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徐轩轩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一直到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电之城,宜昌是一个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城市。本书以宜昌的城市空间营造为研究对象,以翔实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研究宜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以宜昌从建城初期的军事镇邑发展到如今的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演变脉络为主线,梳理出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全过程,分析在各个历史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及机制,试图为宜昌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为宜昌在新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简介 徐轩轩(1973—),男,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规划系副主任(2016—2020),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国家注册规划师。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阶段师从赵冰教授,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在法国波尔多建筑景观学院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做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长期从事城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城市设计竞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国内外各类奖项20余项。出版教材2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自科基金1项、湖北省科技厅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数十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其中获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6项。 目录 总序 赵冰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主题的确定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范围界定 1.2.1 城市形态概念的不同表述 1.2.2 城市空间营造的范围界定 1.3 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1.3.2 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2 研究思路及理论框架 1.4.3 研究的结构 1.4.4 研究方法 1.4.5 创新点 第2章 远古至唐代的城市空间营造 2.1 远古至战国时期的夷陵城 2.1.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2.1.2 战国时期夷陵的形成 2.1.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2.1.4 城市起源的地理分析 2.2 秦汉至三国时期的夷陵城 2.2.1 秦汉时期的夷陵古城 2.2.2 三国时期的三城并立 2.2.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2.3 唐代步阐垒的形成和发展 第3章 宋代至清代的城市空间营造 3.1 宋代的夷陵城 3.1.1 城市空间的职能转换 3.1.2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3.2 明代的夷陵城 3.2.1 元明时期的历史发展背景 3.2.2 官方主导的建设活动 3.2.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 3.2.4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3.2.5 城市功能要素的营造 3.3 清代的夷陵城 3.3.1 清代的历史发展背景 3.3.2 城市外部形态特征 3.3.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3.3.4 城市功能要素的营造 第4章 1859—1889年宜昌城市空间营造 4.1 川盐济鄂与城市的繁荣 4.1.1 川盐济鄂的背景 4.1.2 商业都会的形成 4.1.3 城市功能的外延 4.2 开埠与城市性质的转换 4.2.1 宜昌开埠的背景 4.2.2 城市性质的转换 4.2.3 城市商业的繁荣 4.2.4 商埠区初步开发 4.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4.3.1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 4.3.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4.3.3 城市功能要素营造 第5章 1889—1919年宜昌城市空间营造 5.1 区域经济中心的确立 5.1.1 现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5.1.2 贸易转运规模的加大 5.1.3 鸦片公卖与商贸兴盛 5.2 城市建设的两次高潮 5.2.1 铁路建设与东门发展 5.2.2 商埠区的迅速发展 5.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5.3.1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 5.3.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5.3.3 城市功能要素营造 第6章 1919—1949年宜昌城市空间营造 6.1 1919—1937年城市空间营造 6.1.1 宜昌兵变的空间破坏 6.1.2 鸦片贸易下的黄金时代 6.1.3 城墙的拆除与城市建设 6.1.4 城市转运职能的衰落 6.21 937—1949年城市空间营造 6.2.1 “宜昌大撤退”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6.2.2 宜昌沦陷与空间破坏 6.2.3 战后理想空间的破灭 6.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6.3.1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 6.3.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6.3.3 城市功能要素营造 第7章 1949—1979年宜昌城市空间营造 7.1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性质的转换 7.1.1 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 7.1.2 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向 7.1.3 城市的区位优势相对减弱 7.2 城市空间营造的阶段性动力 7.2.1 城市空间发展构想的提出 7.2.2 三线建设与城市空间的变革 7.2.3 葛洲坝建设与城市扩张 7.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7.3.1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 7.3.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7.3.3 城市功能要素营造 第8章 1979—2009年宜昌城市空间营造 8.1 1979—1992年城市空间营造 8.1.1 城市发展方向的修订 8.1.2 趋于内敛的城市建设 8.1.3 东山开发区与城市的东扩 8.2 1992—2008年宜昌的城市发展 8.2.1 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城市规模的突变 8.2.2 城市性质的区域化特征 8.2.3 城市建设走向多元 8.3 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 8.3.1 城市外部空间扩展 8.3.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8.3.3 城市功能要素营造 第9章 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及机制 9.1 宜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 9.1.1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 9.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特性 9.2 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因素 9.2.1 自然地理与人居活动的交互 9.2.2 政治经济条件的交互 9.2.3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9.2.4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9.3 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一般规律 9.3.1 重大事件是宜昌城市空间突变的主要动力 9.3.2 多样性是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活力保证 第10章 未来宜昌城市空间营造对策及展望 10.1 新时期宜昌城市空间营造的背景 10.1.1 新时期的城市空间营造背景 10.1.2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区域特征 10.1.3 “特大城市”与新的发展起点 10.2 城市空间营造的先导 10.2.1 营造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 10.2.2 城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