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学跬步集(精)/日知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红民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为学跬步集(精)/日知文丛》分四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作者的求学习史的经历与心得:“问学之路”,主要是回顾求学之路,一些重要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思考;“情谊绵长”,主要是一些回忆导师、前辈、朋友的教诲与学术友谊;“敝帚自珍”,集中了自撰(编辑)著作的前言、后记,侧面反映作者相对集中研究的课题、成果与点滴进步;“他山之玉”,主要是为其他学者著作写的序言与评论,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学术对话”,与其他学者交流探索,向其学习,也引发出自己的一些学术灵感。 作者简介 陈红民,1958年生,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蒋介石的后半生》等沦著、译著20余部(含合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的关注重点在蒋介石及其相关的研究,推动相关研究的学术化与国际化,主编了第一套“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究丛书,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首席专家。 目录 问学之路 两次高考 大学生活拾零 早年读书经历与我的书房 茅先生指导我写论文 研习历史四十年 民国档案与我的学术研究 哈佛燕京图书馆:我学术生涯的加油站 两次在斯坦福读蒋介石日记 作别哈佛 情谊绵长 忆妈妈——饺子里的母爱 茅先生的三件小事 张老师的成功无法复制——恩师80大寿感言 永远的高贵,永远的傲 始知相忆深——我与政治大学历史系师生的情缘 世间再无蒋老师——悼念蒋永敬教授 痛悼敬爱的胡春惠教授 豁达的小计——与计秋枫教授交往几件事 送别蕴茜 敝帚自珍 《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研究》后记 张宪文教授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中华民国史新论》序言 《朱培德评传》序言 《蒋介石的后半生》后记 《亲历中国革命》译后记 书写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言 《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导读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导言 费正清如何为哈佛争取“蒋廷黻资料” 《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序言 《细品蒋介石》序言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前言 《异同之间: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个案研究》序言 他山之玉 传统行业的现代转型——《移植与超越:民国的中医医政》代序 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国民政府考试院研究》代序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序言 《国民政府监察院研究》序言 《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序 《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与应对(1934—1949)》序 《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37—1945)》序 《图说老南京》序 评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以人为本”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 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四卷本《中华民国史》 皓首穷经著文章——读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 附录 追求开放与有公信力的史学研究境界——陈红民教授访谈录 后记 导语 东翻西找,把文章汇编成册的过程,也是自我审视与检讨的过程。在年逾花甲之时,回望40年走过的路,感慨良多。 《为学跬步集(精)/日知文丛》收录《早年读书经历与我的书房》《忆妈妈——饺子里的母爱》《永远的高贵,永远的傲》等作品。 后记 笔者曾是个文学青年 ,考大学时,考研究生时 ,都梦想进入中文系。后 来“文学梦”破灭了,但文 学的情愫一直在。拿到一 本书,往往先看人家的前 言、后记。自己写正经的 史学研究论文与著作时, 常是憋着劲写不出来,拖 沓再四,但写些不算成果 的随笔札记什么的,倒是 挺麻利,开夜车也能赶出 来。这样的文字,陆续积 累了一些。 浙江古籍出版社愿意 帮学者出“学术随笔”,此 意甚佳。我整理了一下电 脑里杂七杂八的文字,好 像可以出两小薄本。但真 的编起来,觉得太杂了, 最后归纳主题,只出这本 《为学跬步集》。 “为学跬步”,取荀子 《劝学篇》中的“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之意, 为学路上,进步虽小且慢 ,但一直前行不敢懈怠。 全书分四个专题,从 不同侧面反映自己的求学 习史的经历与心得:“问 学之路”,主要是回顾求 学之路,一些重要的学术 经历与学术思考;“情谊 绵长”,主要是一些回忆 导师、前辈、朋友的教诲 与学术友谊;“敝帚自珍” ,集中了自撰(编辑)著 作的前言、后记,侧面反 映自己相对集中研究的课 题、成果与点滴进步;“ 他山之玉”,主要是为其 他学者著作写的序言与评 论,是一种特殊方式的“ 学术对话”,与其他学者 交流探索,向其学习,也 引发出自己的一些学术灵 感。各专题内,大致上按 时间为序。 这些文字大多在各种 刊物或书上发表过的,现 在有机会重新结集出版, 只做了简单的体例统一、 文字修订与编辑工作,基 本结构与观点均未做修改 ,既保持原貌,也可看出 为学之路小小的进步痕迹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因 是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 体裁写成的,所以有些事 情可能有重复,但其实在 各自独立的叙述中,侧重 点是不同的,有时正呈现 出事情的多面性。 东翻西找,把文章汇 编成册的过程,也是自我 审视与检讨的过程。在年 逾花甲之时,回望40年走 过的路,感慨良多。 有位在史学研究领域 成就卓越的同辈朋友,曾 半认真半揶揄地说:“我 总记得参加学术会议时, 自己都是最年轻的学者之 一,怎么转眼就变成年高 德劭了呢,开会坐主席台 ,大会主旨发言?!”语 气中多有不甘。确实,他 意气风发,事业蒸蒸日上 ,全然没有老态。然而, 人终敌不过自然规律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在能把握 的未来,唯有继续跬步前 行…… 感谢浙江古籍出版社 赐此良机。感谢编校人员 的辛勤工作。 陈红民 2021年3月13日 精彩页 两次高考 2020年,是考人大学42周年。昔日风华正茂青年,已成年逾花甲之老翁。将当年奋力高考与大学生活片断记下,雪泥鸿爪,聊以自慰。 (一)学徒工报考初战失利 我出生在山东泰安,10岁后全家移居南京,1976年高中毕业。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工人。我参加高考前不久,刚分配在南京的一家拖拉机配件厂做学徒工。在当时,不用上山下乡,且在一个地方国营性质的工厂上班,在所有中学同学中,属于很幸运的了。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秋天听一位中学同班同学说的,同学的父亲是南京工人医院的医生。有天神秘地告诉我,他父亲说,要恢复高考了。这个神秘的“小道消息”,并未在我心里发生太大影响,也就是知道了,觉得它和我的关系不那么大。一是我对上大学没有更多的概念,更不会想到自己能上大学;二是我高中毕业不用下农村,也是满足了不少苛刻条件才留在南京的。在分配过程中,父母托关系才分到这家中型地方国有企业,就是比起其他留城而分到街道小作坊工厂的,也不知要好多少倍,我挺知足。 那家工厂已多年未招工,当年一下子就进了300多名中学生。高考消息确实后,很多青工都表示要去参加大考,跃跃欲试。但我最初没有下决心,说一点没有想法,也不真实。主要是对能否考上完全没有底,没自信,怕报名考不上丢人。 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促使我下决心去考试。有天上夜班,工间休息闲聊,一位女工师傅问我,车间里好多青工都要报名考大学了,你打算报名不?我说,我们家里没这种背景,自己也不行,所以就不考了——说没有背景,是指父母文化都不高,且自认为不行,没有自信心,完全是个安于现状的人。那位女工的下一句话,激起了我内心的骚动。她说:“我看车间里新来的年轻人里,就你还不错,其他人都敢报,你怎么就不报呢?何况高考报名也不要交钱。你配而不配地去考一次嘛。”“配而不配”是南京话,意为不做白不做。人生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引发自己内心的震动而发生改变的。我也因为这位师傅的激励,鼓足勇气去报了名。 这位女工师傅其实平时没多少接触,她的名字叫张莉,我永远感谢她。后来招了位研究生,也叫张莉。因为与那女工同名,我对她比其他同学要多些关照。 报名之后开始复习,发现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准备,不知道将怎么应考。一方面是无从找资料,什么也没有,连教材都找不到,根本不知道要复习些什么;另一方面,我的中小学教育正好与“文化大革命”重合,完全是混过来的,那时的教材无非都是“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革命化”知识,如语文主要是毛语录、阶级斗争、革命英雄故事之类内容,化学多是学化肥农药,物理是学“三机一泵”——拖拉机水泵这类东西,要么跟政治运动有关,要么跟工农业生产有关,与基础教育相差很远。没办法,只好找到什么资料就看什么资料,“恶补”一阵子。 我在中学时,数学之类课程考试成绩在班里是顶尖的,曾做过学习委员,原以为自己理科还凑合,起先是准备报考理科,结果一复习才发现自己基础差,加上已高中毕业两年,学校里学到的也忘得差不多了,就决定改考文科。考文科还是考理科,在当时只是为提高录取率的权宜决定,后来却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走向。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