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愁入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林伦伦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乡音是一缕思乡曲,招你回家;乡音是一叶扁舟,渡你过思乡的河。本书是作者对潮汕乡土文化的研究与描写,包括故乡入梦来、家乡的味道、母语之艺文、日久他乡亦故乡、原乡异乡两地情、我心依旧六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林伦伦,热爱家乡方言及其文化的退休老师一枚。2017年重阳节以来,开设公众号“林伦伦方言茶话”,致力于方言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耽于编写教材读本、上辅导课和撰写公众号文章。主编出版有《潮汕文化读本》(与陈平原、黄挺合作主编),《潮人好家风》(包括谚语、童谣、古诗3册,与林朝虹合作主编)等读物,推出公众号文章200余篇。自认为老有所为,且乐此不疲。 目录 一、故乡入梦来 啊,故乡 外婆家的狮头鹅 二零二零,特殊的清明节 舅父阿猪 重返溪西村 澄海人文冠粤东 书院三朝毓造化,澄中百载播芳菲 ——写在澄海中学百年校庆之际 数风流人物:还看石叻澄海先哲 可宅可诗南澳岛 在仲夏南澳追光掠影 三访文化古村落程洋冈 外砂咶,有文化 惠州市陈江镇澄海村访问记 老祠堂的复活与乡村文化的复兴 古驿道的活化与乡村经济的振兴 为澄海“首届林檎节”鼓与呼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 乡村闲间轶事 冬节的念想 请记住你自己本来的名字 ——从《千与千寻》说到“六月初六担西瓜” 二、家乡的味道 在老汕头的转角遇见美食 留住汕头埠饮食记忆,留住潮州菜美妙味道 季节的味道 糜之恋 芳饭芳,家家户户炯饭忙 潮菜虽然好吃,也应各取所需 最忆潮州是小食 乡下老家的月糕 朥:朥饼·朥糕·朥粕糜 糖葱薄饼和草馃的诱惑 青草水:夏日的清凉记忆 潮菜是潮人追求精致的优秀特质的物化表现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风神萧散的性情中人黄际遇教授 中大中文系里好吃的澄海人 三、母语之艺文 礼失求诸野:方言俗语与民俗研究的关系 潮汕歌谣 ——潮人喜怒哀乐的生活之歌 歌谣,为什么是歌谣?! 潮州歌册:潮州姿娘识字学文的读本 方言也可写“诗” 《月光月疏朵》:潮人的《月光曲》 潮剧是用哪个地方的方言来演唱的? 潮汕话好好学 ——潮汕话绕口令趣谈 俗中有雅方言谜 对以传艺,联以载道 奄奄一息的潮语方言小说 地方题材文学作品里的方言词语运用 写小说,你敢使用方言俗语吗? 金胡蝇斗长脚蠓 ——潮汕民间故事趣谈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潮汕乡土文化教材编写的故事 《读本》一套在手,传承方言与乡土文化有抓手 ——写在2021年世界读书日 四海潮声,五洲共享 “十五音”字典:滋养潮人百年的文化乳汁 陈凌千及其《潮汕字典》 “斐姑娘”及其《汕头方言词典》 威廉·耶士摩牧师及其《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 临檐水点点滴 ——潮谚与潮人好家风传统 四、日久他乡亦故乡 血浓于水的潮州会馆 三访耀华力 湄南河上的船娘 茶浓,情更浓! 汉字原乡里的泰华舞蹈家 踏访黉利行旧址 马来西亚吉胆岛上有个外砂村 适耕庄:马来西亚的又一个澄海外砂村 马来西亚有个“小汕头” 大马新山:三月初三锣鼓响 槟榔屿:北马潮人的家园 吉隆坡茨厂街有间乡音馆 醉花林里说歌谣 印尼坤甸:揭阳话是华人的普通话 悉尼有个潮人村 旧金山的潮人情 五、原乡异乡两地情 侨批视域里的华侨精神 侨批·番批·唐山批:为什么叫“批”? 可诗可歌侨批情 字字泣泪声声情的“过番歌” 侨批里的方言书写 留守姿娘:幸福的侨眷家庭里的苦命女人 在“番畔”说“番批” 番畔·番批·番话·番客·番囝 ——“番”字头的词语趣谈 “过番”文化及其与潮汕话词语的关系 六、我心依旧 我的78级故事 汕头大学1997:那场会议,那些人,那些事 星桥师与《潮州话拼音方案》 梁东汉教授与《新编说文解字》 南澳岛田野调查追记 苦·严·韧:语保三字诀 “触网”记 乐为乡亲著文章 忘不了 春天来了 ——写在“林伦伦方言茶话”一周年 春天是播种的时节 吾道一以贯之 ——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的前提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一生所爱乡音无改(肖燕菁) 序言 老骥奋蹄趁春风 ——“林伦伦方言茶话” 四周岁感怀(代序) 2017年重阳节,余开办“ 林伦伦方言茶话”,旨在普 及潮汕方言知识,把艰深 难懂的语音问题、生僻难 考的词语问题以及方言俗 字的书写难题等,用深入 浅出的文笔,再伴以自己 低沉的配音,给读者普及 些方言常识。 很高兴的是,没曾想, 一直追着读的人慢慢增加 ,总数已达18000多人。让 人心情尤为愉快的是,其 中不少是“后生囝”(年轻人 ),还有不少是在广州、 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 打拼者。离乡背井越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 想家想得越是厉害,乡愁“ 缒缒重”(沉重)。虽不至 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但随着 年龄的增长,说是“双溪舴 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不 为过。闲暇时能找到几位 老乡朋友,上潮汕牛肉火 锅店,一边焯(涮)牛肉 ,一边用潮汕话“从暹罗诐 到猪槽”,不亦悦乎! 另一种乐趣是传承潮语 ,从我做起。我在小区里 的儿童游戏场所,经常碰 到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 婆,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 外孙外孙女玩,能用潮汕 话跟孩子们对话的都很自 豪:“听,我孙子/孙女、外 孙/外孙女也能说潮汕话哩 !”偶尔碰到孩子们能用潮 汕话念童谣的,那简直是 骄傲了!“听,那是我教的 !”有一次,他们交流“教学 ”心得时,其中有一位跟别 的大妈大叔说:“你们不懂 的,可以上‘林伦伦方言茶 话’公众号看看,里面的土 话多。”好吧,就算是传播 土话的,不亦乐乎! 乡音是一缕思乡曲,招 你回家; 乡音是一叶扁舟,渡你 过思乡的河。 公众号里,偶尔也兼佮 (兼及)一些乡土文化的 散文,望梅止渴解解馋, 也解解郁结的乡愁。想起 家乡美食时常常画饼充饥 ,垂涎三尺,咂巴咂巴舌 头也能过把瘾,还引起了 读者们的一片呼应声,读 者动辄成千上万。还是潮 汕美食最诱人!用美食来 普及潮汕方言、潮人文化 ,效果奇佳,不亦宜乎! 乡愁是一碗潮州糜,越 吃越想吃,哪管血糖高不 高; 乡愁是一只老鹅头,越 啃越想啃,哪管牙口好不 好! 眼下目(一眨眼)四年 就过去了。我也不知道读 者满意度如何,因为未做 过调查和数据统计,但我 自己做得挺开心的,自以 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而且“乐此不疲”。不亦兴乎 ! 2021年重阳节前夕,在 从潮汕回广州的高铁上, 闲着无事,闭目养神,天 马行空,遂有了下面这首 行数不限、平仄不论,但 却押韵的四不像的“长短句” : 来亦匆匆,去亦匆匆, 广州潮汕两头蹱 (dong5,跑); 只因一念执着, 此生掉落罗网中。 树根深扎乡愁重, 初心不忘乡音浓。 半百年华耕乡土, 回眸已是白头翁。 莫问前程晴与雨, 老骥奋蹄趝春风。 只图个,活得开心有意 思, 青山绿水夕阳红。 2021年重阳节前夕草于 潮汕至广州高铁上 冬至改定于广州南村 导语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关于家乡潮汕的地方文化研究书籍,书中文章对具体的民俗事项或者社会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研究,笔下充满了对家乡父老、对乡土的深情。通过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全面了解潮汕人民的文化性格和独特的民情风俗,从而进一步了解潮汕社会。 精彩页 啊,故乡 儿时的我,是在韩江边玩大的。芦苇荡里,金沙滩上,大河小溪之中,小伙伴们把各自放牧的牛们或鹅们撂在岸边、堤上吃草,大家便凑在一起疯玩。 夏日里多在河里摸鱼捉虾,捞河蚬捡田螺;冬天里则在地里堆起土坷垃,用稻草头烧得通红通红的,再挖来红薯或花生烤着吃。那味道,胜过时下到五星级宾馆里吃烤鸭、烤乳猪、烧鹅什么的。 后来,离开家乡,出来读书了,才知道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原来很美:清碧的韩江水面上,漂浮着一群群的白鹅,水天一色,疑是蓝天白云倒影;更有那岸边和沙洲上的芦苇片片,随风摇曳,风姿绰约,如腰肢婀娜之少女般娇丽动人。如果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境界,就更是绝妙的了。只可惜,童稚无知,只懂得疯玩。但时至今日,小时候的游戏以及韩江边那蒹葭苍苍、碧水茫茫、白羽片片、红掌翩翩的情景却时时萦绕于脑海中…… 于是,我总在寻寻觅觅,决心寻找一次重温儿时旧梦的机会。终于,有了一次机会,一位儿时的“鹅司今”现在当起了船长,经营游船生意。清明时节,我们约上了几位好友,携幼将雏,做韩江半日游。 游船从外砂溪出发,两岸景色,慢慢地从身边退去。我欣喜地发现,三十年过去,竟是风景依旧。岸边成排的风尾竹修长雅致,微风轻轻拂过,尾梢微微弯腰,似是在向江中的我们致意。从外砂溪一直到湘子桥,韩江中遍布由泥沙冲积而成的江洲,有的连在一起,竟有一二千米之长,几乎把一条江隔成两条小河了。我们找芦苇茂密、人迹罕至的沙洲登陆,扑登、扑登地惊起了一群群的野鸭、鹧鸪之类的水鸟。从未见过野生动物的女儿先是吓得惊叫了起来,接着又为水鸟们盘旋滑翔的英姿而拍手叫好。我手中的傻瓜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 舟行江中,岸边不远处游来了一群半大不小的“鹅蕾”,我问女儿是鸭还是鹅,她竟傻傻分不清,从三岁就能朗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孩子,真见到了诗中的“主人公”却又鹅鸭莫辨、扑朔迷离了。更有甚者,一位朋友的胖儿子,竟然指着河堤榕树下的一头牛惊呼道:“哗,这头猪好大啊!”令全船老小笑得顿足捶胸,差点儿没把船给弄翻过来。三十年景色依旧,但人事却是全非了。今天城市里的少年儿童们,已没有了我们过去的玩法,也没有了我们儿时的乐趣。 舟行至一古渡口。只见一棵冠盖足有近百平方米的老槐树孤零零地伫立着。刚刚经过寒冬的凋零,春天的嫩芽尚未抽出绿叶,因而显得枝干稀疏,夕阳斜穿过来更显得骨格清奇。未几,一条机动木船从江那边慢慢地驶了过来,靠了渡口。还是那跳板,还是那石级,不同的是,今天搭渡的,红男绿女,有不少还是摩托车骑士,少了以前的蓝褂子、绿军装和筐筐箩箩。我问“船长”:“现在韩江两岸乡亲的经济情况如何?”他用船篙指着岸上的幢幢新居说:“农民富起来了,一盖房子,二娶老婆。你看这些新房子就知道啰。”我又问:“两岸交通十分不便,从古至今就靠这渡船,农民富起来了,为什么不想办法建一座桥?”“船长”嘿嘿地笑了笑说:“房子是自家的,桥却是公家的,得由政府来建啊。”我说:“现在修路建桥,可以搞集资,这里为什么不能试一试?”他说:“集资得有人挑头,挑头的人得大家都信得过才行。再说,两岸村子的关系不好协调啊。”我不禁想起儿时听老人讲的两岸为了争摆渡权而打群架的故事。难道,富了的乡亲,却还在继续着乡村不和、宗族纠纷的噩梦,美景和恶俗仍在?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