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以所搜集的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有关伶人的文献资料,简述了伶人的历史及对伶人的研究状况。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则是潘光旦家谱学研究的代表作。本书以“知人论世”及“以人观世”的笔触,诠释了嘉兴明清两代的望族,还精制了多页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图表,加之作者潘光旦的文笔又具有文人的性灵和意趣,因此具有一定可读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学科在历史学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甚至成为引人注目的“显学”;但是在80年代初期开始重建的社会学界,中国社会史“始终没有人会教”的状况似乎并未改观,甚至未能达到民国时期的学术高度。继承社会学前辈的历史社会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仍是一件迫切的学术任务。重读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这样的早期研究典范应是第一步必要的工作。 作者简介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翻译象。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等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担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潘光旦一生从事学术研究,涉猎甚广,主要研究优生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性心理学,在教育方面有特出的见解,书法亦有较深造诣。主要著作有《冯小青》、《中国家庭之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等,另有译注本《性心理学》、《家族、私产与国家的起源》及合译《人类的由来》等。 目录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弁言 甲、绪论 一、伶人是不是人才 二、研究人才问题何以不妨从伶人入手 三、伶人与它种人才在理论上的会通 四、一些心理、教育与哲学的观察 乙、前论 一、近代以前中国的伶人 子、官史里的伶人 丑、唐及五代的伶人 寅、南北宋的伶人 卯、元代的伶人 辰、明代的伶人 巳、清代嘉、道以前的伶人 二、西洋伶人研究的一斑 子、西洋人才研究的大势 丑、戈尔登的研究 寅、霭理士的研究 卯、摩西士的研究 丙、本论 一、一个概念和一个假定 二、地理的分布 子、前代伶人零星分布的状况 丑、近代伶人的分布 寅、近代伶人的移殖 三、血缘的分布 子、血缘分布的意义 丑、十个血缘网的脉络 第壹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壹血缘网图 第贰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贰血缘网图 第叁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叁血缘网图 第肆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肆血缘网图 第伍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伍血缘网图 第陆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陆血缘网图 第柒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柒血缘网图 第捌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捌血缘网图 第玖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玖血缘网图 第拾血缘网各家系的叙述 第拾血缘网图 寅、脚色的奕世蝉联 四、阶级的分布 子、分布的状况与解释 丑、社会态度与伶人的地位 五、结论 附录 一、《系年小录》中伶人的详细籍贯 二、《京剧二百年史》中伶人的详细籍贯 三、六十二个移殖的例子 四、马氏恩氏合系 五、不入血缘网的各家系 参考书目辑要 校后跋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自序 一、以前关于地方氏族或望族的作品 二、此种作品的评论 三、本篇的资料由来与作法 四、嘉兴的望族 壹、嘉兴望族血系分图 贰、嘉兴望族血缘网络图 叁、嘉兴望族世泽流衍图 五、余论 参看作品 潘光旦先生学术年表 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早期典范 序言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 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 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 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 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 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 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 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 ,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 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 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 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 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 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 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 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 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 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 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 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 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 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 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 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 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 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 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 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 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 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 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 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 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丛书”,为本馆一大夙愿。 自1897年始创起,本馆以“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 任,有幸首刊了中华现代学 术史上诸多开山之著、扛鼎 之作;于中华现代学术之建 立与变迁而言,既为参与者 ,也是见证者。作为对前人 出版成绩与文化理念的承续 ,本馆倾力谋划,经学界通 人擘画,并得国家出版基金 支持,终以此丛书呈现于读 者面前。唯望无论多少年, 皆能傲立于书架,并希冀其 能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共相辉映。如此宏愿, 难免汲深绠短之忧,诚盼专 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襄助之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