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主要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从对马克思学生时代、《莱茵报》时期、巴黎时期、布鲁塞尔时期、科隆时期、伦敦时期以及晚年的生活和工作活动的追溯,探讨了各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以及对青年一代的人生启迪;下篇从对恩格斯青少年时期、第一次曼彻斯特时期、“巴门-布鲁塞尔时期”、科隆时期、第二次曼彻斯特时期、伦敦时期以及晚年的生活和活动的追溯,探讨了各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以及对青年一代的人生启迪。 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奋斗意识和斗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目录 上篇 一 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的学生时代 2.学生时代在马克思一生中的作用 3.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人生启迪 二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工作与生活 2.《莱茵报》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 3.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人生启迪 三 马克思巴黎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在巴黎的生活和活动 2.巴黎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 3.马克思巴黎时期的人生启迪 四 马克思布鲁塞尔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生活和活动 2.布鲁塞尔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 3.马克思布鲁塞尔时期的人生启迪 五 马克思科隆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在科隆的生活和活动 2.科隆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 3.马克思科隆时期的人生启迪 六 马克思伦敦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和活动 2.伦敦时期在马克思一生中的意义 3.马克思伦敦时期的人生启迪 七 马克思晚年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马克思的晚年生活 2.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 3.马克思晚年的人生启迪 下篇 一 恩格斯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 2.青少年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青少年时期的人生启迪 二 恩格斯第一次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第一次曼彻斯特时期的工作和生活 2.第一次曼彻斯特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第一次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启迪 三 恩格斯巴门-布鲁塞尔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在巴门-布鲁塞尔时期的生活和活动 2.巴门-布鲁塞尔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巴门-布鲁塞尔时期的人生启迪 四 恩格斯科隆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在科隆时期的生活和活动 2.科隆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科隆时期的人生启迪 五 恩格斯第二次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第二次曼彻斯特的人生经历 2.第二次曼彻斯特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第二次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启迪 六 恩格斯伦敦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在伦敦的生活和活动 2.伦敦时期在恩格斯一生中的意义 3.恩格斯伦敦时期的人生启迪 七 恩格斯晚年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1.恩格斯晚年的生活和活动 2.恩格斯晚年的理论贡献 3.恩格斯晚年的人生启迪 附录 马克思生平大事年表 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格言摘录 后记 导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们不仅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并且他们也用不懈奋斗的一生带给我们众多有益的人生启示,值得我们学习。本书就是编者在集中学习和深化研究中形成的一个集体的成果。 后记 后记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全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的伟大导师,他们不仅创 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 武装我们的头脑,并且他 们也用不懈奋斗的一生带 给我们众多有益的人生启 示,值得我们学习。本书 就是我们在集中学习和深 化研究中形成的一个集体 的成果。 具体分工情况:引言, 刘建军;上篇:第一章, 任艳妮;第二章,孙亚杰 ;第三章,孙森;第四章 ,曹金龙;第五章,刘亚 琼;第六章,陈丹;第七 章,孙瑞婷;下篇:第一 章,徐辉;第二章,冯宝 晶;第三章,孙清华;第 四章,赵宇飞;第五章, 练庆伟;第六章,马卿誉 ;第七章,彭蓉。刘建军 负责全书提纲设计和统稿 ,彭蓉承担课题组协调工 作并协助统稿,彭蓉、马 卿誉、孙森、许庆华、王 慧敏、陈金彪、赵宇飞、 邱安琪承担了清样的校对 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和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 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 批评指正。 刘建军 2021年2月25日于中国 人民大学 精彩页 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人生经历及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①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回顾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轨迹、思想演变历程,总结学生时代对马克思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此缅怀伟人精神,找寻精神动力,鼓励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1.马克思的学生时代 1830年至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特里尔中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1841年4月15日,还不到23岁的马克思获得了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圆满完成学业,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去实现他的人生志向和抱负。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初心和志向,这为他一生献身人类解放事业指引了方向;在大学时期,马克思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涵养、理论学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等,这些都为他后来思想的转变、理论创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使他最终成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学生时代的人生经历和他立志高远、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启示青年要珍惜青春、不负韶华,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开始中学生活。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学习,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中学学习生活。在校期间,马克思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安排的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等人文类和科学类课程,受他父亲和中学校长的影响,还经常光顾学校的图书馆,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得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语言天赋、哲学思辨等。年仅17岁的马克思就提出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理想和远大志向,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校长口中赞誉的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里尔市160公里之外的波恩大学法律系深造。初入大学,马克思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报选了法学、文学、哲学、艺术等9门课程。后来父亲因担心他的身体、精力不足建议他将课程减到6门。在第二学期时,马克思由于学习过度病倒了,课程不得已被减到4门。这些课程除了马克思的本专业法学类课程外,还有他非常感兴趣的文学、艺术类课程。波恩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给了马克思更多的自由时间,他加入了特里尔“同乡会”,并被推举为主席,与同乡们经常聚会,还发生了因喝醉酒被学校关禁闭、与贵族子弟决斗这样的事件。这种无节制、散漫的大学生活使他的父母非常担心,并决定让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