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音乐音乐家(精) |
分类 | |
作者 | 王次炤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音乐·音乐家》由散文与记事、乐评与序言、短论与致辞、文论与演讲、附录五个部分组成。内容涉及作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和任教管理的经历、音乐短篇文论以及音乐访谈等,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理论、音乐学科建设、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度见解,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王次炤,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前院长。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等7门课程。主要论文有《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音乐与文学》等60余篇;发表音乐学其他各类文章及评论文章100余篇;出版的著作、教材有《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音乐美学新论》等8部。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讲学。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金奖,中国文艺评论奖金奖,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优秀教材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所开设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评为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先后荣获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Sanford Medal荣誉勋章以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办艺术硕士专业学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人民音乐》主编等。 目录 散文与记事 1.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 2.我的民族音乐情结 3.我和新中国同龄,与改革开放同行 4.《人民音乐》70年,我和《人民音乐》40年——《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5.一个难忘的集体 6.温暖亲切广博深邃——怀念于润洋老师 7.童年的记忆 8.一位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斗士——王文典 9.可尊可敬的学者可亲可爱的长者——袁静芳老师80寿辰感言 10.爱与奉献——纪念杨鸿年老师 11.善良热心无私敬业——怀念蒋英老师 12.我所了解到的和经历过的中德音乐文化交流 乐评与序言 1.江文也的内心世界——《江文也全集》代序 2.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3.博学多才的音乐学者——《廖辅叔文存》序 4.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张韶老师的艺术精神和育人品格 5.辛勤耕耘持之以恒——为《李恒板胡曲集》出版作序 6.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扬琴艺术的杰出代表——黄河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 7.开拓阮乐先锋引领学术新潮——徐阳对中国阮乐发展的杰出贡献 8.一部值得推广的剧院运行管理巨作——陈平《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序 9.一项值得推广的研究生培养成果——于润洋、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果介绍 10.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诞生 11.研究的价值探索的力量——为《哲学一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学演进》作序 12.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晶——魏煌《沧海一粟》文集序 13.内涵深刻功底深厚——《徐振民室内乐作品选》序 14.《王国潼从艺六十年暨教学五十周年音乐会》序 15.为《江定仙纪念文集》作序 16.中和乐感历史意识——《南音乐感研究》序 17.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现代指挥法教程》序 18.为《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中译本和《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详解与练习》作序 19.杨雪与弓弦舞——为《弓弦舞——二胡重拳练习曲集》出版代序 20.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序言 21.点燃音乐鉴赏的烛光,照亮大众审美的视线——《音乐的美及其鉴赏》前言 短论与致辞 1.音乐学——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人文学——在“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继续发扬中央音乐学院的传统精神——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致辞 3.大气在体、勇气在身、精气在心、神气在魂、正气在灵——在2015—2016学年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4.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5.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结构体系 6.普及音乐加强美育 7.加强音乐评论工作推动音乐艺术发展 8.用艺术传递情感用情感激发力量 9.孜孜不倦,奋斗不息——江定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讲话 10.音乐家程懋筠的历史贡献 11.提高大众音乐素养推动全民美育教育——《牵岚清音乐作品集》首发式暨音乐会序 12.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评论的几次大讨论及其历史轨迹 13.学术期刊与高校的艺术研究和教学的关系 文论与演讲 1.音乐学的历史地位和中国音乐学的未来发展——在《音乐研究》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2.语言、概念、跨学科和中国文化精神——关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看法 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 4.当代音乐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在“当代音乐学学科建设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5.关于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 6.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纲要 7.音乐教育的社会职能和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在香港演艺学院建院40周年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8.中央音乐学院的弦乐教学——在第二届亚太地区顶级音乐学院联盟院长联谊会上的发言 9.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几点建议——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文艺大组上的发言 附录 1.在情感与智慧中书写爱的篇章——我眼中的王次炤老师 2.流水中有鲤鱼与雁凫——王次熠先生的民乐研究简评 3.王次熠:从知青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4.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推动高雅和古典艺术走向社会 5.大音希声: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 6.开阔的学术视野强烈的艺术使命感——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熠 7.王次炤创一流音乐学府——访中央音乐学院第六任掌门人 8.人才、精品、美育不可或缺 9.艺术人生交响曲——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 后记 导语 这本文集中的文章,大多已正式发表。为了体现“我”的内容,在“散文与纪事”栏目中,新写了《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这篇文章看起来很长,其实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它记录了四十二年来,王次炤和学校共同经历过的一些难忘的事件。第四部分“文论与演讲”中有两篇讲稿未曾发表,但考虑到这些演讲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把它们纳入其中。其中《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一文,是2016年受俞峰院长邀请,在全院教师培训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后来也遍及其他大学,广泛受到好评。另一篇《音乐教育的职能和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是2014年11月21日,在香港演艺学院建院40周年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也有很好的反响。 后记 2014年,在林华教授的 推荐下,时任社长洛秦教授 帮助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出版了杂文集《我与音乐 和音乐家》。时隔七年,我 又陆续写了一些杂文和短论 ,先后在《人民音乐》《人 民政协报》《音乐研究》《 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等报刊发表。去年年底, 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无 法正常工作,只能居家整理 资料。偶然之中,又看到了 这些文章,便本能地给远在 大洋彼岸的洛秦兄发微信, 问他是否可以帮助推荐在上 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我 与音乐和音乐家》的续集。 洛兄很快回复,并答应帮助 促成此事。尽管他已卸任社 长,但还是向出版社推荐此 书。在征得现任领导同意后 ,他又帮助联系责编周丹女 士,由她具体负责本书的编 辑出版工作。 周丹是一位热情而有责 任心的编辑,也很善解人意 ,和她沟通很愉快,工作效 率也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内 ,我们就达成了出版协议, 并签订了出版合同。关于书 名的更改,我们也很快取得 共识。起因是,数年前,我 把《我与音乐和音乐家》这 本书送给作家朋友张抗抗女 士,她在“我与音乐和音乐 家”和“我和音乐与音乐家” 之间反复朗读,感到很无奈 ,总觉得两者读起来都有些 别扭。当时,我们都没有想 出更好的修改办法。所以, 我想趁这次出版续集时,再 静下心来想一想,以免继续 为此“别扭”。我和周丹商量 后,决定把“和”“与”两个字 都去掉,用《我·音乐·音乐 家》的书名出版此续集。关 于此书的内部结构和分类, 依然保持原书的格式。还是 分为“散文与纪事”“乐评与 序言”“短论与致辞”“文论与 演讲”四个部分。所不同的 是,在本集的最后增加了附 录,收集了别人评论我的多 篇文章。这多篇文章曾在不 同的报刊发表,撰稿人除了 我的两位博士学生高拂晓和 程乾外,其余都是报刊记者 。这本文集中的文章,大多 已正式发表。为了体现“我” 的内容,在“散文与纪事”栏 目中,新写了《我和中央音 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 这篇文章看起来很长,其实 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 事组成的,它记录了四十二 年来,我和学校共同经历过 的一些难忘的事件。第四部 分“文论与演讲”中有两篇讲 稿未曾发表,但考虑到这些 演讲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把 它们纳入其中。其中《学科 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一文, 是2016年受俞峰院长邀请 ,在全院教师培训大会上的 演讲。该演讲后来也遍及其 他大学,广泛受到好评。另 一篇《音乐教育的职能和现 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 是2014年11月21日,在香 港演艺学院建院40周年国际 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 言,也有很好的反响。 在这本续集即将出版之 际,还是照例要表达自己的 谢意。首先要感谢洛秦兄一 如既往给予我帮助,也要感 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现任 社领导对出版续集的支持。 感谢周丹女士为本书的编辑 出版工作付出许多心血,也 要感谢我的学生苏哲女士为 我校对全部文稿。最后,衷 心希望这本续集的出版,能 带给读者一些有用的东西。 王次炤 2021年3月26日 精彩页 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落在一次机遇上。假如你抓住了它,就会改变一生的命运。假如面对机遇,你犹豫了、畏惧了、退缩了,那就会永远失去你所向往的前程。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这对每一个想改变知青命运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那时候我28岁,已经超过了招生通知上的报名年龄,面对等待了十年终于到来的高考,只能望洋兴叹。后来,听说我当时下乡所在的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几位熟人考上了大学,其中竟然还有30岁高龄的兵团战友,不免产生了明年去试一试的念头。尽管中学时代我的文化课成绩很好,但在兵团的12年,我潜心学习音乐,酷爱作曲。于是,就把考大学的目标定格在音乐学院。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春天,我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上海,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在上海音乐学院设考区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现在的音乐学系)。我并不了解音乐理论系要考什么内容,只是因为当年中央音乐学院不招作曲学生,只招音乐理论的学生,为了能多一个机会,也就报了名。没想到考试如此顺利,两所学校都进入了三试。考完上音作曲系各门课后,当时的主考官桑桐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考得不错,但可惜不会键盘(后来才知道上音作曲系很注重学生的钢琴水平),而且又是高龄考生,学习西方作曲可能会有些困难。他问我是否愿意学习民乐作曲。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无需思考,我欣然同意,并感谢桑桐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后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也录取我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冥冥之中我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从杭州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开始了我与这所学校四十二年的情缘。 最初的学习和留校任教 1978年9月,我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5年的大学生活。1977届的同学虽然4月份就入学,但正式的学期依旧是9月份开始。所以,通常把这两届学生看作是同一届的同学,统称77、78届是有道理的。那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只有一栋用作教学的大楼,也就是目前还存留一半的红楼一号楼。与其说是教学楼,不如说是集上课、练琴、办公、学生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楼。我们的宿舍住十几个人,一年以后才调整为6人一间。由于中断了十年教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都极强。担任我们专业课教学的老师,都是最权威的顶级教师。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于润洋(西方音乐史)、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张前(音乐美学基础)、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耿生廉(民歌)、袁静芳(民族器乐)、蒋菁/罗映辉(戏曲)、张鸿懿(说唱)等等。这些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上课极为认真。我们班共有21名同学,其中14名来自北京,他们大多从小学习音乐,还有三人上过学校的附中或附小。另外7名同学分别来自上海、浙江杭州、江苏泰兴和福建南平,相对三分之二的北京同学来说,音乐基础比较差,但他们大多有文革业余宣传队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第一位班主任是徐士家老师,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师,后来担任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他任班主任的时间不长,但却是我们来到这个陌生学校的第一个亲人。记得我到北京报到的第一天,徐老师帮助我们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床铺,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和学习、生活的环境。在以后的日子里,凡是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时间都是找徐老师商量,他真可谓是我们的知心人。因为工作关系,第二学期班主任更换为罗映辉老师,她是民族音乐教研室的教师,主要从事戏曲音乐研究和教学。罗老师一直伴随着我们班四年半,直到毕业。罗映辉老师不仅专业能力很强,还是一位人格高尚和心地善良的长者。她对我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数年来和21名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42年后的今天,依然和大家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2018年,音乐学系1978届的学生从美国、欧洲、澳洲等世界各地汇集北京,举行40周年班庆。这是中央音乐学院77、78届唯一的40周年班庆活动。可见,在罗映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多么强大啊!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