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货币为切入点,解读三千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演进历史的作品。作者按照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将全书分为六章,每章又分为中国篇与世界篇两个板块,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货币,如铜贝、五铢钱、拜占庭金币、美元、英镑、人民币,等等,透过这些货币,我们将感受到唐朝的恢宏、明朝的硝烟、罗马帝国的兴亡、美国的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的经济新气象…… 一枚枚小小的钱币,承载着多少帝王将相的雄心壮志与他们之间的权力纠葛,暗藏着经济政策与国家兴亡的何种规律,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变迁和民生万象……本书将带领我们发掘货币的本质,于方寸之间寻找乾坤世界,以独特的视角打开一部全新的世界经济史。 作者简介 王丹,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际文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钱币学,以及丝绸之路钱币文化。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建馆元老之一,中国钱币学会“金泉奖”获得者,曾任大英博物馆丝绸之路钱币研究员、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副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上古时期的货币诞生与经济萌芽 中国篇 铜贝:最早的金属货币与商人的诞生 齐刀:管仲与“泱泱大国”的货币政策 布币:由“抱布贸丝”讲到货币拜物教 秦半两:秦始皇与他的天下一统 世界篇 吕底亚钱币:西方货币体系的源头 大流克金币:古波斯的货币元年 亚历山大大帝银币:风云变幻的古希腊 第纳尔银币:罗马的贪婪与盛衰 第二章?丝绸之路开启的经济大融合 中国篇 五铢钱:“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汉兴时代 王莽钱币:一场儒生的理想主义实验 小钱:货币大混乱的开端 谷帛:乱世求生的艰难经济 世界篇 贵霜钱币:揭秘丝绸之路上的神奇帝国 萨珊王朝银币:通行东西方的众王之王货币 拜占庭金币:君士坦丁大帝的“形式主义”货币 第纳尔金币:古印度文明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隋唐盛世经济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篇 隋五铢:隋唐繁盛的序曲和五铢钱的绝响 开元通宝:通宝钱制新纪元背后的暗流涌动 乾元重宝:唐中大钱与安史之乱 飞钱:纸币的雏形,孕育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 世界篇 和同开珎:盛唐影响下的东洋钱制 德涅尔银币:欧洲中世纪铸币之始 倭马亚王朝金币:伊斯兰世界的货币始祖 朝鲜乾元重宝:大唐币制的虔诚信徒 第四章?风云变幻的宋朝货币经济 中国篇 宋元通宝:宋代开朝复苏的经济 大观通宝:除治国外都擅长的宋徽宗 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横空出世 银会子:中国最早的银本位制纸币 世界篇 渡来钱:日本的货币“山寨史” 越南丁朝太平兴宝:大宋影响下的东南亚经济 弗罗林金币:揭秘基督教的第一枚金币 第五章?明清时代经济的清明与衰败 中国篇 大明宝钞:“明朝那些事儿”的开端 万历通宝:晚明钱制的风暴即将来临 顺治通宝:清朝入关的“顺治梦” 乾隆通宝:清朝最后一个辉煌盛世的余光 世界篇 拿破仑金币:拿破仑与四国货币同盟 神圣罗马帝国银币:头戴皇冠双头鹰的腾飞 泰勒银币:普法战争后的钱币荣光 莫卧儿金币:印度地区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 墨西哥鹰洋:墨西哥独立后的首度试飞 第六章?近现代的货币新征程 中国篇 “袁大头”银币:北洋政权稳定的真正武器 工字银元:土地革命时期的铸币与经济 新疆60亿元纸币: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的信用与人民的名义 世界篇 法郎:一枚名为“自由”的钱币 欧元:前途无量的货币联盟 英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降格 美元:从新面孔迅速成为国际货币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从聊钱到聊经济:方寸 钱币背后的乾坤 说到钱,人人都熟悉, 人人都需要。人们的日常生 活离不开钱,吃饭需要用钱 ,坐车需要用钱,购物更得 用钱,穷了想挣钱,富了想 花钱。钱币,或者说货币, 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 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 依靠任何外观或血统上的判 断,而是因为人类有着与其 他动物截然不同的行为上的 现代性。在旧石器时代,智 人的大脑就能够进行抽象思 维,交易行为在这个时候开 始出现。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学会了分析现象、提炼 理论、构造概念、使用符号 。货币这种用来购买所需、 保存财富的媒介,也就因人 们交易行为的需要而产生了 。 几千年来,钱一直是社 会话题的中心,中外思想家 和文学家对钱都有自己的看 法。孔子说过:“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俄国的托尔 斯泰说过:“没有钱是悲哀 的事,但钱多了则更加悲哀 。”英国的王尔德说过:“年 轻的时候,我们不懂事,以 为钱很重要,等长大以后, 我们才终于发现,钱真的很 重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 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大多数 时候,钱被扁平化了,变成 了一个符号,一个数字,一 个缩影,折射出我们作为凡 人最原始的期待。那么,钱 的意义仅限于此吗?一枚枚 钱币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国 家变迁和世界发展呢?我想 通过这本书跟大家聊一聊与 钱有关的一切。 1991年,我毕业于复旦 大学文物鉴定与博物馆学专 业,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直属的中国钱币博物馆工作 ,从此,和钱币结缘,当上 了“过手财神”。面对着琳琅 满目的各朝各代钱币,我也 曾乐在其中,感慨钱币文化 的博大精深。但四五年之后 ,我有些坐不住了。与其他 艺术品、文物相比,钱币体 积小,上面的文字少,携带 的信息量有限,既不像书卷 画轴蕴含着文人风骨,也没 有金石、陶瓷的厚重瑰丽, 我隐隐地感觉到自己的研究 进入了瓶颈。 这时,一个转折点出现 了。1996年,我有幸去大 英博物馆币章部工作,担任 丝绸之路钱币研究员。在这 之前,我也时常接触外国钱 币,但在大英博物馆币章部 ,我才真正从中国钱币的江 河,游进了世界钱币的大海 。这时候,我才深刻地意识 到,什么叫“方寸之间,乾 坤世界”。 钱币,是能让人见微知 著的东西,最能体现以小见 大的意义。从个人角度,看 一个人如何挣钱、如何花钱 ,就能大概推断出这个人才 学修养的高低。从宏观角度 ,钱币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国 家的概貌。例如,在1世纪 至3世纪的中亚地区,曾存 在一个强大的古国——贵霜 帝国,关于贵霜的文献史料 极少,我们很难去揭开它的 神秘面纱。在这种情况下, 贵霜钱币几乎是唯一的救命 稻草,钱币学者就是凭借对 贵霜钱币的潜心研究和考证 ,复原了贵霜帝国的历史、 文化、政治、经济情况,甚 至贵霜帝国的疆域,也是通 过钱币研究得出的结论。 通过钱币的外形设计,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 史文化和审美情趣;通过钱 币的铸造或印刷水准,我们 可以认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 力。钱币与其他文物还有一 处最大的不同,就是钱币的 发行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拥 有国家权力背书,有一般等 价物的流通职能,它和一个 国家的民生经济紧密关联。 于是,我萌生出一个想 法:把古今中外的一枚枚钱 币,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排列,以钱币为中心点向外 逐步延伸拓展,去发现历史 ,观照古今,用钱币来对比 中国和世界,用钱币来呼应 宏观和微观,用钱币梳理出 经济发展的脉络。 关于这本书,我有以下 三个大的思路。 首先,我的讲述一定要 接地气,要有根。 我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 或者当下的热点时事去展开 ,避免堆砌一些晦涩词汇和 枯燥的专业知识,以生活中 的一些小细节为切入点去讲 述一枚枚钱币的铸造工艺, 再跟随它们的演变,逐步去 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的 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比如,通过前两年很火 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来讲一讲唐朝的货币。故事 中的长安危机,发生在唐朝 国力由盛转衰的时间点上, 在开元通宝的演变史上,我 们也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端倪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 国家的财力物力不允许铸造 之前的那种精美的“盛唐开 元”了。这之后铸造的“中唐 开元”和“晚唐开元”,工艺 越来越粗糙,重量也越来越 轻。就这样,以电视剧为出 发点,讲述钱币的铸造工艺 ,并展开它所处的历史时期 ,再跟随它的演变,逐步去 了解这个朝代的社会经济发 展历程。 其次,我希望能用纵向 时间轴上的一枚枚钱币,为 读者厘清中国经济史的基本 脉络。 我挑选出了一些最具代 表性的钱币,按照中国历史 的时间顺序,分六章为大家 讲述。这些钱币中,有世界 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商铜 贝,通过它我将为大家讲述 中国经济是怎么开端的;有 通行时间最长的五铢钱,借 助它,大家可以梦回汉朝, 重览“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 汉兴时代;还有开元通宝、 交子、大明宝钞等,我将通 过这些钱币, 导语 中国钱币学会“金泉奖”获得者、前大英博物馆丝绸之路钱币研究员王丹首部力作。 以小见大,解读小小钱币与时代变革、国家兴亡等历史大背景的关联。 横向对比中国与世界,以独特的视角打开一部全新的世界经济史。 内附精美彩插,展现中外货币细节之美。 后记 经过称量,100万元人民 币现金——10000张100元面 值的纸币——的重量大约是 23斤。其中,哪一张纸币更 高尚?哪一张更卑微? 钱币就是钱币,它就像 一条线,串联起经济、历史 、艺术、人文……甚至包括 每个人的爱恨情仇。我们不 能改变命运,但我们可以改 变面对命运的态度。没有人 可以凭主观决定自己的财富 状况,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 自己看待金钱和财富的态度 。这便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让读者可以冷静、安静、平 静、真实地认识钱币。 此书的策划、写作、完 成的时间,与新冠肺炎疫情 的流行大致重合。一种莫名 的懒惰、得过且过的心理时 不时地出现,感谢邓小松和 她红透团队里的小伙伴们: 姚瑶、周明烨、金晶、邹若 兮、张敦帅、佟艳、李浩、 郝静、王星皓、赵博琳。他 们身上的活力、坚持、青春 和微笑,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平日里,他们叫我老师, 实际上,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谢谢红透文化团队的每个 人。也谢谢天地出版社、天 喜文化各位老师的认真付出 。希望他们,也希望本书的 读者拥有一份自由的灵魂和 自在的生活,不羡慕、不攀 比、不纠缠、不强求,一匹 马,一片晚霞,在忙碌之后 ,快乐地回到自己的家。 精彩页 铜贝:最早的金属货币与商人的诞生 万物皆归于本,钱币亦如此。 本书的伊始,从鸿蒙初开的远古时代说起。大约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就已经出现。摸爬滚打200多万年之后,人类终于和茹毛饮血的日子说了再见。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有了剩余产品,人们一点点学会了你来我往的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换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货币诞生了,人类的经济史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在本书第一章的中国篇里,我将给大家讲述上古时期自夏商周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这段时间内,有关货币的故事。 说到古代中国的钱币,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外圆内方,刻着某某通宝、某某元宝的小铜钱,就是从袖口里随手掏出来的一把碎银子,或者是八仙桌上堆成小山的金锭、银锭。在本节中,我将要介绍的是这些金属货币的“先祖”,中国第一枚金属货币——商代的铜贝。 铜贝最早铸造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比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小亚细亚的吕底亚钱币,还要早几个世纪。因此,商代铜贝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吕底亚钱币我们在后文中也会讲到,那是另一段波谲云诡的故事。 铜贝,顾名思义,是仿照贝壳铸造而成的一种铜质货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正面中间有一道贝齿。按其表面有无文字,可以分为有文铜贝和无文铜贝。 为什么中国人第一次铸造金属货币,要仿照贝壳的形状呢?这还要追溯到金属货币诞生之前。 在更早的时候,货币家族的成员都来自自然界,有贝壳、龟壳、兽皮等。其中,考古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也就是海贝。距今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曾出土过海贝。这些海贝色泽光洁,坚硬耐磨,体积不大,便于携带。海贝在当时的内陆地区十分珍稀,很难得,特别适合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当时的人就把海贝当成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来使用。 海贝是钱币家族中的长寿老人,在中国古代流通时间相当长。在汉字里,与钱币、价值有关的字,大多用“贝”作偏旁部首,比如信贷的“贷”字、发财的“财”字、贡献的“贡”字等。从这一点也能证明,贝壳在人们心中已经和钱币画等号了。 后来,人们制造货币都仿照贝壳的形状,有用石头制成的石贝,有用动物骨骼制成的骨贝,有用玉石制成的玉贝,等等。铜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金属货币,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贝壳的形貌。 比起石贝、骨贝等手工打磨的贝币,金属铸币要复杂得多。那么,铜贝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如何成为钱币家族的新掌门的呢?这要从商朝的历史说起。 提到商朝,很多人会想到妲己、商纣王、武王伐纣等。商朝存在了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占卜、巫术、甲骨文、青铜器等都是商朝独特的文化标志。除此之外,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词——商人?“商人”和“商朝”里都有一个“商”字,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当然不是。 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商人叫王亥,他是夏朝时期商国的第七任君主。王亥在商丘驯服了牛马,发展生产,还发明了牛车。有时候,王亥就驾着牛车、拉着货物跑到黄河北岸,和其他部落做生意,并由此发迹。这样,“商人”的称呼才和贸易联系到了一起。商品、商店、商业这些词也随之产生。 在王亥的带领下,商国人普遍善于经商。贸易的发达,让商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并最终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消灭了夏,以“商”为国号,建立了新的王朝。 商朝建立之后,人们在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五谷——稻、黍、稷、麦、菽,六畜——猪、牛、羊、马、鸡、狗,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饲养。围绕着农业生产,天文历法进一步发展完善。农具也得到了“升级”,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一部分农民脱离了工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而手工业产品大部分都是用来交换的,这就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商朝的经济就这样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了。 据记载,在商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现在的快递的驲传制度。当时乘车传递的叫“驲”或“传”,乘马传递的叫“递”或“驿”。与现在的快递不同的是,那时候传递的主要是政令、军情。这种官办的邮驿制度经历了后世各个朝代的发展,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 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更大了。到了商朝后期,天然的海贝越来越不够用,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东西来代替海贝行使货币的职能。这种东西,必须既容易获得,又方便使用。之前的石贝、骨贝、玉贝等,由于制作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可以大规模量产的货币——铜贝,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这种货币如何生产?使用什么材料生产呢? 众所周知,中国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约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可以从矿石当中冶炼出铜,再加入锡或者铅制作青铜器皿了。到了商朝,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更是达到了顶峰。 商周时的青铜器数量与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青铜的制造和广泛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