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基本理念与教师行为规范/幼儿教师专业指导丛书》一共分为八章。一、二、三、四章着重解决幼儿教师的“应知”,即从幼儿教育工作的起点——了解幼儿——开始,对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具有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要熟悉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阐述;五、六、七、八章重点探讨了幼儿教师的“应会”,即幼儿教师应具有与专业身份一致的角色认知与体验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班级常规建立与维护能力、日常行为规范和提高能力等。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教师发展和幼儿教师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为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我国加强了各级各类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幼儿教师教育机构没有充分理解幼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单纯把教师看作单向的、被动的、机械化的接收器,过度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强调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中的统一标准,忽略了教师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意愿;二是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一些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尚不够清晰,对幼儿教育专业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这不仅影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违反幼儿教育规律的教育现象的产生,如“小学化”(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各省市也相应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努力扩大幼儿教育规模的同时,着力通过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来普及科学优质的幼儿教育。
然而,教师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联动关系,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他们所处地域文化及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教师的成长环境成为确定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首先需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掌握“应知”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达到“应会”,即要求教师的教育技能也获得相应的拓展。正是在此种情况下,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也是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性环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通过调查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历程,探究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切因素,分析不同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希望可以为各地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级别的幼儿教师培训、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也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着重解决幼儿教师的“应知”,即从幼儿教育工作的起点——了解幼儿——开始,对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具有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要熟悉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阐述;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重点探讨了幼儿教师的“应会”,即幼儿教师应具有与专业身份一致的角色认知与体验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班级常规建立与维护能力、日常行为规范和提高能力等。本书第一章由侯莉敏、邓倩倩撰写,第二、第六章由覃江梅撰写,第三章由侯莉敏、郑艳华撰写,第四、第五章由徐艳贞撰写,第七、第八章由吴慧源撰写。覃江梅和徐艳贞参加了统稿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