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往往被视为一部成功小说为核心的要素,然而如果你的对话沉闷无趣,依旧会把整个故事拖垮。反之,生动而富有张力的对话,会激发读者的热情和好奇心,代领他们读完整个故事。
在书中,美国著名写作教练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将他多年来关于对话写作的授课内容做了全面总结。在他看来,高质量的对话必须具备两点:议程(agenda)和冲突(conflict)。“……伟大的脚本能够让精彩贯穿始终,因为他笔下所有的人物,每一个人,都在追逐着某样东西。同时,他们被置于各自恰当的位置,从而得以随时在每两个人物之间发生冲突。这正是对话炫人耳目的重大秘诀。”这样的对话在小说中可以承担五种具体功能:呈现故事信息、展示人物、奠定基调、设计场景和传达主题。
在《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创意写作书系)》中,作者给出了五套针对对话的写作训练、四种加强对话中冲突和张力的方法以及十一个塑造精彩对话的技术秘方。这些都是真正有效的提示,步骤与材料兼备,附以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注意事项。
想要写出一部成功的小说殊非易事,而炫人耳目的对话一定是通往此路的必经环节。
[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畅销书作家,获奖悬疑小说家。出版过20余部小说,2000年基督教小说奖获得者,获奖作品为《最后的证人》。《出版人周刊》《书目》《图书馆期刊》等杂志都评论过他的作品。著有《情节与结构》《冲突与悬念》《作家眼中的战争艺术》等书,是《作家文摘》的撰稿人。他在佩珀代因大学教授小说写作课程,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地的作家研讨会上授课。
弗兰克讨厌在盖尔森店里做售货员,这项苦差事已经耗费了他十年的青春。
对话有时候是一种更艺术化地呈现故事信息的手法。但是一定要把握住这一要点:绝不能让读者感觉到你是在单纯地把信息输送给他们。
我来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我总会在别人手稿的开头看到这样一种对话:一个人物正在同另一个人物讲话,但是总有那么一点信息,非要笨拙地偷偷塞给读者,比如:“你好,阿瑟,来自巴尔的摩的我的家庭医生,快走进我在知更鸟巷的这所房子里吧!”
在这里,两个人物彼此心知肚明的信息被口述出来,破坏了小说的真实感幻象。为了阐明目的,我使用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那么,让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这节选自老电视剧《佩里·梅森》(Perry Mason)其中一集的开头,《佩里·梅森》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播出到60年代初,在那个年代,人们经常使用说明性的对话来撑起一小时长的剧集。在这一集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正站在一节火车车厢里,火车还没有启动。哈里特:“我还是希望能和你一起去墨西哥,而不是留在洛杉矶这里。”
劳伦斯:“哈里特,这次旅程太危险了。那是马德雷山区最崎岖陡峭的地带。那里绝对不适合女人,尤其是我的妻子。那里甚至对于业余的考古学家来说都是一个险地。你能陪我走到科尔格罗夫车站这么远,我已经很感激了。”
你看到此处发生了什么吗?这就是作者在通过说明性的对话向读者输送信息的行为。
我们需要警惕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个人物口中说出参与对话的两个人都已经知道的东西。在上面的例子里,他们两个人都知道他们住在洛杉矶。他们两个人都知道她是他的妻子。他们两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业余的考古学家。他们两个人都知道他将要前往马德雷山区。而且他们两个人还都知道,他们已经走到了科尔格罗夫车站这么远。
再一次强调,我们对于在50年代一个小时长的电视剧中出现这种情况,表示理解。但是别忘了,你要写的可是一本小说。
在我曾经执教过的一次讨论课上,一个学生提交了一篇手稿,内容如下(经本人授权公开):一个女人(贝蒂)因为自己儿子的死要报复社会,她四处放置炸弹。现在,她把一位法医调查官(一直紧盯着她不放的凯特)逼入了绝境,并威胁要杀了她:贝蒂俯视着凯特。听到儿子的死被重提,她脸上胜利的笑容化为愤怒:“你为什么要操心?”
“因为,如果我的儿子身上发生了某件可怕的事,我为了保护他,一直瞒着他。而他却因为发现了这件事而死去,那么我一定会责怪为此负责的人。”凯特觉得,她应该尝试一下同情战术,而她也确实为贝蒂和她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的哀悯。但她随即看到,贝蒂用以回应她这段话的,却是狠狠的眼神。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凯特向贝蒂陈述了一些相关的事实,但这种对话却显得相当不自然。长长的台词里,塞入了很多信息,而感觉上这更像是在为读者而非戏中的角色服务。我告诉那个学生,回过头去,把一切对于人物和情绪节奏不绝对真实的对话全部砍掉。她们二人真正应该发生的对话,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说,处理说明性对话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要确定有多少说明性成分是你真正需要的,尤其是在你的小说中靠前的部分。我的原则是:先行动,后解释。如果正在进行的行为是有效的,那么读者会愿意为后续的说明性材料等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事实上,通过不揭开特定行为和对话背后的原因,你正是在制造悬疑,而这对于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好处。读者们热爱胃口被吊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