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立基于一个新的内容架构,在综合利用前期环境冲突、环境群性事件、邻避问题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概念辨析放在中国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独特情境之下来展开,然后,按照从环境匮乏到环境冲突,再从环境冲突到环境群体性冲突的思维逻辑形成本研究核心分析架构的搭建,最后,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设计了基本原则和预防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个由环境教育、环境参与和环境谈判予以支持的整合性协同治理机制。在方法上主要尝试将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并兼顾案例的时效性。尝试借鉴PEST分析法,特别利用社会等外部生态退化因素、内部结构性因素和公众参与构成的解释背景,完成整合性协同治理机制的探索。 作者简介 赵闯,政治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政治与环境治理研究。在《政治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畴框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篇 概念及联想 第二章 何为环境群体性冲突? 第一节 概念: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 第二节 概念:偏见与中立 第三章 环境运动与否? 第一节 本土认知的差异 第二节 认识环境运动与绿色政治:对政治价值体系的革新 第三节 准环境运动 第二篇 由环境匮乏到环境冲突 第四章 环境匮乏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重要角色 第二节 环境匮乏的来源 第三节 产生环境匮乏的背景因素 第五章 环境冲突 第一节 关联性 第二节 社会影响:转向冲突 第三篇 环境冲突的群体演化 第六章 集体行动 第一节 集体行动的组织性 第二节 分类问题 第三节 引起集体行动的张力 第四节 思想观念 第五节 动员 第七章 初步分析:惯性思维 第一节 社会规模性 第二节 结构失调与功能障碍 第三节 集体被剥夺感 第四节 消极的决策观念和处理手段 第五节 谣言传播与公信力弱化 第八章 二次分析:自反性思考 第一节 环境公益与环境自利 第二节 环境价值取向与贫富 第三节 扭曲的冲突指向 第四节 环境乌合之众? 第四篇 治理 第九章 理念与架构 第一节 理念 第二节 架构 第十章 环境教育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发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实践:困境与路径 第十一章 环境参与: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第一节 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支持与反对 第二节 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标准:环境决策的质量、合法性和能力 第三节 有效公众参与的实现 第十二章 环境谈判 第一节 环境冲突的现实 第二节 环境诉讼VS环境谈判 第三节 环境谈判的关键:如何开展谈判 第四节 使环境谈判常态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