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又又和双双》一书,是一本关于“爱与成长的纪念簿”,是陈小齐即时记录下的两个孩子——又又和双双——从2013年到2020年这8年来日常生活中的童言童语、点点滴滴。父母给予孩子渴望成长的鼓励、独立意志的宽容、爱与亲情的流动,有幽默,有浪漫,有伤感,笑中带泪,尽在其中。 本书让每一个成人重新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领略许许多多“第一次”的惊奇,孩子和孩子是相似的,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孩子,无论是生活中的孩子还是内心的孩子。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成长和日常,隐藏着人父母无数次的心动瞬间。生活里有成长、有温暖、有爱,它永远狼狈,永远能找到一点甜。 目录 序一 李峥嵘 序二 管小米 前言 张维军 2013又又两岁,双双未出生 2014又又三岁,双双零岁 2015又又四岁,双双一岁 2016又又五岁,双双两岁 2017又又六岁,双双三岁 2018又又七岁,双双四岁 2019又又八岁,双双五岁 2020又又九岁,双双六岁 后记 陈小齐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我是爸爸 当陈小齐问我,她记录我 们两个孩子成长的文字能不 能出版时,我犹豫了许久, 最终也没回答。 当陈小齐告诉我,她记录 我们两个孩子成长的文字就 要出版了,我忐忑了许久, 最终也没发表任何意见。 当陈小齐说,编辑希望我 从爸爸的角度写一篇前言, 我拖延了许久,不知道该写 些什么。 直到陈小齐说:“你要是 不想写,我就跟编辑说算了 。”我才突然意识到,我是多 么想写这篇前言。如果有一 本书摆在我的面前,书名里 有又又和双双,作者是陈小 齐,却没有我什么事,我会 产生被遗弃的恐慌——因为 ,我是爸爸! 我也是个编辑,常常要为 自己做的书写一些文字。那 是工作,是为了让更多人了 解一本书,所以很明确自己 要写些什么。这本书是小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手记下 的生活点滴与感触,大多是 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发在朋 友圈,几乎每一条我都会在 第一时间读到。那时的我,“ 身在此山中”,生活在每一条 记录的具体情境中,所有的 阅读都可以“会心一笑”。如 今,这些记录汇集在一起, 要刊印成书,我却有一点担 心,对于脱离了具体情境和 时间的读者来说,“旧闻新编 ”有什么意思呢7每念及此, 我就更加无法下笔。 但是,不管这些了。如果 《又又和双双》是一幅家庭 拼图,作为爸爸,我的这几 块也必须拼上。 每次有人问起,我和小齐 是如何相识的,我就会说:“ 我们是大学同学,同桌。”“ 你们上大学还有同桌?”通常 这是下一个问题。有的,只 要我想有,只要我始终坐在 她的旁边,那不就是同桌嘛 。 从“同桌的你”到“生活在同 一个屋檐下”,小齐一直在强 调:“我怕疼,我绝对不要生 小孩。”她自己就是个小孩。 所以,“当爸爸”这件事,几 乎从恋爱的一开始,我就没 考虑过,嗯……也不是完全 没有考虑过。我们陆续养了 两只鸭子和两只猫,在小齐 口中,我就是那两只鸭子和 两只猫的爸爸。我不喜欢给 它们当爸爸,可是小齐却因 此滋生了母爱,当妈妈当上 了瘾。没有来自父母的催逼 ,也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 生个小孩竟然就成了她自然 而然的想法。那个娇滴滴的 陈小齐,生了一个甚至还不 够,又生了一个。我完全不 记得,我们是否认真讨论过 为什么要生孩子。 有了双双以后,不少人好 奇“又又”和“双双”这两个名 字的来历,也常常搞不清谁 是老大谁是老二。大部分家 长对待给孩子取名这事都是 特别慎重的,我们却有点随 意。又又本来应该叫“双双” ,因为又又的星座是双子, 而且在孕期我们天天念叨“双 胞胎”(尽管明知不是)。之 所以最终把“双”字拆开,完 全是为了他将来写名字可以 少写两划,省点劲儿,考试 的时候节省点时间。我们非 常期待第二个孩子是女儿, 生出来发现又是个“又又”, 于是“又”上加“又”,就成了“ 双”。可以想见,又双叒叕… …如果有“三孩”“四孩”,“三 孩”“四孩”的名字也已取好。 又又和双双出生时,我们 住在一个叫“叠翠苑”的地方 。搬离那里后,某天我回到 故地,盯着墙上的楼宇标牌 ,每个字看起来都有些陌生 。突然,我发现“叠”字拆开 竟然是“宜又双”! 已经当了十年爸爸,我依 然不能确定“当爸爸”到底意 味着什么。有一次,我发了 这样一条朋友圈:“总有一种 错觉,别的小朋友的爸爸才 是大人。”孩子让我们成为父 母,却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做 小孩。我们可以一起做小孩 。当爸爸似乎就是重新过一 遍童年。只不过,这一次, 我们可以一边做小孩,一边 记录下来。 某个冬天的早晨,三岁的 又又在出门去幼儿园时不太“ 配合,爸爸有点不高兴。路 上,又又指着一棵树,昂着 头对沉默不语的爸爸说:“等 到春天了,我就爬到树上, 摘一朵花,给你闻一闻。就 爬这棵树,因为这棵树很矮 。”爸爸看着这个眼神中充满 期待的小男孩,所有的不高 兴都在瞬间化为诗意的存在 。 四岁的又又在玩游戏,切 了一盘玩具水果,端到我面 前让我吃。我假装啊呜啊呜 地吃,他看着特别开心。我 突然把一片玩具水果塞到嘴 巴里,作势真的要咬,又又 大惊失色,急忙阻止我:“这 是假的!不能吃!”这件事对 我触动非常大,也提醒我: 我们可能经常误解孩子的世 界。在此之前,我理所当然 地认为孩子会把游戏当真。 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往往把 游戏和现实分得很清。 这两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都发生在又又身上。写到这 里,我停下来想,发生在双 双身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是 什么呢?孩子们有很多共性 ,但是相似的事情大概只在 第一次发生时才能给我留下 深刻的印象。在又又身上发 生过的事情,在双双身上再 次发生时,我不再惊讶。这 似乎就是对前面那个疑问— —“当爸爸”到底意味着什么 ——的解释:爸爸成长了, 以前的那个假小孩长成了真 小孩。 有一次,电视里的主持人 在慷慨激昂地背台词:“每一 个人都有做英雄的梦想!”又 又听了,感动得泪光闪闪, 旁边的双双却淡然地自言自 导语 跨越8年的妈妈手记,唤醒父母对孩童的惊奇之心。热闹的烟火气、鸡零狗碎的世俗生活,是孩子送给父母的礼物。生活里有成长、有温暖、有爱,它永远狼狈,永远能找到一点甜。 这不是关于孩子的书,而是关于一个做母亲的书……确实存在这样的母亲,可以保持健康自我,记录下天真的情趣。 后记 时间的形状 1 孩子愿意自己的童年被记 录下来吗? 恐怕未必吧。 有时候我在想,现代社会 ,一个人的成长已经可以做 到数字化全息记录了,真是 一件骇人的事!不讨论隐私 ,只讨论记录本身。 从前的皇帝,住在宫里, 有专人专职写起居注。某年 某月某日,吃喝拉撒睡,生 活细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地记录在纸。——皇帝会因 此而幸福吗? 上个世纪,以及再往前数 的很多个世纪,童年是各种 模模糊糊的印象叠加,是乱 石铺街的记忆片段。就像毕 加索的油画,颠三倒四,错 乱混杂。就像荣格的梦境, 似真似幻,充满隐喻。 即便现在,一个成年人想 要清晰追溯童年,似乎仍有 困难。要借助现代心理学, 要借助几近巫术的催眠术, 要经过层层的情境暗示,依 循蛛丝马迹的线索,才能进 入大脑皮层深处找回一些往 事痕迹。 一旦跃入崭新的新世代, 庞大数据使得童年不再隐秘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每 一步都清晰、确凿,长大之 后可以无限回看,随时可以 摁下快进、暂停和后退。这 在人类历史上可从来没有过 。 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愿意 吗?楚门开心吗? 或许未来人类都是楚门。 2 但是无论如何,记下来了 。 一个字一个字摁进手机里 都已展示过了。 给四岁张又又描述“感动” ,就是“心里动了一下”。这 些叽呱作响的孩子话,让妈 妈心里动了很多很多下,也 让爸爸心里动了很多很多下 。所有的惊讶和新奇都震得“ 怦怦”地响——当然,“怦怦” 的是我俩——不是他俩。 小孩子用不着感动和被感 动。 成长原本就是理所当然的 事。 他俩只自顾自地长,像苹 果一样长,像青瓜一样长, 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爱怎么 长怎么长。成长自有内在节 奏和内在逻辑,从不用来讨 好和感动。 3 记录下来的是幸福和满足 。 在那时光的幽暗之处,在 一个看不见的地方,没有记 录下来的是疼痛、劳乏、沮 丧、焦躁和……要,比任何 一个天才或神童都重要。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 生活也并非空中楼阁。一家 人的穿衣吃饭,赚钱花钱, 作业考试,念书升学,统统 被放在一个叫作“社会”的盒 子里进行压力测试。但是呢 ,爸爸和妈妈从没有试图伸 长胳膊去帮助孩子消除或赶 走盒子里那些恼人的部分。 所以,张又又会愁眉苦脸地 去找他的语文老师报告:“刘 老师,我的想象力很低,我 想了很长时间,什么(作文 )都想不出来。”所以,刚念 一年级的张双双,要假装自 己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三年 级了,每天狐假虎威地去上 学,全靠哥哥教的那些颠三 倒四的二手知识来给自己壮 胆。 又又幼儿园老师叫刘老师 ,到了小学,还是刘老师( 另一个刘老师)。双双呢, 幼儿园老师叫马老师,到了 小学,新的老师也还叫马老 师(另一个马老师)。这就 看起来有点奇怪了。不过呢 ,任何离奇的事,他们都不 会觉得不可思议;相反,任 何普通寻常的事,他们都能 找到新鲜有趣的地方。因此 ,无论在家还是上学,又又 和双双总能找到一些自娱自 乐的法子,乐在其中不可自 拔。 至于“妈妈到底几岁了”这 个从小问到大的问题,还是 猜不中。 但是,前两天,餐桌上又 摆了一个没写任何名目的蛋 糕,于是—— “妈妈万岁!”又又说。 “妈妈万岁!”双双说。 陈小齐 北京后海家中 2021年11月11日 精彩页 我好喜欢又又和双双 好喜欢这样的普普通通 李峥嵘 半年前第一次读到《又又和双双》(原本叫《又又语录》),作为一个编辑亲子栏目的“老司机”,我的第一反应是“做个专栏”!断断续续编辑了几个月的专栏(注:《北京晚报》副刊“又又语录”专栏),很多语录不止一次阅读。开始会被童言童语逗笑,接着,心中慢慢涌起温暖,也会有惊奇和感动;有时候笑着笑着,会流下泪水。 我这样说似乎有些文艺中年的矫情,其实是想说明,《又又和双双》在众多亲子文章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我做了很多年的读书版面和亲子成长版面编辑,自己也写亲子文章,看记录孩子成长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而看了太多同类型的东西——大概是久入芝兰之室吧——嗅觉就会有一种麻木感。《又又和双双》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唤起了我遗忘了的、最初的那种面对孩童的惊奇之心。 1 很难讲《又又和双双》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但是我可以说它不是什么样的东西。 首先不是那种借助孩子来炫耀自己的文字。社交网络中有几种人是会被屏蔽的:第一种每天晒自己一日三餐;第二种每天刷屏卖面膜口红各种东西;第三种发变脸似的自拍,滤镜把打了玻尿酸的鼻梁都磨没了;第四种就是晒孩子吃喝拉撒——初为父母,很多人都会有文图展示的冲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到父母在呐喊:“快点赞啊!我儿子好聪明啊!我闺女好可爱啊!我好厉害啊!” 《又又和双双》的起源也是记录孩子的日常。陈小齐是一个生二胎的妈妈、一名童书出版人,她不是把孩子当成一种玩具、一种会说话的宠物在展示,也不是炫耀自己教子有方,而是以一个儿童成长的观察者、参与者、记录者的身份,呈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呈现生命的成长和变化。我看到的《又又和双双》堪称一个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作家记录的人类学笔记。 其次,《又又和双双》不是在装疯卖傻。我也写儿童观察,有时候很难把握童言无忌和撒狗血、人来疯之间的分寸。陈小齐很有分寸感,她让人看到她是一个成人,同时是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子的成人。 这不是一本“人间指南”的教养书。《又又和双双》从老二降生的过程开始写,却不是一本所谓的二胎养育书。两岁的老大又又是主角,他当哥哥了,可是他自己还是一个小宝宝呢。这个小哥哥在成长中多了一个比他更小的小生命,他除了跟比他年长的父母互动,跟同龄的幼儿园小朋友互动,还要和比他更小的小弟弟互动。在这本书里,当哥哥的没有被强制,没有快速成长为一个小大人,而是依然被尊重和保持孩童之心。 2 我也想说说阅读中感受到的《又又和双双》的特点。 陈小齐写《又又和双双》,不是当作完整的作品来结构布局的,所以有一种原生态的鲜活。这些片段连在一起,充满了跳跃的活力,充满童真的画面感。比如这一段关于吃东西的话: 又又说:“要喝涂料!” 其实是想喝他的婴儿饮料。 他说:“要吃蜡烛!” 其实是要吃腐竹。 他有时候会忘了一个词怎么说。 关于“吃”的事情,小齐记录了很多。三岁半的又又常常栽赃给他五个多月的弟弟。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