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运河城市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本书以运河两岸21座重要城市为中心,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着力阐述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努力展示其作为彰显文化自信亮丽名片的人文精神与文明价值,对于加强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适合与中国大运河传承保护利用有关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研究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及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商贸、水利等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刘士林(1965- ),河北曲阳县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战略、城市科学研究。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国际化试验区顾问、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中国城市群发展年度报告》主编、《中国城市科学》集刊主编、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及国内省市委托项目多项。先后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奖励与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城 北京(通州):源头活水出京华,一水恋恋过通州 一、北京的城墙,城外人看城内景 二、白莲涌绿波,清水胜浑水 三、西高东低,水激沙扬,说破了终是等闲事 四、百“泉”归“海”,小小海子,一线通南北 五、熏风南来,吹皱一池春水 六、阅尽繁华终遗弃,多少事,猜不透 七、运河遗韵,到如今,说与谁人听 八、一水脉脉向东流,不是瀛洲,是通州 第二城 天津:九龙治水天津卫,两强相逢义者胜 一、渠成水转成大势,海河为界亦为媒 二、九龙治水,夺尽众势,平地起波澜 三、成也直沽,败也直沽,残垣颓壁屡收拾,可悲叹 四、神京门户,销金锅儿 五、拳打脚踢,强强相遇,义者胜 六、人在“江湖”,怎一个“混”字了得 第三城 沧州:萧条尽掩门,荒城明落景 一、河人共东望,日向积涛生 二、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三、镖不喊沧州 四、停桡买沧酒,但说孙家好 第四城 德州:黄沙卫河水,清野德州城 一、以水名州,因河设卫 二、三王拜中华,运河埋忠骨 三、出逢漕船来,入逢漕船去 四、缅怀古贤哲,高卧得神趣 第五城 临清:临清人家枕闸河,两岸歌钟十里楼 一、舟车辐辏说新城,古首繁华压两京 二、舟车捆载纷如雨,江上帆船万斛来 三、一自髫年为禄仕,挂帆常向鲁门行 四、上下滔滔会通河,南北悠悠临清巷 第六城 聊城:三千里曹挽咽喉,四百年江北都会 一、独登光岳楼,临眺起沧桑 二、运河赐良机,“江北一都会” 三、意气洋洋过秦关,闻曲始觉离家远 四、运河水长,翰墨飘香 五、至诚参天地,伟烈壮古今 六、水起处,繁华难掩;水落时,颓势难挽 第七城 济宁: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 一、行在一时,功在千秋 二、治运功臣今安在 三、苦中犹唱运河歌 四、南来北往济宁客 第八城 徐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一、一城四水三诗人 二、一祖一鼎五王朝 三、三洪一书一才子 四、一湖一湾一能臣 第九城 淮安: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扉间 一、襟喉南北南船北马 二、纸糊的淮阴铁打的淮安 三、英雄儿女锦绣才人 四、运河文化文化运河 五、淮扬菜开国菜 六、万万顺步步高 七、淮水安澜花满清江 第十城 高邮:千古一邮邑,运河起繁华 一、水运线上起繁华 二、“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三、“腌蛋以高邮为佳” 第十一城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中华运河第一城 二、天下名镇数扬州 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四、扬州繁华以盐盛 第十二城 镇江: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 一、流贯江南古运河,西津渡口舟车忙 二、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三、豪情霸气雄镇江,江南锁钥战事频 四、满眼风光是北固,金焦二山一肩挑 五、文人荟萃古镇江,运河文化千古传 六、江南城市江北人,京口盛况看今朝 第十三城 常州:龙城岁月悠悠过,撒满一河星辉 一、绝代红颜比诗篇,天下名士有部落 二、龙城岁月悠悠过,八邑名都雄一方 三、千帆竞发为漕粮,新生百业随运起 四、文亨穿月有桥乡,层园叠翠是诗渊 第十四城 无锡: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 一、芙蓉湖上黄埠墩,古今运河由此分 二、西溪几曲环西城,城头斜月澹朝晴 三、北塘直接到南塘,百货齐来贸易场 四、麦畦松迳清溪曲,尽是乡城看会人 第十五城 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一、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 二、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三、云埋古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四、虎丘待月中秋节,玉管冰弦薄暮过 五、七里山塘一水通,画船罗绮妒秋风 第十六城 嘉兴:曲水流觞,运河临镜 一、烟雨嘉禾话沧桑 二、翘首北望运河来 三、吴姬荡桨过嘉兴 四、人文渊薮,江南重镇 五、红船引路,全面复兴 第十七城 杭州:运河不老,锦帆无恙 一、江水波扬间,钱塘寻迷踪 二、水殿龙舟说是非,而今只爱西湖水 三、不以民生换千年,钱王万岁真天子 四、苏堤对白堤,从来英才难埋没 五、偏安江南一朝事,千古繁华永铸就 六、杭为大藩,财赋所聚。国计之重,倚于东南 七、天下莫非为王土,万里之外犹拱宸 八、运河不老,锦河无恙 第十八城 商丘:襟喉关隘起繁华八水过宋是商丘 一、居水路要冲,扼南北咽喉 二、运河始为媒,舟车半天下 三、繁华南都城,渌水扬洪波 四、两宋龙潜地,用彰神武功 五、要道通南北,兵家必争地 六、莫道运河古,翰墨始今开 七、书院沉浮处,薪火有传承 八、千年有兴盛,故迹述繁华 第十九城 开封: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 一、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经营摇宋休 二、夜市直至二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三、三月金明柳絮飞,岸花堤草寻春时 四、佛宫金碧开朝霞,游人杂沓来正哗 五、云收雾霁水风高,百丈虹桥 序言 万里江海通 九州天地 宽 一、灯火阑珊处的街 市与波光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 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 程最长的运河。从时间上 讲,自公元前486年吴王 夫差开凿邗沟起始,中经 历代王朝不断的疏浚与整 修,至清代末年的漕粮改 折为终点,以古运河、隋 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为 主要形态的大运河在中国 大地上先后驰骋奔流了 2.500年之久;从空间上 看,无论是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 通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 长2.700余公里的隋唐大 运河,还是元代经过裁弯 取直之后形成的纵横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江 苏、浙江六省市、全长 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它们的规模与里程在世 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如 此巨大的时间跨度与空间 规模,使大运河与万里长 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最伟 大的标志性工程。但两者 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却有 所不同,当巍巍万里长城 以中华文明的雄伟标志被 世界逐渐接受的时候,同 样对中华文明作出巨大历 史贡献的大运河,却如韩 愈所说“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20世纪日益式微,甚 至是走向了遗忘。值得庆 幸的是,在21世纪曙色初 开的时候,借助于世界文 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的时代 风云,特别是新时代以来 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 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 ,在现实中已严重边缘化 ,在记忆中逐渐消退的大 运河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 生机。2014年6月,大运 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5月,《大运 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 纲要》正式发布;同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 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 通过了《长城、大运河、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 案》,将大运河和长城、 长征并列,共同提升到“ 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的重要地位,一幅关于 中国大运河的绚丽画卷正 在新时代全面展开。 所谓十年河东,十年 河西。当大运河从长时间 的沉默中再次发出激荡四 海的风雷声,人们这才重 新注意到它辉煌的历史与 充满生机的未来,并发现 其中有太多的时间、地点 、人物、活动、历史、记 忆、话语与愿望需要寻觅 、钩沉、捕捞和重建。由 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我们 也被卷入到这个人员越来 越多、声势越来越浩大、 节奏越来越快速的人流、 思潮、现实与社会进程中 。 作为一个规模巨大、 历史悠久的古代交通工程 ,大运河在深刻影响了中 国古代社会后,也由于太 多的人事恩怨而成为一个 “任人评说”“见仁见智”“表 达情感或还原历史”的对 象。在当下迅速生产的大 量运河知识与话语都可以 作如是观。而我们选择了 “运河城市文化”的视角。 首先,城市是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 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的交 流创造与传播中心。由于 南北交通、贸易的直接刺 激与强大需要,大运河沿 岸先后兴起了包括北京在 内的数十座城市,这些城 市不仅集中体现了大运河 文明的本质,也是它的最 高历史表现形态与遗留下 来的活化石。以人口城市 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 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 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运河 城市文明,构成了中国古 代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谱 系,极大地促进中国古代 的区域文明、不同城市、 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对中国古代政治型城市结 构、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 形态、积淀深厚的农耕社 会与精神传统等,均产生 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对运河城市经济社会的研 究与阐释,有助于更深刻 地理解大运河在中国古代 世界中的地位与意义。 其次,“如果说长城是 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 流动的文化”。如同运河 城市一样,运河城市文化 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 个有机部分,同时也因其 特有的人工河流文明背景 而有众多值得深究的秘密 。单霁翔曾将大运河文化 遗产具体描述为九个特征 :“它是一项文化要素和 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混合 遗产;是静态与动态共同 构成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 的文化遗产的廊道;是由 古代遗址、近代史迹还有 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中国 文化遗产;反映了普通民 众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 乡土建筑等遗产;包括了 物质与非物质共同构成的 文化空间。”这充分说明 了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 淀与未可限量的当代价值 。沿着大运河的曲折两岸 的城阙,在或急或缓的逝 波间寻觅和挖掘曾经的繁 华与梦想,重建作为一个 有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 对于充实运河城市的文化 底蕴,展示它们的文化魅 力,培育它们的当代城市 精神,发展运河城市的文 化生产力,无疑是必要的 与重要的。 …… 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 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年 货运量接近1.2亿吨,苏 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生 产资料的主要运输通道, 其2006年时还有相当于 沪宁铁路四五条单线或六 条沪宁高速公路的年货运 量。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中,古老的运河城市群再 一次以它巨大的文化遗产 价值震惊了世界。与世界 上其他运河相比,中国大 运河的优势十分明显。如 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西班牙塞戈维 亚古城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