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它系统而全面地记述了中国16~17世纪农业、工业和手工业18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和经验,如农植物种植方法,纺织用具及操作方法,谷物加工、制盐制糖工序,砖瓦缸瓮和陶瓷的制造,榨油、造纸的方法,车、船、武器的制作,矿物开采等等。书中还附有一百多幅插图。 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和理解此书,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先生将译成白话并作简注。 《天工开物译注》保留了全部的图版。让大众读者可以零基础轻轻松松的阅读上古典籍。 作者简介 宋应星(1587-约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目录 导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第一 1-1 宋子日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日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咸第三 3-1 宋子日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红]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5-4 皮油 6.乃服第六 6-1 宋子日 6-2 蚕种、蚕浴、种忌、种类 6-3 抱养、养忌、叶料、食忌、病症 6-4 老足、结茧、取茧、物害、择茧 6-5 造绵 6-6 治丝 6-7 调丝、纬络、经具、过糊 6-8 边维、经数 6-9 花机式、腰机式、结花本 6-10 穿经、分名、熟练 6-11 龙袍、倭缎 6-12 布衣、集著、夏服 6-13 裘 6-14 褐、毡 7.彰施第七 7-1 宋子日 7-2 诸色质料 7-3 蓝淀 7-4 红花 7-5 附:燕脂、槐花 卷中 8.五金第八 8-1 宋子日 8-2 黄金 8-3 银 附:朱砂银 8-4 铜 8-5 附:倭铅 8-6 铁 8-7 锡 8-8 铅 附:胡粉、黄丹 9.冶铸第九 9-1 宋子日 9-2 鼎 9-3 钟 9-4 釜 9-5 像、炮、镜 9-6 钱 附:铁钱 10.锤锻第十 10-1 宋子日 10-2 治铁 10-3 斤、斧 10-4 锄、镩、链、锥 10-5 锯、铯、凿 10-6 锚、针 10-7 治铜 11.陶埏第十一 11-1 宋子日 11-2 瓦 11-3 砖 11-4 罂、瓮 11-5 白瓷 附:青瓷 12.燔石第十二 12-1 宋子日 12-2 石灰、蛎灰 12-3 煤炭 12-4 矾石、白矾 12-5 青矾、红矾、黄矾、胆矾 12-6 硫黄 12-7 砒石 卷下 13.杀青第十三 13-1 宋子日 13-2 纸料 13-3 造竹纸 13-4 造皮纸 14.丹青第十四 14-1 宋子日 14-2 朱 14-3 墨 14-4 附:诸色颜料 15.舟车第十五 15-1 宋子日 15-2 舟 15-3 漕舫 15-4 海舟 15-5 杂舟 15-6 车 16.佳兵第十六 16-1 宋子日 16-2 弧、矢 16-3 弩、干 16-4 火药料 16-5 硝石、硫黄 16-6 火器 17.曲蘖第十七 17-1 宋子日 17-2 酒母 17-3 神曲 17-4 丹曲 18.珠玉第十八 18-1 宋子日 18-2 珠 18-3 宝 18-4 玉 18-5 附:玛瑙、水晶、琉璃 附录 一、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表 二、二十四节气及时辰换算表 三、本书插图目录 索引 序言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 明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 的古代文化,尤其是中国 的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 ,如造纸术、印刷术、火 药、指南针等,为世界文 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英国剑桥大学凯恩 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在 研究世界科技史后指出, 在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 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 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各 国:中国在秦汉时期编写 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 五百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 例;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 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 一千七百多年;南朝的祖 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 在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 一千多年…… 为了让今天的读者能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勇于探索、善于 创新、擅长发现和发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 抱着“普及古代科学技术知 识,研究和继承科技方面 的民族优秀文化,以鼓舞 和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豪 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增进群众 文化素养,为建 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服务”的宗旨, 准备出版一套《中国古代 科技名著译注丛书》。当 时,特邀老出版 家、科学 史学者胡道静先生(1913- 2003)为主编。在胡老的指 导 下,展开了选书和组稿 等工作。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 注丛书》得到许多优秀学 者的支持,纷 纷担纲撰写 。出版后,也得到广大读 者的欢迎,IR~gT良好的 社会效益。但由于种种原 因,此套丛书在上个世纪 仅出版了五种,就不得不 暂停。此后胡老故去,丛 书的后继出版工作更是困 难重重。为 了重新启动这 项工程,我社同山东大学 合作,并得到了山东省人 民 政府的大力支持,特请 韩寓群先生、徐传武先生 任主编,在原来的 基础上 ,重新选定书目,重新修 订编撰体例,重新约请作 者,继续 把这项工程尽善 尽美地完成。在征求各方 意见后,并考虑到现在读 者的阅读要求与十余年前 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 ,对该丛书体例作了如下 修改: 一、继承和保持原体例 的特点,重点放在古代科 技的专有术语、名词、概 念、命题的解释;在此基 础上,要求作者运用现代 科学的原理来解释我国古 代的科技理论,尽可能达 到反映学术界的现有水平 ,从而展示出我国古代科 技的成就及在世界文明史 上的地位,也实事求是地 指出所存在的不足。为了 达到这个新的要求,对于 已出版的五种著作,此次 重版也全部修订,改正了 有关的注释。希望读者谅 解的是,整理古代科技典 籍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 较年轻、较薄弱的一门学 科,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 的许多经验性的记载,若 要用现代科学原理来彻底 解释清楚,目前还有许多 困难,只能随着学术研究 的进步而逐步完成。 二、鉴于今天的读者已 不满足于看今译,而要阅 读原文,因此新版把译文 、注释和原文排列在一起 ,而不像旧版那样把原文 仅作为附录。 三、为了方便外国友人 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我 们将书名全部采用中英文 对照。 四、版面重新设计,插 图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重 新制作,从而以新的面貌 ,让读者能愉快地阅读。 五、对原来的选目作了 适当的调整,并增加了新 的著作。 《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 注丛书》的重新启动,得 到了许多老作者的支持, 特别是潘吉星先生,不仅 提出修订体例、提供选题 、推荐作者等建议,还慨 然应允承担此套丛书的英 文书名的审核。另外,本 书在人力和财力上都得到 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山东 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此, 我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这 项文化工程的单位和朋友 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 希望热爱“中国古代科技名 著译注丛书”的老读者能一 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也期望能得到更多的新 读者的欢迎。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导语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精彩页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异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1〕;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2〕;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3〕,即郑侨〔4〕、晋华〔5〕岂足为烈哉? 【注释】〔1〕楚萍:典出于《孔子家语·致思篇》,言楚昭王(前515—前489在位)见江中红色圆状物,不知为何物。遣人问孔子(前551—前473),孔子说此乃萍实,可食,唯霸者可得。 〔2〕莒(jǔ)鼎:《左传·昭公七年》(前535)载晋侯赐郑国公孙侨(子产)二方鼎,是由莒国(今山东莒县)所铸的煮食器,原物早已不存。 〔3〕“画工”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齐王问画师画何物难,答曰画犬马难。又问画何物易,答曰画鬼怪易。因犬马天天见到,画不好易为人知;鬼怪是不存在的,怎样画均可。 〔4〕郑侨:公孙侨(约前598—前522),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字子产。 〔5〕晋华: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265—316)大臣、文学家,著有《博物志》(约290)。 【译文】天地之间物以万计,而人们要做的事也因而很多,适应事物变化而从事生产,以造成种类齐全的各种物品,这不都是人力能办到的,[还有自然力参与其中]。事物既以万计,要是都等口授、目见之后去认识,又能获得多少知识?幸而万事万物之中,无益于人和有益于人的各占一半。只要掌握那些有益于人的,也就够了。世上有些聪明博学者,颇受众人推崇。不过,要是连枣、梨之花都分辨不清,却主观推测“楚萍”;连铸锅的型范都天工开物译注很少接触,却侈谈“莒鼎”;画家好图抹鬼怪,却不愿画犬马。这等人纵使有郑国的公孙侨、西晋的张华那样的名声,又有什么值得效法呢?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1〕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注释】〔1〕肃慎之矢: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部族肃慎,曾将木箭、石镞进贡于周成王。 【译文】我们有幸生在这荣盛繁华的时代,南方云南的车马可直抵东北的辽阳,岭南一带的官吏和商人可漫游于河北。在这方圆万里的广阔天地里,不是有很多事物都需要见见闻闻吗?若读书人生活在偏安的东晋(317—420)初或南宋(1127—1279)末,就会把河北、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的实物看成是远处运来的物产,把互市而买来的裘帽,视作古时肃慎之矢那样稀罕。同时,生长在深宫里的王孙帝子,当御厨白米烧得正香时,或想要看看生产这些粮食的农具;当宫里正在剪裁锦衣时,或会想象生产这些衣料的织机和丝帛。这个时候,要是打开这类图书一看,也许会如获得珍宝一样地感到奇罕。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1〕》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2〕;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3〕。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4〕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5〕,由先生而授 天工开物序|3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