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萃取学术期刊《文学与文化》(南开大学主办)2010-2020年间发表的优秀之作,集中呈现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所收论文的作者既有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也不乏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青年才俊。全书视野宽阔,论及古今中外;研讨深入,多有学术创见。不少文章发表后受到学界重视和好评。萃编不仅便于记录和展示刊物的学术步履,更可从学术思维、路径和方法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启发。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分别依若干专题排列,既便于读者查阅,也可显示该刊的编辑特色。 上册收入的栏目包括:“古代小说研究”“诗学与词学研究”“文学思想史研究”“宗教与文学研究”“文学文献研究”以及“文化视角”。 下册收入的栏目包括:“文艺理论研究”“文学思潮及现象研究”“文化研究”“诗歌戏剧研究”以及“跨文化与文学研究”。 本书是上册。 目录 朝乾夕惕 不负初衷(代前言) 古代小说研究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 《隋唐演义》对《隋炀帝艳史》的袭用、整合与超越 《金瓶梅》人物三论 曹雪芹考证的观念与方向——兼及《金瓶梅》作者 《红楼梦》作者问题答客问 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 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红学与“e考据”的“二重奏”——读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诗学与词学研究 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 南宋诗学“中兴”的书画元素 元人诗宗唐观念之演变 论明代主流诗学的谱系选择 王夫之的诗歌评选与唐诗观 张惠言词学新论 朱祖谋与现代词学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词学研究的宏观走势 文学思想史研究 先秦文学思想史研究之反思 “闲情”抒发与中古文学之演进 东汉初期文学创作的颂世思潮 “闲情”背后的隐情——兼论鼎革后李渔的复杂心态 从“纯文学”观念到“大文学”思想——兼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古今会通 宗教与文学研究 印度古代与佛教中龙的传说、形象与描述 佛教写经、刻经与中国书法艺术 虚构与真实——论僧肇《临刑偈》及相关故事的来源与影响 “中道”精神与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 文学文献研究 《广陵散》故事考析 出土文献与唐代韦氏文学家族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明初闽诗人别集提要举正 王国维对《人间词话》手稿的修订略说 文化视角 “秦世不文”的历史背景及秦代文学的发展 唐代人狐婚恋小说文化意蕴管窥 吟诵与中古文学活动 南北朝隋代散乐与戏剧关系札论 宋南渡文化重心偏移东南述论——兼对两宋政术的历史省察 姚燧文章特色论 明代前期古文辞风变迁初探 清中后期蒙古族名宦明谊仕履艺文考 后记 序言 朝乾夕惕不负初衷(代 前言) 不知不觉间,《文学与 文化》已走过了十二个春 秋。传统的计时系统中, 十二年为一纪(《尚书》 孔传有“十二年日纪”之说) ,所以似乎可以搞个刊庆 之类的活动了。然转念一 想,一纪毕竟有点少,还 是做一个小结较为允当。 于是,翻检这几十本刊 物,选编了这两册文集。 由于要选编,便须浏览 ;由于浏览,便重温了十 二年前刊物的发刊词。 既然做小结,对照一下 当年的初衷,似乎也是题 中应有之义。 《易·乾》:“九二,见 龙在田,利见大人,吉。” 这似乎是量身定制的吉 词:一元复始,紫气东来 。在诸位“大人”——我们尊 敬的朋友,和各位同仁的 共同努力下,这本年轻的 学术刊物(算起它作为集 刊的时间,今年九周岁。 从今迈入第二个九年,恰 合“九二”之数)现身这是一 本以文学研究为主旨的刊 物,而它的认军旗上,赫 然闪现的是 作为一本学术刊物,定 位于“文学”与“文化”的联姻 ,是基于以下三个 一、中国学术历来就有“ 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因 而作为本刊主要研究对象 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有纠 缠于思想史、社会史的特 色,如果试图剥离出一个“ 纯”中国文学的话题,反而 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二、进一步讲,文学本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之血肉相连的有机体 。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 视角观察文学现象;以文 学为切入点考察文化,还 原、构拟文学所生所在的“ 文化场”,都是题中应有之 义,也都会有较之于“纯”文 学、“纯”文化研究不同的收 获。 三、本质上看,文学是 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中 最为精微、复杂的一个系 统,其意义的产生、价值 的判定,都因更大的意义 系统、价值系统而定,并 随其变动而变动,这个更 大的系统就是文化。 因此,“文学”与“文化”走 到一起,绝非一时之兴起 ,更非赶所谓“文化热”之时 髦,而是二者基因使然。 因此,我们标榜文学研 究的文化角度、文化色彩 ,不是贴标签式的,不是 套用某种模式的,不是僵 硬排他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 ,二者的结合具有强盛的 生命力,在众多作者的共 同扶持下“终日乾乾”,在不 远的将来而“飞龙在天”,成 为一本学术个性鲜明的好 期刊。 若以此文为鉴,透析这 两本“萃编”,自我感觉或差 强人意。当然,这首先是“ 众多作者的共同扶持”的结 果。不过,与编辑部诸位 同人“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努 力也是分不开的。编这两 本集子,一为小结与纪念 ,二也算是对“利见大人”的 感谢,同时包含一点点自 我欣慰之意。 回看射雕处,何妨吟啸 且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