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我沟通? “快乐培养”和“严格管教”真的不能并施吗? 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家长如何把握尺度? ………… 在养育信息爆炸的当下,在“鸡娃”“佛系养娃”等理念并行的环境中,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困惑、纠结......焦虑,成为当今父母的集体情绪。 面对家庭养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共情”走进了家长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其看作一种优化亲子关系的途径,因为只有真正读懂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拥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共情陪伴”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将共情陪伴提炼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积极回应”“正向引导”四个层次。同时,作者又提出了“三环五步法”,帮助家长通过“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将共情陪伴融入日常养育过程。 不论你即将或已经为人父母,还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或者只是对共情陪伴感兴趣的人,都希望你能从书中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温情、前沿的养育理念,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中有所收获。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共情陪伴为何重要 第一章 每一位父母,都曾迷惘焦虑过 焦虑—当今父母的共有情绪 哪些因素引发了育儿焦虑 过度焦虑让我们迷失 第二章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懂共情陪伴 从共情到共情陪伴 共情陪伴 vs 其他教养方式 共情陪伴的脑神经基础 第二部分 走进共情陪伴 第三章 共情陪伴的四个层次 换位思考—认知共情,看到孩子的世界 感同身受—情绪共情,体验孩子的感受 积极回应—行为共情,温暖孩子的内心 正向引导—鼓励期待,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四章 共情陪伴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停—按下你的暂停键 第二步:看—SAFE 法,帮你真正看见孩子 第三步:听—你的感受我知道 第四步:说—共情回应的三个技巧 第五步:做—解决问题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五章 共情陪伴的底层逻辑 接纳—爱他,如他所是 真诚—真实,表里如一 信任—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三部分 践行共情陪伴,您还可以收获更多 第六章 提升共情效果的七个锦囊 看见自己,更有力量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共情不等于共行 你随时可以“停”下来 道歉的力量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 搭建属于你的养育团队 第七章 对共情的八大误解 共情会让孩子更脆弱? 共情就是同情吗? 共情的边界—过度共情效果更好吗? 年龄大的孩子共情效果不佳吗? 共情可以马上让孩子平静吗?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对消极情绪共情? 对于年龄太小的孩子,很难实现共情吗? 脾气不好的家长共情能力一定弱吗? 第八章 共情陪伴的力量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驱力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构建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前言 “我女儿现在读高二了,和我们关系不是十分融洽。 我和孩子的爸爸觉得她叛逆,孩子觉得我们不理解她。每天 回到家,她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非不得已,从不和我们 多说一句话。新闻里经常看到高中生自杀、网上被骗的事件 ,我很担心女儿。” “伍老师,谢谢您,感谢您共情陪伴的理念。这几天 ,我和女儿关系缓和了很多。转机是她特别想去看的一个演 唱会取消了,我按照共情的方法与她沟通,我问她是不是感 到很失望。她诧异于我居然愿意了解她的心情,随后向我解 释了她为什么喜欢这个明星。虽然我仍然不太明白她喜欢的 价值是什么,但我在试着理解和接纳,不像过去那样只是批 评她不务正业。从那以后,我能感觉到,每天回到家后,她 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我们一起交流。今天还主动约我周末一 起逛街。这在过去,是我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一切都在慢慢 变好。再次感谢您!” 这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妈妈发给我的信息,我一直记忆 犹新。分享这个案例,不是想炫耀我的“功绩”,而是分享 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时常体验到的感动。在 30 多年前报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学习心理学,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那个 年代,心理学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 视,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 越来越高。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与当今社会心 理问题频发有关。从成人到大学生,大学生到高中生,高中 生到小学生,小学生再到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呈现出爆发 频繁和低龄化趋势。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逐渐意识到,掌握 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的方方面面。比如,设计一款好的产品,需要懂得用户的心 理;应对人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危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 、与自己和平共处,也需要懂点心理学;特别是作为父母, 为了更好地应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 ,更需要懂得孩子的心理。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懂一些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知识,具备一套与孩子科学沟通的方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 系,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育儿路上的种种挑战。此外,应对孩 子“叛逆期”出现的问题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也更有可 能培养出拥有幸福感的孩子,而父母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会 更高。 目前的问题是,多数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书主要面向专 业工作者,普通家长读起来晦涩难懂。而一些优秀的育儿书 ,虽然有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但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 而言,阅读之后可能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或者难以将作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1996 年 9 月到 1997 年 1 月,我在美国伊利诺伊 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阅读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其间有幸系统地接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宗师卡尔·罗杰斯 的著作,被其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特别是其对共 情的探索和运用,与我原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不谋而合。 2000 年 3 月到 2021 年 7 月,我开始系统接受人本主义 心理咨询的训练,并有幸成为 林孟平先生(师从卡尔·罗杰斯的学生帕德森教授) 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班的学生,深刻领略到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魅力,坚定了我弘扬和实践这一理论和思想的决心。 2008 年 5 月汶川地震后,我积极投身震区灾后心理重建 项目,尝试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共情陪伴的理念和方法,通 过绘本等工具,帮助灾区的儿童进行心理重建。我们持续多 年追踪和跟进这项心理援助的成效,事实表明效果非常好。 也是在 2008 年这一年,我与哈佛大学凯瑟琳·斯诺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共同成立“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 目,探索共情理念的应用,以系统培养与提升儿童心理健康 和社会情感能力。 至今,“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已经走过了 14 个 年头。我和团队一起探索并提出了“心力理论模型”,开发 了面向学校的课程,可供亲子阅读的绘本,以及面向专业工 作者和家长的线下、线上工作坊。共情陪伴的方法已经在学 校、家庭、社区广泛开展实践,全国已经有超过 3000 所 学校的教师、近 10万幼儿及其家庭,因共情陪伴而变得更 温暖。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我们培养出了4000余名共 情陪伴儿童心智(KASEL)成长指导师。其中,有心理咨询 师,有儿童教育工作者,也有普通家长。我们在一起,努力 探索,运用共情陪伴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 10 万这个数字,单独听起来很大,但与全国 2 亿 5338 万儿童人数(0—14 岁人口数量,来自第七次全国人 口普查数据)相比,所占比例确实很低。每一位家长都需要 学习共情陪伴,他们也想要学习共情的方法(虽然他们可能 暂时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叫共情)。 2021 年 11 月,我和项目组同人一起开展的“通过共 情陪伴提升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 ,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基 导语 1. “共情陪伴”解决父母养育痛点 亲子养育一直是各类家长关注的重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能因为不正确的沟通方式、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产生焦虑情绪。这本书剖析了引起父母焦虑的因素,并提出了共情陪伴这一缓解矛盾、解决根本问题的教育方式。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直面自己,战胜焦虑。 2.为家长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步骤与方案 这本书深度阐释了共情陪伴的4个层次,提出了“三环五步法”,能够帮助家长真正践行共情陪伴;更有7个锦囊,放大共情陪伴效果,让家长事半功倍地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本书提炼了全国3000多所学校和近10万个家庭中的实际案例,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共情陪伴实践方式。 3.掀起共情陪伴潮流,权威作者实现破圈 本书的作者是共情陪伴的创始人。在心理学界、家庭教育界有着权威的地位,并在10多年的实践经历中积累了较多的私域流量。通过这本能够改变家长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图书,作者有望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更多家庭塑造良好亲子关系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