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活最接近真实的快乐?婚姻的本质的是永恒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究竟什么是自由?……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它不是学院的奢侈品,不是抽象烦琐的教条,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哲学之有别于艺术、文学,就在于哲学的目的是引人思考。哲学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爱智慧”,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保持心灵的开放,是探寻一切真相。漫画轻松有趣,理论简明易懂,像读故事一样读懂哲学,一本书引领你开启智慧人生。
第一篇 哲学的方舟: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
第一章 哲学的慰藉:在咖啡馆中遇见哲学
哲学:“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哲学的意义:走出洞穴的囚徒
反思的智慧:密涅瓦的猫头鹰
旁观者的智慧
物理学与形而上学
皇帝挡住了哲学家的阳光
第二章 哲学之用:面包还是精神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哲学家的兴趣不在赚钱
哲学烤不出面包
哲学授人以渔
苏格拉底的苹果:怀疑才会产生思想
死亡练习:哲学使人勇敢
郭橐驼种树:哲学教人认识世界
盲人摸象:全面看待问题
第三章 我思故我在:永不停息的探索
存在即感知
我思故我在
庄周梦蝶
上帝被猿颠覆
不要破坏我的圆
守望的距离
第四章 人天性渴望求知:智慧树上的青苹果
伊甸园:智慧树上的青苹果
苏格拉底求知的欲望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朝闻道,夕死可矣
真理之路无坦途
无知到有知
有用便是真理
权威意见是参考不是镣铐
学问至境:知道自己不知道
反对者的权利
第二篇 开启思辨之门:冲撞理智的符号
第一章 逻辑与方法:你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吗
纯粹理性的批判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肯定即否定
反者道之动
维特根斯坦的镜子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亚里士多德的四种原因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第二章 悖论与谬误:上帝举不起的石头
芝诺悖论
说谎者悖论
理发师悖论
康德的梦
鳄鱼悖论
……
第三篇 现代反思:和谐就是一切
第四篇 人性真相:人士万物的尺度
第五篇 超越自我:揭开生命的谜底
第六篇 幸福人生:幸福有标准吗
第七篇 抗争命运: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
学科。人在一生中是否受到
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
,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
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
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
慧的人,心是明白、欢欣、
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心
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
生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
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
离不开智慧。开启智慧,才
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
人性意义上真正优秀的人。
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
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
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
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
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
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
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人类现
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的问
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
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
望。这种渴望其实根植于每
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
是否懂哲学。
哲学之有别于艺术、文
学,就在于哲学的目的是引
人思考。哲学不是拥有智慧
,而是“爱智慧”,是对生活
的一种态度,是保持心灵的
开放,是探寻一切真相。哲
学给我们以人生的指引,告
诉我们该去向何处。一个人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
能忍受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难
,他就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
迎接沉浮起落的人生。
哲学对于人生有如此重
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
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深
奥玄妙而抽象的哲学理论经
典常常让我们昏昏欲睡,即
使勉强读完了,也是云里雾
里,不知其所以然。那些玄
而又玄的理论究竟与我们的
人生有什么关系?对我们的
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不是学院的奢侈品
,不是抽象烦琐的教条,更
不是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
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
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所
以维特根斯坦说:“一部严
肃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
以用笑话写成。”无论是声
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
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
哲理时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
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
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
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
理解和接受。给您讲1小时
的大道理,不如为您说一个
1分钟的小故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们将一个个哲学的思考渗
透到故事、寓言之中,编成
了这本《哲学其实很有趣:
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本书汇集了经典、智慧、
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选择
了东西方哲学史上多位哲学
大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
主题,以故事为铺垫,一步
步把读者引到相关的主题中
去。它剥去了哲学深奥艰涩
的外衣,形象而生动地讲述
了哲学的分期、流派和思想
,剖析了哲学发展的基本原
理、规律和方法,揭示了哲
学的奥秘。它以生动的语言
、高超的分析技巧和深刻而
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
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
让你在轻松愉悦中领悟严肃
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
美,体悟人生的真谛。
当我们紧张的情绪需要
释放时,当我们疲惫的身体
需要放松时,当我们漂泊的
心灵需要休憩时,我们拿什
么来慰藉我们的心灵,拿什
么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我们需要一个始终不渝的
朋友给我们以方向的指导和
教诲、慰藉和同情,那就是
哲学,本书会伴你轻松智慧
地走出生活的泥沼。
愿书中的这些哲学故事
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
它的照耀下,把不快的忧伤
变为欢欣的鼓舞,把午夜的
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
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
格外轻松、自由、快乐、达
观。
本书汇集了经典、智慧、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多位哲学大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以故事为铺垫,一步步把读者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它剥去了哲学深奥艰涩的外衣,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哲学的分期、流派和思想,剖析了哲学发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揭示了哲学的奥秘。它以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和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让你在轻松愉悦中领悟严肃哲学的趣味,回味生活的甜美,体悟人生的真谛。
第一章
哲学的慰藉:在咖啡馆中遇见哲学
哲学:“有智慧”还是“爱智慧”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
不知从何时起,一说起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深莫测的语言、艰涩难懂的理论。哲学的本意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斋中的枯坐参禅,也不是现实中的卖弄玄虚。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这个词是从希腊语philo-sophia转变而来,philo意思是热爱,sophoia意思是智慧,哲学因此被称为“爱智慧的学问”。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中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爱智慧”与“有智慧”不是同一个概念,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举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智者”的故事来说明。
在古希腊前期的城邦中出现了这样一批“智者”,他们自称是有智慧的人,通过传授给别人辩论和修辞技巧来获得报酬。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是以智慧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的人”,与其说他们传授的是“学”倒不如说是“术”,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获得报酬的手段。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哲学是不计较功利目标的,真正的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一个助产士。传说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这与人们想象中的智者温文尔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平时像一个智者一样生活,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生的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
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个人私事,而是他对当时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时代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苏格拉底的言论使有些人感到了恐惧,为此他遭到了所谓“有智慧”的智者的反击和污蔑,同时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意图,认为他既然没有智慧又何以教导雅典民众呢?苏格拉底最终被诬陷为“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狱,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雅典民众以公投的方式处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爱智慧者”与“有智慧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技巧赚钱的“智者”。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爱智慧的人,一方面不断前进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不夸夸其谈卖弄炫耀。
“哲学”的本意告诉我们要“爱智慧”,要做一株虚心思考的芦苇,而不做一只夸夸其谈的乌鸦。
哲学的意义:走出洞穴的囚徒
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渴望求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哲学与哲学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谓批判精神,是指哲学不会对惯常的说法、权威和传统屈服,而是敢于质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谓求真精神,是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像囚犯一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徒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这使他感到刺眼,以致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分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于是,他不顾眼睛的难受,朝火光走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从陡峭的洞口拉出了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事物时,再次感到眼花缭乱,比先前见到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阴影,再看水中的倒影,再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后,他终于能直视太阳了,才明白太阳是岁月和季节变化的原因,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