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节/节日里的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萧放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最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最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社会学学位分会主席,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北师大学科交叉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子课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辽金元民俗文献史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目录 壹 丰收祭与新岁首 贰 春节的演变 叁 春节习俗深描 肆 海外过春节 后记 序言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 子要戴新呢帽。 这首北方广大地区流 行的年节歌谣,生动地传 递着旧时民众盼望新年的 热切心情。 当今的春节虽然没有 往昔隆重,但它依然是中 国人的第一大节日。君不 见,春运期间,交通线上 人如潮涌,城乡之间几十 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构 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 大景观。“一年不赶,赶 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 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 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 丝毫不减。多年前,一首 《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 少游子的心声,回家的感 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 、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 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 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 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 消云散。回家不单单意味 着亲人的团聚、礼物的馈 赠,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 迁,传统的节俗也在变化 ,有人说:“过年不就是 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 。”也有人说:“过年越来 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 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 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 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 了,人们失去了以往盼望 过年的激动。旧时的热闹 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 找、思索,有时不免迷茫 ,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 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 而且应该!人们的抱怨与 牢骚不正体现着他们的精 神渴求?大众并没有对传 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 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 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新 的文化需要。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 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 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 意义。春节是具有特殊意 义的文化现象——我们可 以轻易地脱下长衫,换上 西装,但很难改变我们的 肤色、语言与思想。春节 也一样,想改变它没有那 么容易。 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 积累与传承中已经成为不 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 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 圣的地位。团圆是春节文 化的重要内容,有一句唐 诗很能描述这种情况:“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 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 ,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 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 一双碗筷。许多地方,年 夜饭必定有鱼、肉做成的 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 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 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 ,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 的精神聚餐。年夜饭一定 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 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 圆饭。 人除了一般的生理满 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 与心灵的安顿。中国的春 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 的文化功用,而春节更富 于人世伦理色彩:奉祀家 族祖先,亲人欢乐聚会, 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 交融之中得到升华。 如一首歌所唱,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 十五里路,那么春节就是 最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 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 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 人们用团年、贺年、拜年 等仪式,传达着亲情、友 情与恋情,团聚着家人邻 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 。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对春节不仅要呵护、 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 经营。春节的变化正在发 生,节俗的传承是当务之 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 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 、年画、鞭炮、龙灯、狮 舞、团年饭、拜年、庙会 、社火、压岁钱、年节礼 物等年俗营造了年节的气 氛。春节是民众一年一度 情感、愿望的释放日,这 一天,人们让旧年的郁闷 、旧年的压抑,在送旧的 鞭炮声中随风而逝;新年 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 迎春的鼓点落人人们的心 田。 在全球化的今天,春 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 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 和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 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 方共享的文化节日。如美 国纽约已将春节列为法定 假日。在文化多元化的世 界潮流中,中国春节以其 特有的文化魅力,吸引着 世界的目光;中国春节对 于凝聚家庭、族群的特殊 价值,也日益受到世界人 民的认同与欣赏。 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 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 ,让我们在庸常的日子里 有机会体验深厚的文化意 蕴。如今,我们已经失去 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 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 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 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 色,就会枯干,生活就会 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 在时间的追赶之下,我们 的日常生活勿忙而功利, 我们的精神常常焦虑而孤 独。我们不妨在传统节日 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 、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 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 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 点色彩。如是我愿。 导语 “为庸常的生活赋予文化的意义”,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国民知识读本,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 知识准确,全观描述,融入作者在长期节日研究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带你了解春节文化背后蕴含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 雅俗共赏,语言精炼生动,表达细腻传神:4大章节,50幅彩插古画,图文并茂,精心呈现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社会时间的重要通过仪式,是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的体现,利用节日不断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也因此而浓厚和突出。 “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后记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 大节,是中国最丰厚的文 化遗产之一,同时又以祈 福迎祥与和睦喜庆的节日 特质。呈现出人类文明共 通的形态。自从春节列入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对 春节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政 府、社会共同文化使命。 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快速城 市化过程,巨量人口在春 节前后的城乡移动所形成 的春运景观,是人类历史 上所罕见的,也是春节在 人们心目中神圣地位的完 美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组织编写了“节日里 的中国”丛书,我自己承 担了《春节》的写作任务 。“今天是网络化的时代 ,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 ,我们的民族需要一个亲 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 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 出异样的光芒,对于我们 来说,它是光明而温暖的 。”这段文字曾在《人民 日报(海外版)》发表, 引发同仁的共鸣。 新世纪以来,在政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推动下,在中央文明办 “我们的节日”主题倡导下 ,在传统媒体、新媒体、 出版社、出版公司共同营 造的崇尚传统节日文化的 大环境的影响与涵养中, 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 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于节日的研究著作、普 及读物洋洋大观,关于传 统节日的讲座、电视访谈 、节会仪式活动是一年又 一年的反复出现,传统节 日回归日常生活成为时尚 。我在这些年间发表节日 论文、文章与接受访谈近 百篇次,著作多部,也算 对节日非遗传承做出了小 小贡献。从当代传统节日 的回归实践看,节日文化 成为我们复兴传统的最便 捷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 们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 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 重要时机。 春节的传统核心要素 ,在当代依旧传承,此前 一度丢失的传统节俗也逐 渐回归生活。在信息网络 技术与新媒体发达的当代 ,春节有了许多新的过法 ,春晚、网络拜年、微信 红包等,让传统春节的时 空显著扩大,也促成了春 节习俗跨地域跨族群的传 播与分享。春节是一个全 民共享的欢乐节日,送旧 迎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 氛,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 助力与信息网络的联系沟 通,她既温润了民族共同 体成员,也让所有中华民 族子孙感受到春节温暖愉 悦的美善。春节让每一个 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都 获得四海一家的共同感。 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 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 人们将许多的感情、愿望 、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 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 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 人民充分价值化,春节不 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 感认同资源,更是我们今 天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的精神动力。 近三年来的世纪疫情 ,对于中国人的春节团聚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 我们常用“吾心安处即家 乡”来安慰自己,但故乡 的春节还是我们舍不得的 心结。我们期待冬天的雾 霾及早消散,春天的百花 快快盛开。我们期待春节 ,期待“一元复始,万象 更新”。在虎去兔来的辞 旧迎新之际,我们共同享 受春节给我们带来的情感 温暖。感谢领读文化的康 瑞锋老师的邀约,感谢天 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 节日里的中国”丛书,感 谢编辑的精心编校。谨以 这本小书,奉献读者,敬 请各位批评指正。 精彩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我们的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被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俗。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民国年间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由于我们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活动之中,所以本书将自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古人重视与时间相关的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 《尔雅·释天》: 更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载是运载之意,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夏代以“岁”称年,岁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岁”本为斧类砍削工具,也用来收获庄稼。当时庄稼一年一熟,庄稼收获后,人们要杀牲祭神,“岁”就成为祭祀的代称。这种每年一度的丰收祭祀庆祝活动,将自然时间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段落。因此岁收之“岁”与岁祭之“岁”就逐渐成为特定的年度时间标记。商代以“祀”称年,强调祭祀周期,这与商代的文化特性相关。周代继承夏代以农作物丰收为年度时间周期的计时传统,正式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年”本义指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甲骨卜辞中常有“受年”“受黍年”“求年”等。《说文》:“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商代并不特别看重禾谷成熟周期,而周代以农业为立国的基础,农业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径直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以农作物生长、成熟为时间段落标志是原始先民的习惯,它在一些后进民族中保存了很久。大年、新年由周代确定之后,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周代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过年的热闹与过年祝福此时已经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从未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春节是古老的。同时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首要节日,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提供庆祝与欢乐的机会,人们从春节民俗中获得一次次精神更新,同时也使社会关系不断得到增进,因此我们说,春节又充满了新鲜与活力。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