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寓变于一(冯·格康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于尔根·蒂茨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冯·格康的传奇人生铸就了一部精彩的建筑史。这本传记的结尾处引用了冯·格康在40年前的一句话:“一件建筑作品总是在建筑师的智力和现实可行性的对抗之间产生。”这本传记用相当长的篇幅谈及冯·格康在中国创业过程中跌宕起伏的经历。
目录
序一:读《寓变于一:冯·格康传》
序二
前言
在历史的齿轮之间
里加的童年时光
波森(Posen)的青春岁月
星期天的蛋糕
人智学(Anthroposophie)援手
学习建造
柏林的诱惑
布伦瑞克序曲
作为“潜艇”的设计
去日本的经历
传统与现代
共同规划
机场建筑
以六边形领先
从愿景到现实
成形的泰格尔
一场事先张扬的失败
冲刺式的回归
泰格尔重装上阵
国际探索
虽要建造,仍要思考!从布伦瑞克到世界的明星建筑师
教条取代了创造力
建筑的四柱
空间与批评
爱与教学
多样的群体
建筑师所居
甜蜜的家
交互影响
现代承续
峡谷之战
建筑之声
厅堂建筑
振兴城市中心:比勒费尔德展演厅(Stadthalle Bielefeld)
特拉维河(Trave)上的“汽船”:吕贝克音乐会议中心
为文化之都而建:新魏玛会议中心(Neue Weimarhalle)
石帐篷:柏林新滕普杜娱乐中心(Tempodrom)
为上帝,也为世间
基督教馆:从汉诺威到沃尔肯罗达(Volkenroda)的朝圣之旅
名利场
复合,而非复杂
狂热首都:作为主要文化媒介的建筑
循“轨”渐进:德国铁路公司项目
筑就运动
铁路之前的铁路
从施潘道到米特
从“大都会号”到质感城际特快列车
短顶棚和平顶棚
初征国际
涉外事务
现代性与传统
阴影金字塔
“成为现代,回归本源”
风萧萧,水淙淙
中国缘起
北京德国大使馆学校
变化与价值
中国的差异
立足中国
运行之中
嘹亮三姐妹
作为历史的博物馆
加冕亦为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
水滴的能量:临港新城
中国视角
回到里加
鸟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序言
曼哈德·冯、格康是德国
建筑界的一个传奇。1965
年,作为初出茅庐没有任
何业绩的年轻建筑师,冯·
格康和同学福尔克温·玛格
两个人一举夺得了柏林泰
格尔机场的设计竞赛一等
奖,也由此创建了gmp建筑
师事务所。冯·格康39岁便
成为德国著名理工大学——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建筑系
的教授;1977年,他在德
黑兰巴列维国家图书馆的
国际竞赛中,战胜来自27
个国家的632个对手,获得
第一;1986年和1990年,
他分别赢得了汉堡机场、
斯图加特机场的设计竞赛
;在两德统一后,他先后
中标柏林的3个重大项目—
—中央火车站、奥林匹克体
育场改建和新机场的设计
;20世纪末的“试水”成功后
,他在中国设计建成了大
量重要项目,其中包括对
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至
今,冯·格康及其合伙人玛
格,在一间办公室里合作
、工作已经超过了57年……
冯·格康的传奇与其敢于
在陌生国度的“冒险”和探索
息息相关。18岁的他进入
汉堡的欧洲学院,那里有
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
,恰恰是这个经历使得他
之后对异国文化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他不仅常在世
界各地旅游,并去了当时
有些不寻常的旅游地,例
如苏联,而且其在从业后
也不断尝试德国以外的各
种竞赛和项目——在伊朗、
沙特阿拉伯、朝鲜、阿尔
及利亚、日本等地都留下
了自己的建成作品或竞赛
方案。此外,他还先后在
日本、南非等地的大学里
担任了客座教授。一个偶
然的机遇,使得冯·格康和
中国结下了20多年的缘分

1998年,德国联邦建设
与规划局举办了北京德国
大使馆学校及使馆公寓的
设计竞赛,冯·格康在北京
最寒冷的季节到访了这座
对西方人而言充满了神秘
色彩的城市。第一印象是
好奇,特别是看到大街上
无数的自行车——那时中德
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反差还
是很大的,所以他不认为
德国学校能够很快建成。
在一场饭局上的打赌中,
冯·格康押宝该项目在2006
年才能完工,而业主方认
为是2000年。最后,业主
方胜了。
在冯·格康的北京之行后
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他
。那是1999年初夏,冯格
康64岁,满头银发、声音
洪亮、气势逼人。我们在
他汉堡的办公室里,一起
研究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竞
赛方案。当我意识到并指
出建筑面积严重超出任务
书要求时,办公室里一片
死寂,因为两周后就要启
程回国内交标了(当时还
没有成熟的网络传输)。
冯·格康沉吟片刻后,直接
取消了展厅第二层,面积
合适了,功能合理了,整
体的比例关系更好了,已
经开工的模型和效果图也
可以继续往下做了——真是
“神来之笔”。正是这个项目
的中标,才真正打开了他
在中国建设的大门。
2000年之后,冯·格康频
繁来往于中德之间,最多
的时候一年有15次,而截
至2019年,总计不下100次
了。明显能感觉到,冯·格
康很喜欢和中国人打交道
。他很享受与业主之间的
交往,尤其是当业主对他
的设计表示赞赏时,而中
国的尊老传统和礼仪给予
的尊重和关照也使他感受
到了特别的温情。“在餐桌
上,才是最关键的时刻”—
这是冯·格康每次讲述中国
经历时必说的事项。中国
人在用餐期间除了交流感
情还要进行最关键的谈判
,对他而言,这无疑是富
有刺激和挑战意味的。冯·
格康的性格率真、火爆,
其在中国行事却不时遇到
含蓄且柔韧性十足的对抗
和反击,这种情形在德国
并不常见。与很多睿智的
中国人进行讨论和对话,
使冯·格康收获了颇多启发
和乐趣。
我成为gmp合伙人后,
有机会参加高层小范围的
会议,进一步领略了冯·格
康身上的传奇色彩。也许
是因为当年学过一段时间
的物理专业,他的数学思
维极其敏捷,对数字有着
天生的敏感,所以在谈及
公司经营方面的话题时,
其他合伙人基本上只能跟
着他跑。
冯·格康给人的第一感觉
是严肃的、高傲的,甚至
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我
在与他一起出差时,常有
机会坐在一起喝喝酒、聊
聊天,会感受到“另外一个”
冯·格康——感性、友善,
又有些孤独,而这些感受
背后的原因在阅读了德国
著名建筑评论家于尔根·蒂
茨(Jurgen Tietz)撰写的
冯·格康传记——Vielfalt in
der Einheit 后得到了答案。
整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冯·
格康从出生到创业的坎坷
经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
系统性地了解过。读着这
些文字,还仿佛看到了德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及战后的众生百态——这些
景象于我而言,大多来自
相关的历史影片,而冯·格
康则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和幸存者。当得知作者有
意将此书在中国出版时,
我决意促成此事,因为这
本传记不仅仅是冯·格康个
人的人生历程,也是从一
个特别的角度讲述的德国“
二战”后的建筑史。这恰恰
再次印证冯·格康的传奇性
:一名1956年开始在柏林
工业大学建筑系深造的学
子,66年后仍然活跃在德
国、欧洲乃至世界建筑舞
台的镁光灯下。
2018年,冯·格康获得了
中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梁思成建筑奖,这是该奖
项第一次颁发给西方的建
筑师。这个具有终身成就
奖意味
导语
这本传记不仅仅是冯·格康个人的人生历程,也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的德国“二战”后的建筑史。这恰恰再次印证冯·格康的传奇性:一名1956年开始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深造的学子,66年后仍然活跃在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建筑舞台的镁光灯下。
精彩页
里加的童年时光
有一些黑白照片的边缘参差不齐,比邮票大不了多少。那是些典型的儿童照片,手工冲印出来的日常快照,画面中呈现着海边的夏日田园生活。对于冯·格康来说,淡褐色皮革装订的小相册里的那些照片是他幼年时光的回忆信物。它们诉说着日常琐事,诉说着星期天的散步,诉说着那些光彩照人的面容下和温暖阳光洒在皮肤上的幸福家庭生活……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当时的冯·格康还只是一个小婴儿。我们看到他身材高大的父亲—阿尔费德·冯·格康(Arved von Gerkan,后文简称:阿尔费德),他的面容特征是如此鲜明,在其儿子,甚至长孙身上都能明显看到他的影子。冯·格康为了纪念父亲,给自己的儿子也起了“阿尔费德”这个名字。
这些照片拍摄于波罗的海海滩,在里加郊外几千米的丘马拉(Jurmala)附近的某个地方,冯·格康一家在那儿拥有一座小度假屋。度假屋的具体位置,冯·格康已经不记得了,毕竟,从那些动荡年月能幸存下来的纪念物屈指可数。偶然间找到的一封信(或是一张照片),上面有他的祖父——维克多·玛格努斯·冯·格康(Victor Magnus von Gerkan)——出生于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边境附近的城市苏巴泰(Subate)。
出生半个多世纪之后,冯·格康和第二任妻子萨宾娜一起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拉脱维亚的里加,他4岁时曾被迫离开的地方。他们一起乘着出租车在街道中穿行,记忆的片段不断闪过:这里是童年时熟悉的地方吗?这里曾是叔叔的药店吗?当年,他总是和表姐杰茜(Jessi)在那里一起玩耍。然而,在此行中,无论是一家人曾经的住处还是度假屋,冯·格康都已无法确认。对于在里加度过的遥远的童年时代,他已记忆模糊,多半事情都仅仅基于耳闻。
又一个10年过去,冯·格康的两个好友兼工作伙伴莱昂斯·亚克林斯(LeonsJakrins,后文简称:亚克林斯)和古纳·爱格里特(Guna Eglite)开始着手研究相关历史档案,他们在其中发现并确认了冯·格康的出生地:里加的多萝蒂恩街42号。
虽然冯·格康已经几乎完全记不起在里加的时光,但他知道自己是一名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他能感觉到与那座城市的紧密联系。他所拥有的纪念物和家庭照片如此之少并不令人惊讶,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家人经历了双重驱逐的流离失所之后,竟然还能有这样一些珍贵片段幸存下来。
丘马拉海滩上的夏日田园呈现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景象,在这表象之下,世界历史正天翻地覆。就在拍下这些孩子们的照片几年后,冯·格康的家庭也被卷入历史洪流之中。在统计在案的纳粹独裁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和流离失所者的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命运。
冯·格康出生于1935年1月3日,是阿尔费德和妻子达格玛(Dagmar,婚前姓瓦尔特,Walter)的独生子。在当时看来,这个孩子拥有在里加度过一个幸福童年所需的一切条件。几个世纪以来,居住在道加瓦河畔这座城市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对里加的经济和文化作出很大贡献: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在这里完成了他关于德意志国民性(Nationalcharakter)的著述;年轻的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在这里首度担任乐团指挥;卡尔·冯·霍尔泰(Karl von Holtei)在这里写下了《里加谋杀案》(Ein Mord in Riga)—最早的德语犯罪故事之一。
诚然,20世纪30年代,拉脱维亚和德国之间并非没有出现过关系紧张的时刻,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和平常态为主。在这一背景下,1904年出生于莫斯科的冯·格康的父亲——阿尔费德于1933年前往里加的西门子公司担任工程师。对他来说,这趟旅程是回归家族在波罗的海之根。在里加,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达格玛——1903年出生在里加附近的马约伦霍夫(Majorenhof)。
冯·格康记得,他的外公、外婆和母亲的三个姐姐——姨妈阿妮塔、艾丽卡和薇拉都住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他们常常见面,孩子们也喜欢在一起玩。小冯·格康和薇拉的女儿杰茜尤其亲近。
就像亲戚们后来给冯·格康描述的那样,里加的生活很简单,就是些寻常的日子。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从不长途旅行,自然也没有出过国,因为没有钱。门前的大海就像是对于远方的一个许诺。回首往事,冯·格康认为幼年时代是他青春中的“天堂时光”。
P18-2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