能开口说话前已经形成自己的交流模式,他们可以通过停顿实现和成年人的交流。人类几乎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社会性动物的特征,我们能够观察到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从中学习、构建最基本的互动模式并加以适应。婴儿的关系导向还表现在他们努力接近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以及在这种接近被打破时他们的反应。鲍尔比发现,当要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哭泣、试图与照顾者有身体接触、试图抓住照顾者),以求重新接近照顾者。如果这些“抗议”行为无果,他们最后不能成功地与照顾者恢复联系,他们可能会逐渐减小抗议的力度,并逐渐变得悲伤和“绝望”,这种表现与成年人难过时的表现非常相似。在“抗议”和“绝望”这两个阶段后,分离反应的第三个阶段包括儿童的“疏离”和将兴趣转移到其他不涉及社会亲密性的事物与活动上(véase Fraley, Shaver, 2016)。与依恋对象建立连接是婴儿来到世界的最初目标,它能够帮助婴儿学会对社会刺激做出感知和反应,从而知道自身对社会刺激的偏好、了解这个关系世界中一些基本的知识。事实上,随着出生一年后渐渐经历更多,婴儿对其他人类的偏好会越来越有选择性,最终建立起对主要依恋人物的明确偏好,并且在面对陌生人时产生焦虑感。 P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