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大雪落满耶鲁(苏炜自选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炜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旅美作家苏炜的散文自选集。作为一位中国文化孕育出的知识分子和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作者有着浓郁的学人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透过作者感情饱满而不失张力的文字,在回首过往岁月、咏怀文化观照、抒写异域风情中,让人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和作者的人文关怀。本书将抒情和哲理交汇,文学与世情交融,给读者一种文化苦旅般的精神体验。 作者简介 苏炜,中国大陆旅美作家、批评家,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任耶鲁大学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文革”中曾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十年(1968-1978)。1978年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赴美留学,获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86年回国工作,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0年后定居美国。曾出版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1982,广州《花城》)、《迷谷》;2006,北京作家出版社)、《米调》(2007,广州花城出版社),《米调》曾被评入“2004年中国最佳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集《远行人》(1988,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1988,浙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集《独自面对》(2003,上海三联书店),《走进耶鲁》(2009,凤凰出版社);交响叙事合唱——知青组歌《岁月甘泉》歌词(2008,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歌剧剧本《铁汉金钉》(2011,北京《中国作家》),《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201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天涯晚笛》被新浪、凤凰、文汇、新华等网评入“2013中国好书榜”),古体诗词集《衮雪庐诗稿》(2015,广东人民出版社)等。 目录 辑一 数峰无语 琴台烟雨行 凛凛犹生 赤壁怀大苏先生 东坡书院三鞠躬 “我的”西南联大 敦煌梦寻 辑二 关河晨望 学生的三句话 “教书比天大” “一个不小心 一点秋心 秋心再题 湿眼读杜诗 讲台与蝴蝶 辑三 春风一纸 雪浪琴缘 金陵访琴 易水访砚 台北访茶 天地之门 记住那双脚 秋光神笔 西湖晨茗 辑四 昨夜几枝 “人生紧要处”的引路人 大个子叔叔 蓝手 书箱渡海 胶杯猪肉 对着大山读书 队长的眉头 班长的身手 巴灶山的蛇神 辑五 江湖相忘 雁犹如此 香椿 绿腰长袖舞婆娑 张门立雪 我的“美国父亲” 豆青龙泉双耳瓶 佛拾 诗人之矛 犹子之谊 小鸟依人 旧游时节好花天 后记 光亮种种 序言 讲台,或者说耶鲁讲 台,于我,是一道什么样 的风景呢? 耶鲁行走二十年,这 是最近时时浮上我心头的 一个念想话题。 “奇葩”两朵 那样的无眠之夜,几 乎是二十年来四十个学季 重复上演的“永恒”记忆: 二十年前受聘于耶鲁,第 一次面对春季开学,马上 就要登上耶鲁讲台的前夜 ,通宵辗转无眠,兴奋得 无法入睡,睁着眼睛从乌 鸦黑熬到鱼肚白。那时临 时租住在校园近旁的高层 公寓,紧邻耶鲁医学院, 听了一夜救护车声在窗底 下啸叫,脑子里过电影似 的,往返回放着自己与耶 鲁结缘的种种偶遇奇遇。 人生经历中的千回百转、 沟沟坎坎,好像一条从大 山奔突而出的小溪流,又 几经峰峦屏障、沙漠阻隔 而几乎枯竭断流,而今终 于汇流到大海上了。眼看 ,耶鲁这片港湾护卫着的 蔚蓝大海就展开在面前, 马上就要沐浴、翔泳其问 ;微末如尘如土的自己, 马上就要站到这个世界殿 堂级的讲台上了,又怎么 可能不欣然惶然跃然沛然 ——而兴奋而激动而惶惑 不安呢?!漫漫长夜,闪 烁的星空可以听见我的心 跳。诧怪的是,连我自己 都很难解释清楚,这样的 无眠之夜,从此仿佛就成 了耶鲁开学前夜的一种定 格——自那时起迄今,二 十年来,无论春、秋学季 ,只要在开学前一夜,我 就一定会经历这么一个辗 转无眠、脑子过电影的通 宵。身体里的生物钟好像 会告诉控制睡眠机制的大 脑皮层:溪流出山,大海 又要在前了!微躯在下, 一圣台又要在上了!你该 要重新调动自己、振作自 己、抖擞自己了!以至老 婆、亲友、同事,都熟知 了我这个奇怪的“开学失 眠症候群”。近两年开学 第一天,同事见面总会笑 眯眯问道:苏老师,是不 是昨晚又没睡好呀?见我 鸡啄米似的尴尬点头,他 们就会一笑而过,已经习 以为常了。今年秋季开学 第一天,我任教的高年级 中文课上竟来了好些“新 鲜人”(freshman,新生 ),问他们耶鲁开学第一 天的感受,他们异口同声 地说:睡不着觉哇!昨晚 一整夜都没合眼!我告诉 他们:不奇怪,苏老师跟 你们一样,二十年来,每 到开学前夜,就一定会兴 奋得终夜失眠。顿时,他 们瞪大了一双双灯笼似的 大眼睛,像打量着一个长 不大的“彼特·潘”,我便 朗声笑道:因为和你们一 样,苏老师,永远都是耶 鲁校同的“新鲜人”哪! 看官或曰不信,则还 有更奇的一事:耶鲁所在 的美东新英格兰地区,每 年春秋两季,正是姹紫嫣 红的季节——春天的青枝 绿芽、新蕾嫩蕊,秋天的 漫山红叶、醉紫沉红,都 带来一场场过不完的画廊 盛景、赏不尽的视觉盛宴 。可是,却也正是如我等 的敏感症患者,一年中最 为难熬的辰光。春秋两季 的花粉过敏、尘毛过敏, 总弄得你眼泪鼻涕稀里哗 啦,三天两头地萎靡不振 。可是,奇了,每年一到 这两个折腾的季节,吃药 打针都不顶事儿,唯一可 以解救我的“对象”,就是 ——讲台。无论是早晨出 门多么的喷嚏连连、雷霆 震天,涕泪横流加昏头昏 脑,只要一踏进耶鲁课室 ,一站上教席讲台,这一 切就会戛然而止,自然消 失——马上,鼻子归鼻子 眼睛归眼睛的,喉头润泽 ,气管通畅,人五人六的 ,从孔孟老庄到鲁迅莫言 ,一切就全都顺当下来了 。连说带读,呱啦呱啦。 满堂那些圆瞪瞪的蓝绿“ 灯笼”们,可是一点儿也 看不出“苏老师”半分钟前 的窘相。不过呢,下课钟 点一到,一脚踏回自己的 办公室,没待关上门,那 番才刹住闸的喷嚏雷霆、 鼻涕瀑布,马上就又稀里 哗啦、轰天辟地地冒涌出 来、震荡起来。更奇的是 ,身体这架生物机器,不 光过敏症会挑着时间、地 点发作,连冷热相交季节 难免发生的头疼脑热、伤 风感冒,也同样会挑选着 日子来。查查过往记录, 敝人任教耶鲁二十年,竟 是满当当的“全勤上岗”— —虽然并非完全无病无灾 ,却从未因身体的微恙而 耽误过一次课堂上课。何 故耶?说来也怪,只要踏 上讲台,身体指针就会自 然调整到健康尺度;每年 必有的小病小灾,“它”都 必定会“选”在假期发生— —短则双休周末,长则寒 暑假期,身体选着日子地 “不舒服”,二十年问,竟 无一例外!迄今,我已经 算是耶鲁东亚系中文项目 年资最老的教员了,与同 事聊起此“二十年全勤记 录”却不敢自炫自夸,总 是解嘲地说:或许,敝人 就是教书的命吧!不然, 讲台,教席,怎么可能就 成为阻挡生理顽疾的天然 屏障呢? 讲台,古人称之为“杏 坛”——“杏花春雨江南”。 耶鲁,二十年了。 …… 苏炜在哈佛大学两年 多的时间里,住在属于我 和我太太的房子的一个房 间里。那时我自己的孩子 都已经上了大学住在别的 地方。我和我太太真的把 他视为我们的儿子。即使 苏炜已从中山大学毕业, 并且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 矶分校的硕士学位,他仍 然保有一个年轻男孩子的 活力和好奇心。那时苏炜 又继续发表了一些小说, 他用中文和我谈话,通过 帮我阅读他写的小说,来 教我学习中文。在哈佛期 间,苏炜有很多朋友都是 中国学生。他的房间成了 中国同学晚上聚会的最佳 地点。他们 导语 耶鲁大学中文教师、旅美作家苏炜的散文名篇自选集,题材选取宽泛,时空跨越度大,涉及自我成长、社会变迁、异域生活、文化洗礼、师友行状、亲情世态等,文字充满诗韵、哲趣而不失张力,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学气韵,是典型的学人散文,有着浓郁的人文背景和学人情怀。 后记 萤火虫的光亮,弱弱 的光点散漫游动成暗夜里 的精灵;小草露珠的光亮 ,莹莹一闪便吐尽大荒大 野弥散的芳鲜;茅屋缝隙 透出的光亮,丝丝缕缕的 天光交织出苦寒的梦想; 黎明晨星的光亮,和割胶 灯交相辉映成天地间微茫 的私语;油灯烛火和夜战 篝火的光亮,熏黑的书页 与蒸腾的汗气构筑着人生 悬崖上的阶梯想望…… 当然,还有渡海凭栏 凝望浪花水沫的邈远光亮 ,危难时冷眼的寒光与紧 握挚亲双手对视的灼灼光 亮,漫漫长路仿若蓦然走 到隧道尽头骤显的炫目光 亮,茫茫雪野上深一脚浅 一脚留下的步履脚印的幽 蓝光亮,书页字行间中西 典籍焕发飞升的灵性光亮 ,讲台上面对蓝绿眼睛们 聚焦方块字的饥渴与惊诧 的异质光亮;对的,更有 易感的心灵和脆弱的泪腺 时时满盈溢出的热泪苦泪 酸泪的暧昧光亮,抱拥着 的婴孩与犬子瞳眸里汪凝 着的澄澈的光亮…… 凡此,不一而足…… ——抱歉,忍不住“酸 的馒头”(sentimental, 感伤,滥情)了。此书翻 览到最后一页,当我试图 想为她的结篇稍稍留痕时 ,不期然涌到笔底下—— 荧屏上的,竟是这两个字 :光亮。 曾经走过早熟而孤独 的童年,曾经坠人过弥天 黑暗与漫漫长夜,也曾经 被陌路感、零余感、荒芜 感填满成长道路上的每一 个转折沟壑、每一颗拦路 石子的缝隙……首先是因 为,文字——文学,汉字 ——母语,成为我跌宕生 命中第一道自拯的光亮, 也成为臂助我半世人渡过 各种挫折、危机、难关的 永恒的光亮。文学,把我 锻造成一个追光人。所以 ,当这本自己近年散文随 笔文字的自选集行将付梓 之时,我仰望着这道仓颉 造字时令得“天雨粟,鬼 神哭”的文字之光,是深 怀一种敬畏与感激之情的 。“我写故我在”。莽莽大 干,劫幻轮回;成住坏空 ,如露如电。正是文字之 光,劈开了鸿蒙,廓清了 混沌,掰裂了暗晦,照亮 了微尘。自我作为忘川之 河里的一滴水珠,是文字 与文学,汉字与母语,助 我悟出了生命真谛,超越 了尘世得失,并重铸了人 生的丘壑和尺度。一晃眼 ,在文字从业(网语曰“ 码字”)——文学这条路 上,已走过半世纪的长途 了。在我看来,对文字( 语言)的敏感,是文学的 天职。文学,是语言(文 字)对世态的救赎;而对 语言的创造,则是文学对 于语言(文字)的救赎。 同样,文学是心灵的媒介 ,语言(文字)则又是文 学的媒介,离开这两个媒 介——文学、语言,人的 心灵,便无安顿处。写作 ,就是这么一个语言—文 学—世态—心灵互相救赎 的过程。因之,文字于文 学,向外看——外化而成 的,是“意境”;文学于文 字,向内看——内涵的尺 度,就是“境界”。为文之 路,我确是把语言——文 字,放在第一位的;同时 也如先贤王国维所期待, 把“意境”与“境界”,放在 了文学书写的第一位。这 本小小集子,其实是我对 文学的感恩,对文字(语 言)的膜拜,对文学意境 和文字境界的追寻,也是 对一己心灵安顿的漫漫来 路的一点回顾与瞻望。翻 阅拙书到此际的读者,如 果能从中读出或悟出其中 三昧,就是笔者几十年笔 耕牛涯最大的慰藉了。 我承认,无论个性与 文笔,自己都不属于很冷 很“酷”的那种类型。曾经 有文友诚恳针砭过我的下 笔不够“毒”,也曾经有同 行熟友因约稿又退稿事嫌 弃过我的为文 太“暖”(warm)。我想 都是的,都属实,也都认 账。笔耕几十年,先先后 后,磕磕绊绊,写过长短 小说、散文随笔、诗词论 文、歌词剧本,等等,我 发觉自己诸般为文的立意 先行处,总是“冷”不起来 ,“狠”不起来,也“陌生 化”“距离感”不起来。对 于文字表述的多向维度, 这何尝不是一个弱点,一 个缺陷,甚至成了某种窠 臼。自己也确曾真诚地勉 力过“笔路纠偏”。就以此 书的篇什而论,当我从过 往林林总总的文字丛林中 像选材伐木一样,把它们 一根根选出来拎出来时, 我发现,自己反复择取的 ,始终还是那种“有亮度” “有温度”的文字——似乎 有点单一,也有点无奈, 我甚至发觉,几乎舍此无 他了。所以我只好干脆坦 诚:“光亮”与“温热”,或 许主是此书的基色,也是 我人生的母题吧。当此“ 玩狠”“玩酷”的时代i讲究 所谓的“×格”和“狼性”) ,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光鲜 、生猛、潇洒或时尚之举 。哈,“warm”就“warm” 吧!那又怎么样呢?大学 时代曾啃读过《文心雕龙 》,近时忽然因某文事触 发而翻出来重读。《文心 雕龙·宗经》提出的文章 六义曰,“体有六义:一 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 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 ,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 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 不淫。”《附会》篇又云 :文章应“以事义为骨鲠” ,“以辞彩为肌肤”,“以 宫商为声气”。掩卷低回 ,我忽然因之释然了。人 生行旅,以文为业。为文 之高旨,莫过此六义也! 其实,以古贤目光视之, 无论一情深不诡”“风清不 杂”“事信不诞”“义贞不回” 或“事义骨鲠”“辞彩肌肤” 。端端节节,可不都与这 个人性与文字的“温热”与 “光亮”相关 书评(媒体评论) 在1980年夏天,我有 机会认识了中山大学的学 生苏炜,他成了我最好的 朋友。他很有文学才情, 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他 一直保有一个年轻男孩子 的活力和好奇心。他的眼 睛总是睁得大大的,总是 带着渴望学习的光芒。到 耶鲁大学教授中文后,苏 炜还在继续写他的小说和 散文。我和太太都为他的 长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并 正式出版感到异常兴奋, 同时我们也为他中文精选 文集将要出版,感到由衷 的兴奋和骄傲。 ——哈佛大学费正清 东亚中心前主任 傅高义 精彩页 浩浩长江,就在脚下滚流。眼前烟雨迷蒙,打着伞也是上下濡湿,却一点不减我的游兴,反似为我的龟山古琴台之行,拉开一幕雨气氤氲的布景。 千秋烟景烘托下的汉阳龟山古琴台,确似历史高台上由岁月精心装点的一件道具——古意盎然又新旧驳杂,屡毁屡建却似真若幻。我穿过滴着雨珠的古柏新松,雨帘中的青砖黛瓦、铭文碑刻,仿佛全是被淡墨洗染过的,疏密深浅,一派郁深幽黑。此地,果真就是两千年前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相知之处吗?地上的石板青苔,黄紫落叶,可还残留着伯牙、子期的足印气息?多少年来,我都痴迷于这个名传千古的知音相遇故事,今日,不顾友人的雨天出行劝阻,终于了了我一个古久夙愿了。 关于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古来各种典籍多有辑载——《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说苑·尊贤》《风俗通义·声音》《文心雕龙·知音》《琴史》,以及历代诗词歌赋戏文,等等,都有或详或略的言述歌咏;其中尤以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以话本小说的方式加以细节、情境的铺染,因而成为此一历史传奇的坊间定本。细查资料,原来在山东泰山、浙江海盐、安徽蚌埠、江苏常州等地,都各各有伯牙、子期传说在当地流传;甚至武汉蔡甸马鞍山下有钟子期墓,安徽凤阳马鞍山也有一座钟子期墓,并且也都各自流传有序——只能说明,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之广被四域、牵动世代人心吧。 我们还是先回到典籍的源头,重温一下传奇的本事吧: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予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 苍烟袅袅,斜风细雨不住。眼前的琴台轮廓在雨中恍惚,一若影像模糊、被岁月划上痕痕道道的黑白默片。我慢慢步上台阶,浏览着形制古旧的琴台石碑上的碑文,轻抚着雨水打湿的、四壁嵌着伯牙、子期浮雕的栏干。据《皇宋书录》,此古琴台建筑,北宋时已有之,而在清嘉庆年间扩容重建。遥想着两千载风烟萦绕的春秋当年,晋国上大夫俞伯牙抚琴在此——巍巍乎高山兮汤汤乎流水,与楚地隐士樵夫钟子期相遇相知亦在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翌年中秋伯牙携琴赴约再聚,却蓦地惊闻子期病殁仍在此——那种种样样铭心彻骨的相知之喜、相失之悲,果真历百载千年的风霜雨露而凝聚于此、板结于此啊! 我的脚步沉缓下来。眼前幽幽千古,雨洗风抚,心境也渐渐变得澄静下来。荀子《劝学篇》曾言:“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伯牙弹琴,连低头吃草的群马都会仰头聆听。此一刻,颔首细聆,疏疏雨声中,可是隐隐传来了《高山》《流水》那琮铮的琴音?头顶乌云厚重,似有远雷滚荡,那可是伯牙在子期墓前碎琴绝弦、仰天悲鸣的古远回响?本来,相遇,就是没有错过;骤逝,这错过就太惨烈了。“士为知己者死”。少时不懂:为何成为知己,就要生死与共?年长后才明白:“知己”二字,不是任何人都当得起的。《文心雕龙·知音》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杜甫《南征》诗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岳飞《小重山》词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见,人求知己,知音难觅,竟是一个千古难题,也是千古士人的追思顽念。所以这古琴台的苔迹履痕,高情余韵,才让人如此低回难舍,陡生慕古思古追古之幽情啊! 对此,我亦别有怀抱也。 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传统家庭。父爱母爱,在革命年代贫寒多子的环境中,本就显得稀松淡泊;自小离家,从十二岁那年赴远地住寄宿学校后,就成了家里“永远的出门人”。十五岁上山下乡,天涯海角一去十年;大学刚一毕业便负笈西行,学成归国后又京师任事,几经跌宕辗转,从此海国漂流,客居西域,更成了家国乡土的“永远的异乡人”。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