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任丽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自生命的诞生起,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让自己得以“存在”。为了适应环境,所有人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远离使我们痛苦的情绪,让我们得以继续过好我们的生活。
贬低别人是一种防御,拒绝接受现实是一种防御,冷漠和回避也是一种防御……
有些防御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而绝大多数是在我们潜意识中的,而恰恰是这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容,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而大多数的情绪难题都是产生于有问题的防御和情感的结合。
当我们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与痛苦时,或者意识层面明明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害的,可是还是情不自禁地强迫性重复,掉入事与愿违的情境中,或许是我们原来使用的防御机制失效了。
本书深入探讨了我们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何采用更灵活、更成熟的适应方式来应对人生中问题,愿你读罢可以收获自由、自在的人生,与更顺遂的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
任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师。拥有丰富的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和中德模式家庭治疗等受训经验,被壹心理评为2021年度优秀咨询师。
壹心理、张德芬空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丁丁心理等平台的签约心理科普作者,深圳电台特邀心理嘉宾,电影分析写作团体创办者。
辅导写作体验团体,5年1000+小时,公众号“任丽的心灵空间”主理人。
从业10年,致力于女性婚恋与个人成长类议题。
目录
1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1 投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投射与投射性认同
1.2 退行——一种创伤性的回归
1.3 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战斗
1.4 否认——对客观发生的事件的视而不见
1.5 强迫性重复——强迫性重复与代际创伤重复
1.6 反向形成——本应恨你,反而讨好你
1.7 症状——用躯体症状防御痛苦的情感
1.8 贬低——夸大的自我,看谁都不顺眼
1.9 理想化——用幻想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2 成熟的防御机制
2.1 情感隔离——冷漠是对炙热情感的防御
2.2 回避——焦虑型与回避型伴侣的追逃模式
2.3 压抑——遏制内在的欲望以避免失望
2.4 认同——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或者希望被认可而认同他者
2.5 理化、理智化——用过度分析与过度解释来回避情感
2.6 自我功能抑制——使不出来的功夫,无意识地阻碍成功
2.7 被动——拖延或无法行动,将自我管理让渡给他人
2.8 假性独立——对信任他人、依赖他人的恐惧的防御
3 升华——一种更为高级的防御
3.1 幽默——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2 艺术表达——开启右脑的钥匙,平衡感性与理性
3.3 其他防御的升华——创造更多个性化的方法
4 让你的防御更具适应性
4.1 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看见即改变
4.2 防御机制的松动与改变——寻找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4.3 一个生命故事——保护自己不受伤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
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
教授乔治·E.范伦特
(George E.Vaillant)在定
义心理健康时曾提到,心理
健康就是“适应”。也就是说
,如果你没有能力接受生活
给你提供的环境,那么你必
须依靠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创造你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实际上,无论身心健康
还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
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某
种防御机制。它就像心灵的
一层皮肤,可以帮助我们抵
御痛苦,也像心理上形成的
免疫功能,让我们的心灵不
再受伤。
那么,什么是心理防御
机制?美国资深精神病学专
家杰瑞姆·S.布莱克曼
(Jerome S.Blackmall)认
为,防御是将不愉快的体验
——想法、感觉,隔离在意
识之外的一种心理层面的操
作。通俗地说,防御就是你
无意识选择的生存模式,无
论心理活动还是行为,其动
机都是让自己避免体验不愉
快的情感。
正如精神分析理论家安
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和查尔斯·布伦纳
(Charles Brenner)所强调
的,几乎我们的所有行为或
想法都算作一种防御。在演
讲前清清嗓子是一种防御,
说错话后讪讪地一笑是一种
防御,因为尴尬而脸红是一
种防御,为自己辩解也是一
种防御。
有些防御是我们可以意
识到的,而绝大多数防御是
在我们意识之外的。恰恰是
这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容,
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
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大多
数情绪难题都产生于有问题
的防御与情感模式的结合。
我们在适应环境时,往
往不只使用一种心理防御方
式,任何防御都可能是当下
的最优选择。应对情绪困扰
的防御可能是一种妥协,也
就是因无法解决心灵内在的
冲突而选择的妥协。
一个18岁的孩子因为严
重抑郁而辍学了,她的症状
可能就是由妥协导致的。因
为她有自杀倾向,被父母送
进了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住
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治
疗师了解到,这对夫妻的关
系非常糟糕,经常当着孩子
的面恶语相向,或者互相冷
暴力。现在孩子面临高考,
为了不让孩子分心,他们在
孩子面前假装恩爱。实际上
,夫妻二人早已约定好,在
孩子高考完后就离婚。孩子
当然不希望父母分开,同时
父母又都非常疼爱孩子。这
个孩子或者在试图用牺牲自
己的方式让父母放下分歧与
怨恨,或者在期望因为疾病
无法参加高考,让高考结束
这一重要的时间点永远不要
到来。
这种防御方式看起来有
些惨烈,孩子付出了很大的
代价,但其实这是一种妥协
的结果。孩子不希望父母分
开,但是又没有能力去解决
父母之间的矛盾,她就无意
识地用这类方式去改变这个
家庭的互动模式。现在,她
成功地将父母的注意力引到
家庭治疗上,这样可以借用
外部力量来解决家庭中常年
未解决的问题。
当然,人们保护自己不
会单纯借用一种防御方式,
而通常会采用相互联系的一
组防御,我们称之为“防御
丛”。
28岁的小伟因为患有社
交恐惧症而向心理医生求助
。他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会
感到浑身不自在,坐立不安
。他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他
看。这种感受严重影响了他
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他尽
量避免跟同事和客户打交道
,见到领导绕着走,休息日
也尽量不出门。
他提到,自己小时候生
活在农村,因为父亲在外打
工,母亲一人拉扯着他们兄
妹三人,生活非常艰难。村
里有个男人经常来他家里帮
忙,一来二去,母亲和这个
男人好上了。父亲大概是听
到了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在
某个夜晚悄悄地回家了,结
果事情败露。母亲羞愧难当
,一气之下喝了农药。
虽然母亲被送进医院抢
救,但最终抢救失败。随后
,她被草草地安葬了。在这
之后,小伟感觉村里人都用
异样的目光看他,背后总有
人对他们一家指指点点。从
此,他有了习惯性脸红的问
题。
其实,小伟一方面觉得
母亲出轨这件事情很丢人,
让他见不得人,另一方面他
又对母亲的死心存内疚,认
为是自己没有保护好母亲。
他用脸红抵御自己的羞耻感
与内疚感,此外,他还通过
回避的方式逃避别人对自己
可能的奚落。同时,他还压
抑内心的真实情感,掩盖自
己的悲伤与愤怒等情绪。他
使用了一组防御机制让自己
好受一些,否则可能会忍不
住通过羞辱他人、自残、对
他人施加暴力等行动来平衡
内在的羞耻与愤怒。
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什
么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
方式呢?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
有深入心理咨询室的分析情
境,通过自由联想工作深入
潜意识,才能看见自己的防
御,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
将潜意识意识化。不过,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
通过对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
了解,揭开心灵的面纱。当
我们意识到当下的防御方式
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心理冲
突与困境,我们也许会放弃
使用多年、已经是自动化反
应模式的机制,从而进化出
更高级、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防御无处不在。我们在人生
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中会
使用不同的防御,也正是这
些防御让我们能够活下来,
让我们去适应
导语
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伤的人,将更有能力经营好对自己重要的人际关系。
多维度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了解内在模式·从容对待情绪·完善社会自我。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也会注意到身边的人在关系中是如何思考、处理问题的。我们可以在保护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吞没的同时,建立稳定的内在秩序,提升自己的情商与社会适应性。
后记
我一直都有个出书的梦
想,这5年间也接触了很多
编辑,收到过许多出版社的
邀请,不过在碰撞选题时,
总是有些不满意之处。
在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
编辑梁清波女士的闲聊中,
她提出了心理防御的选题,
我们一拍即合。几天后我给
她提供了大纲,然后上选题
会,签订了出版合同,过程
居然出奇顺利。收到出版合
同的那一天,我发现,这个
梦想近在咫尺。
虽然我在本书中专门写
了有关拖延的内容,但其实
我自己也有拖延的毛病,尤
其是在兼顾写作、阅读、讲
课、咨询等事情时,总有种
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而且我
觉得写作是所有事情中最艰
难的事情,所以能否按时交
稿,我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

这时,清波女士担起了
催稿的重任。我们约定一周
至少写1~2节,每当我无法
按时交稿时,她就会使出各
种撒手锏,软硬兼施,让我
逃无可逃。她对此书非常上
心,对每一个章节都会给出
及时的反馈,提出她的期待
,给出自己的理解,让我受
益颇多。我和她说,这本书
是我们共同的孩子,我需要
让它顺顺利利问世。在完稿
之时,我真心地对我的策划
编辑清波女士表示感谢。
在书稿写到三分之二时
,她为了激励我,将设计好
的封面发给了我,封面的右
下角是罩在玻璃罩里的花朵
,清波告诉我,那是温室里
的花朵。我突然发现,这与
我最近看的《殊途》
(Therapeutic Approaches
)这本书中的案例有某种关
联。书的作者沃米克·沃尔
肯(Vamik Volkan)治疗过
一个人,而这个人就像活在
一个玻璃罩里。在这个案例
中,沃尔肯描述了这位患者
如何通过长期的精神分析治
疗打破玻璃罩,活出了真实
的自我,令人无比动容。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勇于
自我探索的人,希望每个人
都能打破限制自己的玻璃罩
,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精彩页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乔治·E.范伦特曾经把心理防御机制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妄想性投射、否认以及歪曲等;第二层为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投射性认同、幻想、躯体化、退行等;第三层为“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转移、反向作用、隔离等;第四层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幽默以及升华等。
因为本书面对的是健康人群,所以不再探讨“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部分,并将大部分“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合并到了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类别中。因为,我们在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神经症性”人格水平的来访者,他们一般有现实检验能力,大多数人有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一般问题。
在区分成熟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时,我们并非想要给不同的防御分个三六九等,或者通过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定义哪种防御是好的、哪种防御是不好的,我们更不想据此在关系中攻击对方或者贬低对方。区分的标准在于,这种防御机制的形成是处于人生中的成年期还是早期,这种防御机制在关系中是更具适应性还是破坏性,是具有创造性的还是原始的,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等等。这种区分方式可以让我们循着某种脉络来提高自己的心智,踏上平和而健康的成长旅途。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一些比较原始的、心智化水平较低的防御方式。打个比方,很多原始的防御方式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斗模式,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心理能量,或者让自己处在一种长期内耗的状态,一种被束缚的、被限定的、不自由的状态中,以至于无法发展自我,心智水平始终停滞在婴儿期或者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无法过渡到成年期。
1.1 投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投射与投射性认同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或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某种不被接纳的“罪恶”念头或某种不被接纳的行为习惯,也包括一些创伤性体验,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多表现为反向指斥别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挑剔并指责别人。投射能让我们利用别人让别人成为我们的“代罪羔羊”,逃避我们本该面对的责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我们内部世界的投影。“投射”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后由他的学生——英国的女性精神分析师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发展出来。
克莱茵认为,在生命早期,婴儿会有一种全能感,即“我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是围着我转的,是我可以控制的。婴儿一啼哭,母亲的乳房就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的哭声就像一个神奇的按钮,可以解决一切烦恼。不过,母亲不可能24小时守在婴儿身边,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满足他的需要。如果某天母亲的奶水不足,婴儿费了很大劲儿去吮吸,最终还是无法填饱肚子,那么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好乳房”就变成了“坏乳房”。这种分裂的全好全坏的方式可以让婴儿回避那些痛苦的感受,保留好的部分,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外部世界。
简单来说,投射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内心的感受分裂成愉悦与痛苦两部分;第二步是将不好的感受扔出去,使其附着在别人身上,这样可以摒弃不愉悦的感受,从而获得某种掌控感。
投射本身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它很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心理过程。人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这种特殊的心理机制放置到外部的客观世界中。有句话“所想即所见”,说的就是一种投射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客观世界也许并非是客观的,而是我们无意识选择的,这也恰恰体现了人类心灵的创造性。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