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互联网仿真》在介绍战术互联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战术互联网建模技术、仿真技术和可信性分析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战术互联网典型仿真体系架构,着重构建了战术互联网设备模型、平台模型、网络模型和战场电磁环境模型,并对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可信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战术互联网仿真的典型案例,以期为战术互联网装备虚实一体化、系统化试验训练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战术互联网仿真》可供部队院校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部队和科研院所信息通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使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术互联网仿真 |
分类 | |
作者 | 张国辉,尚世锋,陈颖颖,高昂 等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简介 《战术互联网仿真》在介绍战术互联网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战术互联网建模技术、仿真技术和可信性分析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战术互联网典型仿真体系架构,着重构建了战术互联网设备模型、平台模型、网络模型和战场电磁环境模型,并对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可信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战术互联网仿真的典型案例,以期为战术互联网装备虚实一体化、系统化试验训练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战术互联网仿真》可供部队院校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部队和科研院所信息通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使用。 作者简介 张国辉,军事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通信领域的教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军队级科研5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参与编写著作、教材20部;发表论文24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战术互联网1 1.1.1 战术互联网定义1 1.1.2 战术互联网主要功能1 1.1.3 战术互联网主要特点2 1.1.4 战术互联网体系结构3 1.1.5 战术互联网发展状况8 1.2 战术互联网仿真需求11 1.3 战术互联网仿真现状12 1.3.1 战术互联网建模发展现状12 1.3.2 战术互联网仿真发展现状14 1.3.3 战术互联网仿真可信性研究现状15 1.4 战术互联网仿真工具17 1.4.1 网络仿真工具17 1.4.2 信道仿真工具22 第2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基础25 2.1 战术互联网建模技术25 2.1.1 离散事件建模技术25 2.1.2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30 2.1.3 分层建模技术33 2.1.4 多分辨率建模技术39 2.2 战术互联网仿真技术41 2.2.1 HLA仿真技术41 2.2.2半实物仿真技术48 2.2.3 虚实融合仿真技术51 2.2.4网格仿真技术54 2.3建模与仿真可信性分析57 2.3.1.可信性理论的基本概念58 2.3.2 仿真模型的VV&A61 2.3.3 可信度评估方法68 第3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仿真体系框架和流程83 3.1 战术互联网仿真体系框架83 3.1.1管理控制联邦成员84 3.1.2网络仿真联邦成员85 3.1.3战场环境支持联邦成员85 3.1.4虚实接入联邦成员87 3.1.5综合显示联邦成员90 3.1.6效能评估联邦成员90 3.2 战术互联网仿真流程92 第4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设备模型构建93 4.1 设备模型构建方法95 4.2 信道设备模型96 4.2.1信道设备模型分析96 4.2.2信道设备模型构建101 4.3 网络设备模型115 4.3.1网络设备模型分析115 4.3.2网络设备模型构建120 4.4 终端设备模型127 4.4.1终端设备模型分析127 4.4.2终端设备模型构建128 第5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平台模型构建134 5.1 平台模型构建方法134 5.2 平台模型分析135 5.3平台模型构建142 第6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网络模型构建144 6.1 网络模型构建方法144 6.2网络模型分析144 6.3网络模型构建148 第7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战场电磁环境模型构建151 7.1战场电磁环境模型构建方法151 7.2战场电磁环境模型分析153 7.2.1人为干扰源模型分析153 7.2.2自然电磁辐射模型分析154 7.2.3无线信道传播模型分析154 7.2.4电磁兼容模型分析155 7.3 战场电磁环境模型构建156 7.3.1人为干扰源模型构建156 7.3.2自然电磁脉冲模型构建160 7.3.3无线信道传播模型161 7.3.4电磁兼容模型构建165 7.4战场电磁环境对战术互联网通信效能影响分析167 第8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可信性评价170 8.1 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可信性分析170 8.1.1 战术互联网仿真的特点170 8.1.2 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可信性影响因素171 8.1.3 战术互联网仿真系统的VV&A过程171 8.1.4 战术互联网仿真系统分层结构的校核与验证175 8.1.5 战术互联网仿真系统多分辨率结构的校核与验证176 8.1.6 战术互联网仿真多分辨率模型验证案例180 8.2 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VV&A方法187 8.2.1 HCVV&A体系结构187 8.2.2 HCVV&A方法188 8.2.3 HCVV&A特点197 8.2.4 HCVV&A应用步骤197 8.3 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VV&A应用198 8.3.1 需求分析及VV&A198 8.3.2 概念模型及VV&A199 8.3.3 详细设计及VV&A200 8.3.4 系统实现及VV&A205 8.3.5 测试及VV&A207 第9章 战术互联网仿真典型案例210 9.1 仿真目的210 9.2 仿真实现过程210 9.2.1 案例场景描述210 9.2.2 装备模型设置212 9.2.3 网络配置和业务配置215 9.2.4 运行仿真216 9.3 仿真结果分析217 9.3.1 全局通信能力分析218 9.3.2 链路通信能力分析220 9.3.3 节点通信能力分析221 第10章 战术互联网效能评估225 10.1 战术互联网效能评估概述225 10.1.1 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225 10.1.2 效能评估的原则226 10.1.3 效能评估的一般过程227 10.2 基于仿真方法的战术互联网效能评估指标体系228 10.2.1 战术互联网仿真效能构成要素228 10.2.2 指标选取的方法和原则229 10.2.3 战术互联网作战效能指标体系231 10.3 基于仿真的战术互联网效能评估方法238 10.3.1 评估方法分析238 10.3.2 权重的确定240 10.3.3 基于仿真的作战效能评估框架245 10.4 战术互联网仿真效能评估实例248 10.4.1 战术互联网作战效能准则和性能指标248 10.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战术互联网作战效能评估250 参考文献254 前言/序言 战术互联网是以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战术电台、野战传输设备、交换路由设备和信息终端等互联而成,面向数字化战场和网络中心战的一体化战术通信系统,可为战场各类传感器系统、武器平台和指挥控制系统等提供传输和交换的公共平台。有关战术互联网的研究已成为通信系统特别是陆军通信系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仿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开展信息系统优化与作战效能评估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可控、可重复的“作战实验”方法。然而,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信息化作战水平的逐渐提高,战术互联网装备快速更新,装备性能极大提升。目前,战术互联网演训环境在系统性、体系性、对抗性等方面尚不完善,如何使虚实通信装备在物理上充分铰链、逻辑上高度融合,如何使构造仿真、虚拟仿真和实况资源高度集成、无缝连接已成为制约通信装备试验训练的瓶颈问题。 因此,本书作者针对战术互联网仿真建模技术、仿真模型可信性评价技术、仿真评估技术等开展研究,构建战术互联网的协议模型、节点模型和网络模型,并借助网络仿真工具VRNET进行模型可信性验证和作战效能评估,能够为通信装备虚实一体化、系统化试验训练及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基础,可以满足信息作战日益发展的任务需求。本书对战术互联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需求和军事意义,对推动战术互联网设计方法自主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共分为10章。第1章对战术互联网、战术互联网仿真需求、战术互联网仿真现状以及战术互联网仿真工具做了简要介绍。第2章从战术互联网建模技术、仿真技术、建模与仿真可信性分析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战术互联网仿真的基础理论。第3章对战术互联网仿真体系框架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仿真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战术互联网仿真流程。第4~7章运用战术互联网建模与仿真技术对战术互联网设备模型、平台模型、网络模型、战场电磁环境模型进行了构建。第8章对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可信性、战术互联网仿真模型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V&A)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第9章在前面介绍的仿真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个战术互联网仿真的典型案例。第10章对战术互联网的作战效能评估进行了介绍,并对战术互联网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了重点论述。 书中部分内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02110)研究成果。 本书由张国辉、尚世锋、陈颖颖、高昂等合作撰写。杨新旺、王璇、田相轩、唐银辉、唐雪锋、祁小丁、张金强、王渊、冯俊栋、张雅楠参与初稿的写作。各章初稿的撰写入是:第1章张国辉、冯俊栋;第2章尚世锋、张金强;第3章高昂、王渊;第4章高昂、王璇;第5章高昂、田相轩;第6章高昂、张雅楠;第7章陈颖颖、唐银辉;第8章张国辉、唐雪锋;第9章唐雪锋、祁小丁;第10章杨新旺、唐雪锋。郭齐胜教授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章节确定,王青海教授、陈建明教授、王维锋教授、刘玉军教授、刘海燕教授、谢晓竹教授、张增副教授、李晓燕副教授、李冠男讲师、曹洁讲师对书稿做了认真审查,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建议。国防工业出版社编辑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