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专论十二经脉以外的经络体系。全书共分10章,第一章概括论述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经络学说的发展和经络系统的分类;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命名含义、循行分布/所在部位、表现特点、生理功能、病理反应、相关腧穴、临床应用和病例分析等8个方面论述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第九章和第十章是新浮刺疗法和腕踝针疗法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根结标本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新用,是作者对针灸医学十二经脉以外经络体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心领神会之作。 全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指导临床,体例严谨规范,层次井然有序,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指导并重。对于广大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医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十二经脉以外经络体系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王启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科普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荣誉院士,美国纽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学术顾问,香港中医药研究院顾问、客座教授。2010年被江苏电视台聘为《万家灯火》健康养生节目金牌主讲专家。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工作40多年,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200篇,发表中医药科普文章300多篇,主编和参编著作50余部。2006年在第四届全国科技大会上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讲座“金话筒”奖。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产生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前提 二、“经络现象”的存在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三、初步的解剖实践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经络的早期雏形 二、经络理论的系统化 三、经络图谱和针灸模型的问世 四、药物归经理论的创立 五、滑寿与《十四经发挥》 六、现代经络学说新进展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分类 第二章 奇经八脉 第一节 命名含义 一、任脉 二、督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阳维脉 六、阴跷脉、阳跷脉 第二节 循行分布 一、任脉 二、督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阳维脉 六、阴跷脉、阳跷脉 第三节 表现特点 一、别道奇行,不受十二正经循行的约束 二、呈向心性循行,无逆顺之分 三、上肢无奇经分布 四、有相应的病候 五、任、督之外,别无腧穴 六、既连属奇恒之腑,又与六脏六腑相关 七、既有阴阳之分,又有表里之别 第四节 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肢体、五官九窍 二、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作用 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盈亏 四、指导妇产医学和老年医学 第五节 病理反应 一、任脉系统病证 二、督脉系统病证 三、冲脉病证 四、带脉病证 五、维脉病证 六、跷脉病证 附:任、督二脉病变的经络现象 第六节 相关腧穴 一、任脉经穴 二、督脉经穴 三、八脉交会穴 四、其他汇通穴 第七节 临床应用 一、奇经八脉证治 二、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 三、督脉穴为主调治抑郁症 四、调节维脉、跷脉治疗帕金森病 五、药物的奇经八脉归经 第八节 病例分析 一、慢性咽炎、梅核气 二、鼾症(打呼噜) 三、癔症性失语 四、急性腰扭伤 …… 第三章 十二经别 第四章 络脉 第五章 十二经筋 第六章 十二皮部 第七章 根结标本 第八章 气街、四海 第九章 从新浮刺疗法的兴起看皮部和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新用 第十章 从腕踝针疗法的创立看皮部和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