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虎队(美国飞行员对日作战的隐秘历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美)塞缪尔·克莱纳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塞缪尔·克莱纳所著的《飞虎队》揭秘了一群美国男女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早在珍珠港事件前就横跨太平洋,冒着生命危险为保卫中国而战。在传奇陆军飞行员克莱尔·陈纳德的带领下,这些人于1941年夏天使用虚假身份离开仍处于一片祥和之中的美国,跨越太平洋来到缅甸丛林中一个简陋的空军基地。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这群鱼龙混杂的人员是首批在战斗中迎战日本人的美国人,在缅甸、泰国和中国上空击落了数百架日本飞机。在全球各地的同盟国纷纷遭遇败绩之际,飞虎队的战绩给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希望。 作者简介 陈鑫,英国杜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志奋领学者,现为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编辑,译有《下一次大战》、《空心社会》、《帝国英雄》等。 目录 序章 第1章 空中起舞 第2章 会见公主 第3章 南京城殇 第4章 国际中队 第5章 流亡内陆 第6章 中国空旅 第7章 东吁集训 第8章 战争时分 第9章 时代传奇 第10章 仰光圣诞 第11章 缅甸时光 第12章 空中游击 第13章 背水一战 第14章 黑羊坠落 后记 致谢 注释 索引 导语 当今的美国与中国保持着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关系,而《飞虎队(美国飞行员对日作战的隐秘历史)(精)》生动地提醒我们,中美两国在过去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威胁。塞缪尔·克莱纳巧妙地向我们讲述了这两个已被遗忘的二战盟友的故事,以及一些人在建立这种盟友关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任何有志于深入了解中美关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后记 在飞虎队解散的十年后 ,1952年6月26日,一架由 三名前美籍志愿大队飞行员 驾驶的C-54运输机从纽约出 发前往洛杉矶。飞机上涂有 一个巨大的“飞虎航空 (FlyingTigersLine)”标志 ,但它并不是在执行一项军 事任务。这架飞机所属的货 运航空公司由前美籍志愿大 队飞行员在战后成立,并以 过去部队的名字命名。这架 C-54飞机正在执行一项特殊 的飞行任务。它在横穿美国 的航线中停靠了不同的城市 ,搭载前飞虎队成员,其中 就包括克莱尔·陈纳德和他 年轻的第二任妻子陈香梅。 陈香梅是一位漂亮的中国籍 记者。在与内尔离婚后,陈 纳德于1947年同陈香梅完 婚。 飞机整夜飞行,但无人 人睡,他们都在忙着和自己 久未见面的朋友叙旧。6月 27日上午,他们飞临洛杉矶 ,四架美国空军的喷气式飞 机起飞,与C-54飞机伴飞, 为它的最后一次降落执行荣 誉护航。随后,第五架飞机 ,即一架鲨鱼鼻P-40飞机也 在其机侧伴飞。 在飞机滑行停稳后,机 舱门打开,陈纳德伴随着军 乐队弹奏的《老虎拉格》( TigerRag)走下舷梯。飞虎 队成员奔向正在停机坪上等 候他们的中队战友。据数月 后推出的一份战友通讯《老 虎拉格》报道:“再度看到 美籍志愿大队时代的战友和 朋友熟悉面庞的那一刻,给 我们带来的情感震撼难以言 表。其中的很多人已有十年 没见过面了。” 聚会接着在大使酒店 (Ambasador Hotel)举行 ,酒店供应午间鸡尾酒,他 们留下享用了午餐。一名《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的记者记 录道:“这些前战斗机飞行 员立刻开始相互倾诉各自的 经历,紧紧握着数年未见的 伙伴的手并隔着桌子大声寒 喧。”陈纳德简单地讲了话 ,并开玩笑地表示,他觉得 东吁的饭菜更香。翌日的野 餐会上,他们见到了一个“ 吉祥物”,并一起度过了周 末。“吉祥物”由西雅图动物 园提供,是一头据说已被驯 化的老虎,名叫“东吁”。 生活将他们带往不同的 方向。有些人当起了律师, 有些人尝试放牧或耕种,大 多数人则成了军事或商业飞 行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 长,飞虎队的经历似乎成为 对他们而言意义与日俱增的 荣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 经成家,还带来了自己的妻 子和年幼子女,但这晚在好 莱坞运动俱乐部 (Hollywood Athletic Club )举办的聚会却是特别为男 人们准备的。多亏了洛克希 德和德士古(Texaco)等 公司的赞助,这场聚会才得 以举行。聚会提供了牛排晚 餐,参加聚会的人充分利用 了俱乐部的露天酒吧。他们 喝酒、跳舞、欢聚,就像当 年在“银光烧烤”时那样。 这场在周末举办的聚会 由星期日晚上的盛宴画上句 号。包括来宾在内,参加宴 会的人数达到350人,挤满 了罗斯福酒店(Roosevelt Hotel)的花厅。晚宴提供 的是上等牛排,随后举行了 一场简短的颁奖仪式。第一 个奖项颁给了琼·克莱尔·佩 塔齐(Joan Claire Petach) ,她是约翰·佩塔齐和埃玛· 福斯特·佩塔齐的9岁女儿。 陈纳德代表全体飞虎队,将 一只金项坠颁发给她,并将 项坠戴到了她的脖子上。项 坠上刻着“她父亲的所有老 伙计赠”。盛宴的最后,飞 虎队成员借由一块纪念美籍 志愿大队10周年的铭牌向陈 纳德致敬,上面写着“致克 莱尔·L.陈纳德,我们敬爱 的领袖和挚友”。 即便陈纳德在战后曾考 虑定居路易斯安那,过清净 的退休生活,这些计划也并 未坚持多久。正如传记作家 玛莎·伯德所述:“他想成为 当前历史的一部分……对理 想主义的渴求仍是现在时; 为崇高事业服务的战士本能 仍在他体内翻涌,需要一个 发泄的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国共内战再度爆发,陈纳 德认为蒋氏夫妇需要他的协 助来对抗敌人。他于1946 年1月回到中国,并迅速草 拟了采购二手美军运输机的 计划——这项任务对他来说 并不陌生。陈纳德依此计划 组建了新的航空公司,即民 航空运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简称“CAT”。 该航空公司虽然参与了中国 内战,但并非一个作战单位 。民航空运公司飞行员的任 务是为偏远地区运送物资。 该公司的一部分飞行员曾是 飞虎队的成员,包括埃里克 ·希林。希林曾在珍珠港事 件后执行侦察任务。毫不意 外的是,当时有传言称陈纳 德想将民航空运公司转变成 第二支美籍志愿大队,但他 从始至终坚决否认。陈纳德 坚称,民航空运公司只是一 个货运航空公司。 公司几乎没有规章制度 。飞行员在飞行时想穿什么 就穿什么,无论是热带衬衫 还是旧军装。他们创立的这 家公司是世界上最早投入运 营的货运航空公司之一,承 接了很多奇怪的飞行任务。 他们曾为在战事中丢失家畜 的地区送过羊;还曾经运送 过大象,如果它跺一下脚, 飞机就会失去平衡。无论要 求他们飞往哪里或是运送什 么,民航空运公司都会执行 。 …… 到了2012年,也就是飞 虎队70周年团聚会之时,仅 有六名前美籍志愿大队成员 还在人世,其中只有四位参 加了在佐治亚州哥伦布市( Columbus)举行的团聚会 。对美籍志愿大队 书评(媒体评论) 塞缪尔·克莱纳的这本著 作让人记起有关中国与缅甸 的回忆。我很高兴他延续了 飞虎队的传奇。 ——弗兰克·罗森斯基 (Frank Losonsky),最后 一位故去的飞虎队成员 这是一部亟待制作的电 影——一个伟大的冒险故事 ,之所以显得无比激动人心 ,是因为它曾真实发生过。 这些飞行员提醒我们身为美 国人的自豪之处,在美国人 很少在战场上取胜之时,是 这些普通的小伙子挺身而出 成为英雄。有些人战死,他 们的家乡为此而悲伤。有些 人在日军战俘营中度过数年 ,不知能否活着回国。所有 人都应被铭记。克莱纳是一 位天赋卓越的研究者和讲述 者,他让这些人的故事得到 了应有的重视,意义十分重 大。 ——迈克尔·庞克 (Michael Punke),《纽 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荒 野猎人》(The Revenant )的作者 在珍珠港事件后的黑暗 岁月中,一群历经艰险的志 愿飞行员凭借自己在中国腹 地对抗日军的战绩给了美国 人巨大的鼓舞。通过散佚已 久的信件和日记,塞缪尔· 克莱纳将这些英勇的战士活 灵活现地带到了我们面前。 《飞虎队:美国飞行员对日 作战的隐秘历史》谱写了一 篇让你爱不释手且激动人心 的乐章。 ——埃文·托马斯(Evan Thomas),《雷霆之海》 (Sea of Thunder)的作者 《飞虎队:美国飞行员 对日作战的隐秘历史》是一 本经细致研究撰写而成的历 史著作,读起来恰如一部惊 险小说。书中的人物跃然纸 上,吸引读者走入一个在二 战初期的中国惊险飞行并执 行秘密任务的故事。这本书 标志着一位才华横溢的新历 史学家的闪亮登场,它不仅 是二战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书 目,更是任何喜欢好故事的 读者不可错过的佳作,其中 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好故事。 ——蔡美儿(Amy Chua ),《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与《政治部落》 (Political Tribes)的作者 《飞虎队:美国飞行员 对日作战的隐秘历史》包罗 万象:游击空战、外国激情 、激动人心的英雄主义、一 群值得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的 人,以及那些格格不入和叛 逆之人,还有具备爱国心的 冒险者,等等,这些要素都 被融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故 事。 ——瑟斯顿·克拉克 (Thurston Clarke),《珍 珠港的幽灵》(Pearl Harbor Ghosts)与《最后 的战役》(The Last Campaign)的作者 塞缪尔·克莱纳填补了美 国军事史上的一段关键空白 ,扣人心弦地叙述了罗斯福 政府是如何在珍珠港事件发 生前半年就秘密地领导美国 参加二战的。这是一个由雇 佣兵、空战、爱情、燃烧的 城市与秘密外交构成的故事 ,却不止于此,它告诉我们 美国是如何在太平洋世纪之 初就早早对日本帝国开战的 。 ——汤姆·佐尔纳(Tom Zoellner),《铀》 (Uranium)的作者 克莱纳的细致研究为克 莱尔·陈纳德以及美籍志愿 大队的建立提供了关键而此 前未被注意的背景资料,还 为罗斯福总统早在珍珠港事 件将美国拖入战争前就作出 的帮助中国的决定提供了重 要的背景。他从操作性的角 度介绍了这个主题,却没有 拘泥于战术细节或者无关紧 要的争议。因此,他提供了 迄今为止对飞虎队最为清晰 的讲述,毫无疑问这将抓住 未曾听过这个不可思议故事 的新一代读者的想象力。 ——丹尼尔·杰克逊 (Daniel Jackson),《饥 荒、刀剑、战火:第二次大 战期间西南中国的解放》( Famine,Sword, and Fire, The Liberation of Southwest China in World War Ⅱ)的作者 当今的美国与中国保持 着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关系 ,而《飞虎队:美国飞行员 对日作战的隐秘历史》生动 地提醒我们,中美两国在过 去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威 胁。塞缪尔·克莱纳巧妙地 向我们讲述了这两个已被遗 忘的二战盟友的故事,以及 一些人在建立这种盟友关系 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任何 有志于深入了解中美关系的 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个扣人心 弦的故事。 ——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美国第46任总 统约瑟夫·拜登(Joseph Biden)的外交政策顾问,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 精彩页 序章 纽约,1941年12月7日。即使是冰冷刺骨的气温,也无法阻止55000名橄榄球球迷挤满上曼哈顿马球球场(PoloGrounds,Upper Manhattan)的看台。1球场中举行的是万众瞩目的同城德比,对阵双方分别是纽约巨人队(New YorkGiants)和布鲁克林道奇队(Brooklyn Dodgers)。赛前不被看好的道奇队在取得7:0的优势后,开始在中场开球,而身处家中的听众们则专心致志地收听着纽约之声电台(WOR, The Voice of New York, AM 710)播音员对比赛的转播。播音员说:“开了一脚大球,落在3码线附近。”巨人队的沃德·卡夫(Ward Cuff)拿到球,开始在场上狂奔。在人群的阵阵欢呼声中,播音员继续解说道:“卡夫还在跑,他已经跑到了25码,现在他被撞倒了,重重地摔在了27码线处。布鲁泽·基纳德(Bruiser Kinard)做出了战术——” 突然间,比赛的转播中断了,另一个声音插了进来:“我们打断这次转播,向您播送一条来自合众社(United Press)的重要突发新闻。华盛顿快讯,白宫宣布日本袭击了珍珠港(Pearl Harbor)。请您继续关注纽约之声,聆听最新进展,我们一有消息就将向您播报。” 体育场内,比赛仍在进行,没有任何消息宣布。观众们见证了布鲁克林道奇队以21:7的比分成功逆转对手取得了胜利。太阳渐渐落下,球迷们纷纷向出口走去。这时,公共播音喇叭响了起来:“这是重要通知。观众席上的所有海军官兵必须立即奉命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报到。所有陆军官兵必须在明天上午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报到。” 《布鲁克林鹰报》(Brooklyn Eagle)的体育记者报道称:“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阵嗡嗡声,显得略为惊讶。究竟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直到有人来到最近的广播设备旁,或者听到街上报童的叫喊声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2 海军部(Navy Department)的审查员决定推迟公布夏威夷被毁的照片,但《时代周刊》(Time)于12月29日在题为《火奴鲁鲁浩劫》(Havoc in Honolulu)3的报道中刊出了它们。其中一张照片显示,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Arizona)军舰的残骸冒出了滚滚黑烟,而在另一张照片上,一架P-40战斗机被击毁在停机坪上,“从未参与作战”。美军陆军的希卡姆机场(Hickam Field)的一座机库也被摧毁。4这就是“日本偷袭”造成的巨大浩劫。《时代周刊》在12月29日那期的封面上写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入侵美国?》(Invasion of the U.S.?)。5该杂志报道称,纽约市已经部署了高射炮,以保护“发电厂、飞机制造厂、码头和造船厂”6免受德军空袭的威胁。但在西部,这种恐惧却更加明显:“在森林防火哨塔,在海岸沿线山丘上星星点点分布的盖着防水布的小棚屋里,哨兵们每3小时一班,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注视着灰色的天空。”7旧金山(San Francisco)宣布进行灯火管制,记者厄尼·派尔(Ernie Pyle)说,城市里漆黑的街道看起来就像是“废弃了100年无人居住的城市残骸”。 但那一期的《时代周刊》却刊登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在珍珠港事件后的黑暗日子里激发了无数美国人想象、给他们带来希望的故事。在中国,一支由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部队正在与日本帝国陆军航空队作战,后者的飞机在此前的四年里一直在轰炸中国的城市,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平民。这支部队被称作“飞虎队(Flying Tigers)”,《时代周刊》用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报道了他们的战绩: 上周,10架日军轰炸机肆无忌惮地深入[中国]腹地,目标昆明……飞虎队发动突袭,令日军遭受重创。[中国]报道称,在这10架轰炸机中,有4架在熊熊火焰中坠毁了。剩下的飞机调转方向逃走了。飞虎队方面的伤亡是:0。9 飞虎队成员将在不久后成为知名人物:例如他们的领袖克莱尔·L.陈纳德上校(Colonel Claire L.Chennault),以及像绰号“特克斯”的大卫·希尔(David “Tex” Hill)和“斯卡斯代尔·杰克”纽柯克(“Scarsdale Jack” Newkirk)这样的飞行员。早在美国大兵冲上诺曼底海滩或者在硫磺岛升起国旗的好几年前,在轴心国部队显得似乎不可阻挡之时,陈纳德的飞虎队就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团结了整个国家。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