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人类世”是科学界正在解决的难题,同时也给政治、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人们要想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球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首要条件即是全面理解“人类世”。本书以地质概念为出发点,从物理到地貌变化,再到气候变暖,以及生物圈变化等,多视角阐释人类世的概念及全球体现,继而突出强调“人类”在“人类世”中的作用。并回顾人类历史,梳理“人类”活动对经济和政治稳定发展的影响。最后以地球将面临的生存和挑战为结尾,呼吁科学家和公众高度重视“人类世”相关问题,多学科交叉共同抵抗这一挑战。 本书读者对象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地质学、环境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 作者简介 朱莉娅·阿德尼·托马斯(Julia Adeney Thomas),圣母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已出版的专著有《重构现代化——日本政治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Reconfiguring Modernity: Concepts of Nature in Japanese Political Ideology,2001年出版,获费正清奖)、《自然边缘的日本:全球强国的环境背景》(Japan at Nature's Edge: The 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a Global Power,2013)、《反思历史的距离》(Rethinking Historical Distance,2013)和《可视化法西斯主义:20世纪全球右翼的崛起》(Visualizing Fascism: The Twentieth-century Rise of the Global Right,2020)。托马斯的专长领域是日本思想文化史、全球史、摄影学和环境学。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多学科人类世 1.1 困境而非问题 1.2 衡量尺度、因果及重要性的绊脚石 1.3 两种尺度类型 1.4 人类生存尺度 1.5 驱动力与力量 1.6 结论 第2章 人类世的地质背景 2.1 从地质学看我们的时代 2.2 “中年”地球 2.3 解析地球的活跃性 2.4 地球的深时变化 2.5 氧的转换 2.6 气候变化和地球系统变革的前奏 2.7 动物革命 2.8 延续至今的宙:生物学特征 2.9 当今的宙:气候特征 第3章 人类世:地质年代单位和大加速 3.1 古老地球的发现 3.2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3.3 人类世概念的前身 3.4 保罗克鲁岑的介入 3.5 地质分析 3.6 人类世从何时开始 3.7 大加速及其地质记录 3.8 人类世的物理沉积物 3.9 人类世的化学信号 3.9.1 碳 3.9.2 氮和磷 3.9.3 放射性核素等 3.10 人类世的生物信号 3.11 人类世的未来 第4章 人类世与气候变化 4.1 控制气候的行星因素 4.2 人为因素 4.3 工业的标志物 4.4 温度效应 4.5 过去和现在的气候反馈 4.6 人类世的人类气候反馈 4.7 人类世的气候后果 4.8 海平面上升 第5章 人类世与生物圈的转变 5.1 生物圈 5.2 动植物群的全球化 5.3 重组后的岛屿生态 5.4 重组后的大陆生态 5.5 被改造的生态景观 5.6 被改造的生物圈 5.7 一个动物门的死亡预言 5.8 人类消费和生物圈 5.9 不断增长的人类能源消耗 5.10 技术圈 5.11 生物圈的近期轨迹 5.12 技术圈和生物圈能否共存 第6章 人类世中的人类 6.1 古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学 6.1.1 人类的时间尺度 6.1.2 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 6.1.3 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 6.1.4 古人类学与考古学 6.1.5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 6.2 点燃人类世的历史 6.2.1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6.2.2 尺度与人类世史 6.3 人类世史的具体科学 6.4 人类世史中的人性重塑 6.5 结论 第7章 行星极限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7.1 主流经济学:增长即好事 7.1.1 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将市场、社会与自然分离 7.1.2 挑战无限增长的信念 7.1.3 为有限地球重新规划经济学和政治学 7.2 环境经济学:在不改变政治的情况下把自然放到市场 7.3 生态经济学:将市场置于自然和政治之下 7.4 生态经济学的建议 7.5 适应人类世:对北方世界的建议 7.6 适应人类世:对南方世界的建议 7.7 结论 第8章 人类世的生存挑战 8.1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希望 8.2 人类世道德与个人行为 8.3 人类世的技术“修复” 8.4 新人类系统可能实现吗 8.5 当今地球系统的降临 8.6 当前的稳定状态 8.7 多学科交叉和多尺度挑战 8.8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