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要塞(Fortress)一词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可见防御性建筑的出现于此时期达到高峰,这段时期欧洲的城堡、碉堡和防御型城镇形同雨后春笋,在各大小战役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5—17世纪时,要塞更混合了城堡、宫殿的建筑结构,但又比一般的城堡更加坚固。 本书用五个部分,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中世纪早期的要塞、城堡时代、高耸城墙走入历史、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全方位展现欧洲中世纪的要塞以及与之有关的战争场景。本书配以大量照片、插画,还原了各种要塞城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貌,令读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 作者简介 J.E.考夫曼(J. E. Kaufmann),H.W.考夫曼(H.W.Kaufmann),皆为中世纪历史学者,长期研究防御性结构建筑物,在中世纪的军事策略、武器和要塞式建筑结构方面颇有成就。除本书外,还合著《美国堡垒》(Fortress America)、《法国要塞》(Fortress France)等。 目录 谢辞 导言 第1章 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 郭区、土垒与内场、射击塔及城堡主楼 塔楼 门楼与开合桥 城郭 城垛、射击孔与屋顶 护城河 城堡内部 堡垒与其他要塞 攻城技术 第2章 中世纪早期的要塞 黑暗时代的要塞 伊斯兰教、拜占庭及法兰克帝国的要塞 不列颠群岛的要塞 斯堪的那维亚人所建要塞及与其抗衡者 斯拉夫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塞 要塞与马扎尔人 第3章 城堡时代 中世纪盛期初期的要塞 早期的西欧城堡 西欧的城堡 中世纪的防御型城市 东欧的郭区 中欧及南欧的要塞 从郭区到城堡 伊比利亚半岛的要塞 十字军的要塞 转捩点 对抗蒙古人的要塞 社会组织与军队规模 第4章 高耸城墙走入历史 英法百年战争中火炮的使用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西班牙复地运动中的要塞攻防战 罗得岛围城战及最后结局 高墙时代告终,城墙高度下降 第5章 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 大不列颠 英格兰 苏格兰 威尔士 爱尔兰 法国 低地国家 瑞士 神圣罗马帝国 斯堪的那维亚及芬兰 中欧 波兰 立陶宛 乌克兰 俄罗斯 东地中海地区 亚平宁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北非 附录 附录一 中世纪要塞的建筑师及营造师 附录二 围城战年表 附录三 中世纪火炮的发展史 术语一览 序言 提及欧洲中世纪,一般 人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封建 制度、专门作战的骑士阶层 以及各方面发展皆停滞的社 会,当然也少不了城堡。然 而这种概括的印象却足以误 导大众,比如封建制度在中 世纪虽是主流,但并不是所 有地区在每段时期都实行封 建统治;或者像骑士在欧洲 封建时期确实举足轻重,但 其作战方法和装备则因时因 地而有所不同;此外城堡和 其他要塞也会随着社会和科 技的发展不断演进。尽管文 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将中 世纪的欧洲人视为落后的野 蛮人,但是中世纪的人如果 知道绝对不会认同。当时欧 洲大部分地区在文化和科技 上都有长足的发展,绝对不 是像刻板印象中的将近千年 都在原地踏步,而城堡和其 他防御结构的建设和运用就 充分反映了中世纪社会和技 术的演进。 中世纪的开始与结束并 无简单的时间分界点,传统 上皆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 国的末代皇帝遭到废黜的时 间为起始,至于标志中世纪 结束的几项重大事件则包括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 英法百年战争告终、发现美 洲以及1492年摩尔人被逐 出伊比利亚半岛。就社会变 动的层面而言,宗教改革运 动的发端也可视为分水岭; 另一方面,阿让库尔战役也 宣告了以骑士为主要战力的 时代结束,而军事史上的全 新时期到来。在中世纪之前 是属于古代史范畴的古典时 期,之后则是文艺复兴时期 ,接续的前后时期之间自然 有些许重叠,而要塞建筑的 变迁未必完全符合5世纪和 15世纪的时代分界点,因此 在探讨时有必要往前或往后 延伸以便了解中世纪要塞的 演化全貌。 关于中世纪究竟何时开 始、何时结束已经出现不少 分歧的意见,至于中世纪这 段时期应如何进一步区分就 更难达成共识。比较传统的 看法是将5世纪之后数百年 蛮族入侵的时期称为中世纪 早期,10-13世纪称为中世 纪盛期,至15世纪结束的时 期则称为中世纪晚期。本书 采用的也是传统分法但进一 步简化,将中世纪分为前半 段5-10世纪的黑暗时代以及 后半段10-15世纪的中世纪 盛期。虽然很多研究中世纪 的学者认为黑暗时代一词并 不妥当,但在本书中使用已 符合讨论上的需求;中世纪 盛期通常会再细分为不同时 期,但为了避免增加讨论上 的复杂度,只采用此较为概 括性的称呼。 在黑暗时代的西欧,各 地仍具防御功能的石砌要塞 多半奠基于罗马帝国留下的 防御型城市遗迹。在原来的 西罗马帝国与以拜占庭帝国 之名闻名于世的东罗马帝国 境内还保留一些石砌要塞, 其中最坚固的几座就是为了 抵御所谓的“蛮族”入侵所建 造,在原西罗马帝国疆域以 外的地区则以木造结构为主 流,除了拜占庭帝国的领土 以外的欧洲地区新建的要塞 仍以木造为主。法兰克人所 建帝国境内的防御设施就多 为木造,其重要性也逐渐降 低;在地中海沿岸较干燥的 地区,由于木材取得不易, 因此即使到了阿拉伯人占领 北非和中东之后仍然以石头 为主要建材。 俗称维京人的北欧斯堪 的那维亚人以土木为原料建 造要塞的技法逐渐普及,这 种建筑方法早在维京人登陆 不列颠群岛之前就为岛民所 运用,此外与东欧斯拉夫区 域的建筑方法也相当近似, 直到黑暗时代结束时都是东 欧地区建筑要塞的主要方式 。到了黑暗时代末期,在诺 曼底定居的斯堪的那维亚人 利用土木建造的由“土垒与 内场”构成的新型要塞渐趋 普遍,但最终仍被石造要塞 所取代。 中世纪盛期时的欧洲地 景中除了壮丽的大教堂,就 以石砌城堡最为出色,此时 期可谓真正的城堡时代。黑 暗时代的防御建设以防御型 城镇为大宗,而中世纪盛期 则以城堡为主流,充分彰显 由于封建制度扩张造成的权 力分散及下放的现象。许多 权倾一方的贵族势力大到足 以挑战国王的权威,而城堡 就成了他们的地位象征,其 大小和形状也依据扮演角色 和功能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西欧防御工事的主要形式除 了具有石砌设施的防御型城 镇之外就是石造城堡,同时 期东欧的小型要塞和防御型 城镇仍以由泥土和木材建造 的原始“郭区”为主要的建筑 形式,一直等到中世纪晚期 制砖和石工技术由西欧传入 之后才以石砌取代木造。同 时期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由 于基督教国家数百年来皆致 力于推行“复地运动”以驱逐 摩尔人,东西两方相互激荡 之下形成极为繁复的城堡建 筑风格,在圣地与伊斯兰势 力长期抗衡的十字军所建的 要塞风格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 到了13世纪就连最新颖 先进的城堡也无法抵挡来自 远东的蒙古铁骑,欧洲的基 督教势力陷入岌岌可危的局 面。由于各个封建王国衰弱 无力,有权势的领主带着少 许兵力以自己的防御型城镇 为根据地试图抵抗,东欧各 地在蒙古大军压境之下只能 望风披靡。 不论是封建制度或阿拉 伯人和蒙古人等外敌入侵, 在在影响了历史走向和要塞 的发展。此外,借助厘清当 时人口分布与军队规模的关 系,不仅可以更方便了解中 世纪战事,也有助于分析要 塞建筑的角色和意义。 长久以来皆认为火炮的 出现既造成城堡时代终结、 高墙失去优势并没落,也促 成要塞 导语 提及欧洲中世纪,一般人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封建制度、专门作战的骑士阶层以及各方面发展停滞的社会,当然也少不了城堡。但是本书从城堡和其他防御建筑入手,颠覆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或者说改变了固有的看法,让大家发现要塞的建设和运用发映出中世纪社会和技术的演进,今儿发现此时欧洲大部分地区在文化和柯基上都有长足的发展,绝非原地踏步和停滞不前。 精彩页 第1章 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 城堡(Castle)、堡垒(Citadel)、碉堡(Fort)、要塞(Fortress)等词一直以来常交替使用,很容易让人混淆,然而就军事建筑而言其实各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城堡”在西北欧是用来指称加筑防御工事的私人住所,但在其他地区或提到皇家城堡时所指的意思却不同。“城堡”一词最精确的定义是中世纪盛期的要塞建筑,其特色为高耸城墙及塔群,且外围通常有护城河,不一定是私人住所;“碉堡”指的是有军队驻扎的小型要塞,并不适合用来指称大部分的欧洲要塞建筑,因为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兼具军事、居住甚至行政功能;而“堡垒”一词既可指各种要塞,也可指城堡或城市中与城堡规模相当且筑有防御工事的地区。 虽然“要塞”通常专门用来描述中世纪以外的大型防御工事,有时也可能指称形似城堡且极为庞大的防御工事或是具有多重防御设施的城市或城镇。防御型城市或城镇一般和城堡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门楼、特殊屋顶、雉堞和护城河,最初是城堡的防御设施,后来也成为市镇防御工事的一部分,而这类城市或城镇的规模较大,尤其在城市之内可能另有城堡。 中世纪其他种类的防御据点包括塔屋、嘹望岗哨及海岸工事,此外还有加筑防御工事的教堂、主教座堂和修道院,这类据点多半也具有与城堡和防御型城镇相同的防御设施。塔屋即附属于塔楼或与塔楼相连的居住结构,和城堡主楼的功用雷同,在意大利半岛北部相当普遍,也可见于更北边的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一般陆地上及沿岸的独立嘹望岗哨与射击塔或主楼类似,通常是仅有一名守卫驻守的单塔,一发现有人入侵就能立刻发出警报。加筑防御T事的教堂外观和一般的教堂相同,但另具角楼、雉堞甚至谋杀孔等防御设施,而部分防御型的修道院看起来可能像是小型的防御型城镇。鄂区、土垒与内场、射击塔及 城堡主楼 比利牛斯山及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城堡最早的起源已隐没于漫长时光的迷雾之中,但经过一番追溯仍可将早期的要塞建筑区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郭区、射击塔,以及土垒与内场。其中最古老的郭区基本上是大小不一的环形要塞,由防御土墙、木墙、加固的城门及护城河构成。 射击塔可能源于罗马帝国在毗邻日耳曼国家的边界上修筑的边防工事,在黑暗时代到11世纪之间所建者大半较瘦高且为木造。一般认为这种高塔的功用至少在初期约略等同嘹望塔,不过有些可能也兼当住所,至今仍未有定论。石砌射击塔在13世纪逐渐普及,许多射击塔则于修建时被纳为城堡的附属设施。 土垒与内场可能是由与东欧的郭区相似的早期环状防御工事演变而来,其构造为立于人造土墩或土垒上的木造塔楼或主楼。土垒通常位于具备加固的城门且周围设有木桩栅栏的中庭或内场之内;内场也称城区,在地形适合的情况下通常呈圆形,构造比较复杂的土垒与内场式要塞可能包含两个以上的内场。到了11世纪石材逐渐取代木材,最初只有主楼改用石砌,之后扩及门楼,最后连城墙建材也改用石块。主楼既是防守据点,也是当地领主或城主的住所,主要建成方形,到了12世纪晚期理查一世在诺曼底兴建加亚尔城堡,最先发展出近似网形的多边形主楼,此后圆形主楼逐渐盛行。射击塔的形状也可能是在改用石材之后经过类似的演变,其入口和主楼入口一样位于地面层。 为了达到防守目的,早期是将土垒与内场式要塞的木造主楼建于人造土墩或土垒之上作为要塞里的最后防线,但主楼改为石砌之后逐渐变得庞大沉重,土垒慢慢不再实用以致最后完全消失。12世纪所建的大型主楼皆为要塞主要防线的一部分,但这种形式之后就不再出现。日耳曼要塞建筑中的射击塔到了13世纪也失去其重要性,而其他防御设施则逐渐加大而且地位也有所提升。 P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