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艺术家是心理与集体个体化的一个样板形象,就像只存在于我们中的那个我,就像那个我们,它既由该过程所假定的前工业资产那既超级饱和又拉伸的潜力构成,又由众多个我所包含的若干历时性构成,而我只有通过这些历时性才能形成。 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流,它本身又由诸多旋涡构成:旋涡就是一些螺旋形的流,并在流中形成无尽的逆流。然而这些逆流将通过其特殊的弧形重新引流,就这般——逆流——将主流的现实重新引向水流。艺术家是这个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的旋涡他被投注了一项任务,为即将到来的我和我们做前个体资产准备。同时,他还是可支配前个体的跨个体化的操作者:他刨作一些作品,也就是说一些人造品,其特征就是要打开一个充当非确定独特性的未来,以便到达那个编织潜力的压抑,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能意灵魂,作为它的可能性——仅以间隙的方式——进入行动。这就是到达野性的通道。 野性,作为可连接冲动资产的双重趋势,就是崇高化的欲望所驯化的东西,但它不簸家养。而非崇高化的欲望,将返回它的纯粹野蛮性。艺术,以及从中而来的精神,就是这种崇高化的名称。现如今它们受到巨大的威胁。这就意味着粗犷的野性处处在威胁。 本书介绍了普通器官学和感性谱系的计划——以便在后续思考我们时代的野蛮性。本书还对作者前期作品中关于力比多经济的研究做进一步分析,即超工业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力比多经济。这些主要通过艺术问题来进行,作为对形形色色的崇高化经济的清算。 要做的就是擦拭武器+将问题的网络变成一个概念的武器库,以便进行一场斗争。需要进行的这场战斗,就是要对抗资本主义中导致其自身毁灭的东西,导致我们随之毁灭的东西,它将成为一场美学的战争。这个战争将载人一场对抗某个进程的斗争,而这个进程并非他物,就是对“精神价值”进行清算的企图,瓦莱里如是说。 作者简介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学术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 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与法国文学。出版译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论诱惑》《模糊性的道德》《文学的政治》《景观社会》等50余部,专著《法国小说符号学分析》与《普鲁斯特的美学》,以及教材及编著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 目录 去冒险 敬告读者 1.从心声到著作,这本新书的使用说明和理由 2.美学的战争 朗读者配音序曲 感觉性的机械转折和音乐的天赋 3.音乐的天赋和普遍艺术的技术变异 4.当代的音乐极端性 5.转变:感觉性的机械转折 6.20世纪的乐器学。不会音乐而听音乐 7.工业革命——从消费者到爱好者。灵魂与肉体的感性生活的政治 8.音乐的工业人侵 9.音乐成像和感觉性的新工地 10.序曲的尾声 第一章 为感觉而参与或过渡到行动的艺术作为重复的新体验的机械短记忆材料 12.象征的贫困,亚里士多德所想的参与丧失 13.象征的贫困,勒儒瓦一高汉所想的参与丧失 14.“名人的视野” 15.外化的双重游戏:感性的原始技术性与作为技意的能意 16.学习去感觉,缺失的惊呼 17.作为能意循环的心理社会个体化和感性的谱系 18.力比多能量和精神能量 第二章 装备仪器 从沃霍尔和博伊斯谈起 19.回到短记忆材料的当代问题 20.共在的探险与精神对自身的厌恶 21.音乐缺失中的缺失音乐 22.装备仪器。作为美学角色系列再机关化的器官学谱系和作为为感性组织而斗争的理论与实践的普通器官学 23.充当角色机关化时代的现代性和当代性。沃霍尔与博伊斯 24.博伊斯,印迹与蜂蜡 25.博伊斯,知识缺乏的摆渡人 26.博伊斯、爱比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及艺术的未来 27.博伊斯,斗争的对象和知识生活的无能。固体、物质、概念 第三章 我们大家 作为转变的个体化和作为社会雕塑的转变 28.博伊斯和我们大家。艺术概念的扩展和对任务的热爱 29.画画。无产者的任务、反抗兽性的斗争及精神劳动者的责任 30.器官学的时间与目光的忠诚 31.重复的冲突 32.艺术的无能,世界的维尔迪兰化和机械的重复 33.人民事务中幻觉装置的使用与实践,作为美学的异教:艺术死亡的问题 34.艺术与信仰 35.博伊斯与作为持存和前摄沉淀的感性的谱系。虚构的运行 36.语言领域的扩展和幻觉的两种体制 37.关注害怕。留意崇高 38.作为社会雕塑的自我书写(或作为“治理自我和他人”的社会雕塑) 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压抑 其中生者扣押死者,反之亦然 39.扣押与去扣押,为感性的新型组织而斗争必须从持存和前摄的角度来分析。欲望本身的伦理(ethos) 40.普通器官学,作为器官学持续去运行和再运行构成的经济,兼谈超现代性 41.作为义肢美学的感性能意与“器官的压抑”——或脚怎样开始跳舞 42.作为原始轰动缺失的感性灾难的起源与康德意义上的崇高 43.动物性中的“美学倾向” 44.大脑、心脏、肝脏与其他器官 45.大脑的形而上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死者与生者关系的力比多 46.大脑在充当转化的谱系学中的地位 47.弗洛伊德思考器官学的失败、大脑的去功能化和再功能化及充当持存装置构成条件的社会组织 48.弗洛伊德“感知一意识体系”(简称P.一C.)中通过创伤型第二持存对刻板型第二持存进行的组织改变 49.共取、袭取与能指衍生 50.“后续之事应被视作纯粹的思辨……将思想继续到底的尝试。”意识的渐趋消失与弗洛伊德的内外对立 51.充当惊呼的精神发泄,必须打磨的铁墙和艺术的个体化 第五章 析取的合取 奥尼卡究竟在哪儿 52.艺术家是什么 53.论炸药 54.艺术时间作为一种超历时化在工业时间中的出现 55.雕凿 56.艺术个体化的时间就是我的欢乐 57.若干场景 58.想象、创造、技艺:游戏规则与不存在的我 59.戏剧的掩盖(occultation)与斗争的准备 序言 传说中的天堂鸟有很多 版本。辞书上能查到的天 堂鸟是鸟也是一种花。据 统计,全世界共有40余种 天堂乌花,在巴布亚新几 内亚就有30多种。天堂鸟 花是一种生有尖尖的利剑 的美丽的花。但我更喜欢 的传说,还是作为极乐鸟 的天堂乌,天堂鸟在阿拉 伯古代传说中是不死之乌 ,相传每隔五六百年就会 自焚成灰,由灰中获得重 生。在自己的内心里,我 们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 推出的“当代激进思想家译 丛”所引介的一批西方激进 思想家,正是这种在布尔 乔亚世界大获全胜的复杂 情势下,仍然坚守在反抗 话语生生灭灭不断重生中 的学术天堂鸟。 2007年,在我的邀请下 ,齐泽克第一次成功访问 中国。应该说,这也是当 代后马克思思潮中的重量 级学者第一次在这块东方 土地上登场。在南京大学 访问的那些天里,除去他 的四场学术报告,更多的 时间就成了我们相互了解 和沟通的过程。一天他突 然很正经地对我说:“张教 授,在欧洲的最重要的左 翼学者中,你还应该关注 阿甘本、巴迪欧和朗西埃 ,他们都是我很好的朋友 。”说实话,那也是我第一 次听到这些陌生的名字。 虽然在2000年,我已经提 出“后马克思思潮”这一概念 ,但还是局限于对国内来 说已经比较热的鲍德里亚 、德勒兹和后期德里达, 当时,齐泽克也就是我最 新指认的拉康式的后马克 思批判理论的代表。正是 由于齐泽克的推荐,促成 了200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开始购买阿甘本、朗西埃 和巴迪欧等人学术论著的 版权,这也开辟了我们这 一全新的“当代激进思想家 译丛”。之所以没有使用“后 马克思思潮”这一概念,而 是转启“激进思想家”的学术 指称,因之我后来开始关 注的一些重要批判理论家 并非与马克思的学说有过 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甚至 干脆就是否定马克思的, 前者如法国的维利里奥、 斯蒂格勒,后者如德国的 斯洛特戴克等人。激进话 语,可涵盖的内容和外延 都更有弹性一些。这一新 的研究领域已经开始成为 国内西方左翼学术思潮研 究新的构式前沿。为此, 还真应该谢谢齐泽克。 那么,什么是今天的激 进思潮呢?用阿甘本自己 的指认,激进话语的本质 是要做一个“同时代的人”。 有趣的是,这个“同时代的 人”与我们国内一些人刻意 标举的“马克思是我们的同 时代的人”的构境意向却正 好相反。“同时代就是不合 时宜”(巴特语)。不合时 宜,即绝不与当下的现实 存在同流合污,这种同时 代也就是与时代决裂。这 表达了一切激进话语的本 质。为此,阿甘本还专门 援引尼采①在1874年出版 的《不合时宜的沉思》一 书。在这部作品中,尼采 自指“这沉思本身就是不合 时宜的”,他在此书“第二沉 思”的开头解释说,“因为它 试图将这个时代引以为傲 的东西,即这个时代的历 史文化,理解为一种疾病 、一种无能和一种缺陷, 因为我相信,我们都被历 史的热病消耗殆尽,我们 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一点”② 。将一个时代当下引以为 傲的东西视为一种病和缺 陷,这需要何等有力的非 凡透视感啊!依我之见, 这可能也是当代所有激进 思想的构序基因。顺着尼 采的构境意向,阿甘本主 张,一个真正激进的思想 家必然会将自己置入一种 与当下时代的“断裂和脱节 之中”。正是通过这种与常 识意识形态的断裂和时代 错位,他们才会比其他人 更能够感知乡愁和把握他 们自己时代的本质。③我 基本上同意阿甘本的观点 。 …… 法国的斯蒂格勒、维利 里奥和德国的斯洛特戴克 三人都算不上是后马克思 思潮的人物,他们天生与 马克思主义不亲,甚至在 一定的意义上还抱有敌意 (比如斯洛特戴克作为当 今德国思想界的右翼知识 分子,就是反对马克思主 义的)。可是,在他们留 下的学术论著中,我们不 难看到阿甘本所说的那种 绝不与自己的时代同流合 污的姿态,对于布尔乔亚 世界来说,都是“不合时宜 的”激进话语。斯蒂格勒继 承了自己老师德里达的血 统,在技术哲学的实证维 度上增加了极强的批判性 透视;维利里奥对光速远 程在场性的思考几乎就是 对现代科学意识形态的宣 战;而斯洛特戴克最近的 球体学和对资本内爆的论 述,也直接成为当代资产 阶级全球化的批判者。 应当说,在当下这个物 欲横流、尊严倒地,良知 与责任在冷酷的功利谋算 中碾落成泥的历史时际, 我们向国内学界推介的这 些激进思想家是一群真正 值得我们尊敬的、严肃而 有公共良知的知识分子。 在当前这个物质已经极度 富足丰裕的资本主义现实 里,身处资本主义体制之 中的他们依然坚执地秉持 知识分子的高尚使命,努 力透视眼前繁华世界中理 直气壮的形式平等背后所 深藏的无处控诉的不公和 血泪,依然理想化地高举 着抗拒全球化资本统治逻 辑的大旗,发自肺腑地激 情呐喊,振奋人心。无法 否认,相对于对手的庞大 势力而言,他们显得实在 弱小,然而正如传说中美 丽的天堂乌一般,时时处 处,他们总是那么不屈不 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已经明证,内心的理想是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征服也 是力量最大的东西, 导语 本书是法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一书的第二卷,《感性的灾难》。在此,斯蒂格勒继续思考从力比多消费到消费品的问题。我们时代的特点是以工业技术控制象征的东西,美学已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和舞台。由此产生了贫困,条件代替了体验,这是哲学家时而感到的一种耻辱,即生为人的耻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导致当今时代特殊性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武器:使问题网络成为一个概念库,以便进行斗争。 在这部作品中,法国文化理论家、哲学家斯蒂格勒介绍了普通器官学和感性谱系的计划,并且继续思考前作中关于力比多经济的研究,即超工业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力比多经济。这一研究主要通过艺术问题来进行,作为对形形色色的崇高化经济的清算。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美学已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和舞台,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制约条件代替了人生经验。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导致当今时代特殊性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武器,使问题网络成为一个概念库,以此进行一场美学的战争。 精彩页 去冒险 敬告读者 1.从心声到著作, 这本新书的使用说明和理由 我尝试着这样做,让我所有的书都可以彼此独立阅读。然而它们又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的系列:它们是某个工地的不同工段。我不想以专著或随笔方式进行。相反,我总是几乎瞄准同一问题,我认为这是个永远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我会不停地重新讨论,变换角度去看,并且根据各种需求和当下的紧迫性,努力去深化探讨。要做到这一点,在每次写作新书时,我都试图从我前期作品的成果出发,一边概括一边重新审视。在深化探讨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又会引出新的问题,形成一个网络。 这是个不安之事的网络,取黑格尔教诲我们的不安之意,说人们只想着走出安宁。也正是这种不安,让水手们走向大海。不妨称之为一种冒险:我是一位冒险家,我喜欢在风浪中颠簸,伯莱斯?桑德拉(Blaise Cendras)一本书的书名,曾经让我想入非非。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当我写一本新书时,总是要参照我先前写的作品,如同在地图上做总结——似乎我在续写一个早就开始的冒险的新片段。有位读者最近向我抱怨,尤其责备我在《技术与时间》系列中那些有规律的参照。另一位读者则向我指出,我的写作具有一种体系风采,效仿19世纪的风格。 然而,我所做的不是建造一个体系(或殖民更多的领地),而是首先让读者自己先去详细观察我的其他著作,如果他愿意,如果他更加苛刻,即比他正在读的书更加苛刻,如果他有时间,如果他喜欢风暴肆虐中的远海。 但是,同样也尤其是,要做的就是要擦拭武器:将问题的网络变成一个概念的武器库,以便进行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激烈的斗争,不能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否则势必会输掉这场战斗。万事之先,它必须要与仓促的思想作斗争,人们总是希望更快地找到针对各种不安的回应和应对方式。恰恰在这点上,必须(对抗如今引诱我们的东西) 花时间去思考、分析和批判——也就是说首先要对自我进行质疑,因为我们只有以此代价,方能真正地进行思考、分析、批判:即艰苦摸索,背井离乡。 我的书籍希望能服务于这些斗争——但是与什么斗争呢?这个武器库的首要目的,特别是本书的目的,相对于我正在写的形成本系列的那些书(《技术与时间》《象征的贫困》《异教与失信》)而言,是要回应一种需求,即鉴别各种力量、趋势、过程和能量,针对它们,有必要进行一场战斗,并借此对这些斗争的动机进行命名,而不仅仅是斗争的主角。 这些动机,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理由。 任何思想的目的,尤其是哲学思想的目的,我在其中思考,为之思考,用其思考的思想,就是要形成一种理由,被理解为动机的理由,也就是说被理解为一种运动:作为一种征服的运动。 我在《怀疑与失信1》中曾经支持一个观点,思想,还有更广意义上的存在,它本质上就是一场战斗——首先是与自身作斗争,因为这些思想试图逃避风险,逃避为继续生存而不断面临的风险,它不满足于续存(subsister),于是要继续它自己的思想,它自己的动机,它自己的事业,以抵抗事业试图克服的平庸:事业本身的平庸,事业本质的平庸,还有平庸的本性。(这般的思想,如果是一种真正的思想,换言之是一种概念性的创新,其后果往往超出那位思想者的预料,于是思想者便倾向于去限制这种思想,以便能掌控这个思想,即思想之主——而从此以后,他便倾向于在自以为还在思想时去放弃思想。这正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或海德格尔。) 我深深意识到,如今必须用于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努力,而且还是一种牺牲——况且读一本书还召唤人去读其他许多的书,这些书有时还很有苦修味,将读者带向另外一些问题,要求具备哲学的技术性和分析的细致精确:这一切会令人泄气。在时间完全被组织好去触发放弃这类勇气的时代,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呈现为一种特质,其首要美德恰恰就是勇气。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