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与大国崛起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邵永灵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历史地考察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联,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什么是大国?什么是崛起?什么是战争?厘清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在21世纪大国崛起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作者简介 邵永灵,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寅专家,全国多家卫视、电台军事评论员,著有《战争的句号》《海洋战国策》《美国女兵》《导弹与现代战争》《军事风云录》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大国、崛起与战争 一、什么是大国?谁是大国? 二、战争形态的演进 三、何为崛起? 第二章 八十年战争与荷兰的崛起 一、低地——欧洲的富饶之地 二、八十年战争与莫里斯亲王的军事改革 三、在战火中崛起的海权帝国 第三章 三十年战争与法国的崛起 一、冲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 二、确立君主专制制度 三、三十年战争与法国大国地位的最终确立 四、“太阳”照耀欧洲 第四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英国的崛起 一、都铎王朝统治下的英国 二、共和国时期的海权建设 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及其国际影响 第五章 北方战争与俄国的崛起 一、彼得大帝的改革 二、军事天才查理十二 三、波尔塔瓦大捷与《尼斯塔特和约》 四、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大国地位的巩固 第六章 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的崛起 一、普鲁士的前世今生 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三、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的崛起 四、全能的“腓特烈大帝” 第七章 拿破仑战争与英国世界霸权的确立 一、18世纪的英国 二、工业革命1.0 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四、开启新时代——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第八章 普法战争与德国的崛起 一、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普鲁士 二、铁血宰相俾斯麦与走向统一的德国 三、普法战争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 四、一个全新的德意志 第九章 日俄战争与日本的崛起 一、被迫开国与变法图新 二、甲午战争——从亚洲脱颖而出 三、曰俄战争——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首次胜利 四、日俄战争的影响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崛起 一、得天独厚的强国之路 二、走向战争的欧洲 三、一场全新的战争 四、重建欧洲秩序的凡尔赛体制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的崛起 一、在废墟上起步 二、一个工业强国的诞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四、两极世界的到来 结束语 21世纪的大国崛起之路 序言 大国好还是小国好通 常是一个在哲学上可以讨 论而在现实中却往往无法 选择的问题。古往今来, 推崇和向往小国的不乏其 人。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就是“小国寡民”的提倡者 。他在《道德经》第八十 章《小国寡民》中这样写 道:“使民有什伯之器而 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连法国伟大的历史 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也 指出:“尽管道德和文化 水平不同,小国一般都比 大国容易谋生和安居乐业 。”的确,从理论上说, 小国是幸福的,因为国家 小,统治者就很难有太大 的野心,因此不会将资源 浪费在追求荣誉上,而对 荣誉的追求,在几千年的 人类文明史上造就了累累 白骨,使无数的财富和文 明成果化为灰烬。 但是,国家定位又总 是无法选择的。且不说作 为其基础的国土规模、人 口数量、资源多寡及地理 位置是与生俱来或难以更 改的,就生长于竞争激烈 、弱肉强食的近代国际体 系的每一个国家而言,如 果没有大国的身份(特指 具备客观条件的国家), 似乎很难有国家的繁荣与 生存。托克维尔在指出小 国幸福的同时,更强调了 大国的好处和必要性。他 认为,“大国的存在为国 家繁荣提供了一个新的因 素,即力量”。因此,“小 国之所以往往贫困,绝不 是因为它小,而是因为它 弱。大国之所以繁荣,绝 不是因为它大,而是因为 它强”。而且,“在大国, 由于领土辽阔,所以即使 战祸连绵,也能使人民群 众少.受灾难”。从另一 方面看,黑格尔所说的个 人寻求承认的欲望也体现 在国家身上。作为国际体 系的一员,国家就像个人 在社会中所做的那样,渴 望荣耀与成功,希望能名 垂青史。寻求承认的斗争 既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 行为。 所以,一个意料之中 的结果就是,几乎稍有条 件的国家都会奔着大国地 位而去,大国的兴衰与浮 沉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历史 最为引入注目的现象,而 与之相伴的连绵不断的战 争似乎也就成为大国崛起 的不二法门。 当然,大国的崛起并 非易事,有成功的,就必 然有失意和失败的。从中 世纪晚期开始,波兰就是 欧洲的大国,但至18世纪 末终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殆 尽;中世纪欧洲盛极一时 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进入近 代之后也沦为一盘散沙; 至于说曾经辉煌的大帝国 一奥斯曼帝国、中华帝国 ,在19世纪更是遭受了彻 底失败和被掠夺、被瓜分 的命运。而对那些成功者 来说,其秘诀不外乎拥有 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项 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由 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和 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 。所谓天时就是机遇,即 正确的时间。机遇是转瞬 即逝的或时过境迁的,每 个大国在崛起时几乎都抓 住了某种机遇,如大航海 时代的贸易与殖民机遇、 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发展 机遇以及被迫开国后的改 革机遇等;所谓地利就是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环 境,即正确的地点。保罗 。肯尼迪在论述近代早期 影响一国国运或者说国际 竞争能力的因素时特别强 调了两点:财政与地缘政 治。他非常推崇所谓的侧 翼大国,如英国、俄国、 美国、日本等。这些国家 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 避免对国际事务不必要的 卷入.又能使国家战略选 择相对简单化。所谓人和 就是要有英明的领导人或 统治精英群体,即有正确 的人做正确的事。纵观各 个崛起的大国,在国家的 关键时刻无一不涌现出一 个或若干杰出人物,由他 们引领国家走向正确方向 ,如英国的资产阶级新贵 族,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 ,法国的亨利四世和路易 十四,德国的俾斯麦,等 等。 不可否认,以上种种 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又 是通过战场的较量,以血 与火的形式将一国推向大 国宝座的,大国的崛起与 战争之间就这样建立起某 种似乎是不解的渊源与必 然的联系。至少,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历 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接下来,我们的话题 很自然要转向中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在当下的中国,大国崛起 都已经是事实而非未来愿 景——如果作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的国家还不算大 国,那还有谁能算是大国 呢?但是,中国的崛起如 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 —譬如说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或者说中国梦,现实 与理想之间显然还存在不 小的差距。毕竟,中国此 时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 身份,人均GDP和科研创 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中国 的软实力仍不够强大。 回顾过去,如果说中 国已经完成了大国崛起的 1.0版本,那么下一步就 是向2.0版本迈进。这两 个版本之间的差异,用著 名学者许纪霖的话说,就 是“富强的崛起”与“文明 的崛起”的区别,前者指 的是以GDP为核心的一组 统计数据,即所谓“民富 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 现;而后者则是一种文明 价值与制度体系,是人类 历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 和意义系统的诞生。中国 作为一个文明大国,曾经 向人类贡献了影响至今的 轴心文明——儒家文明, 显然,中国的崛起决 导语 从历史上讲,每一场战争之后,都会发生大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改变,一个大国衰落了,另一个国际巨头诞生了。 本书通过历史上著名战争与大国力量对比发生的变化来总结大国崛起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总结历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些特点,进而延伸到21世纪,中国的崛起将通过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 后记 21世纪的大国崛起之 路 历史的价值在于未来 ,我们总结世界主要国家 崛起的经验,目的是为中 国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 启示。 从表面上看,大国崛 起的条件是相似的:稳定 而强大的政权,独立而繁 荣的经济,因创新而带来 的较为持久的发展动力以 及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在关 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等 等。但每个国家的经历又 是独特的,他国的经验只 能借鉴而无法简单复制。 所以,一个国家必须从自 身国情出发,顺应时代大 势,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 己的大国崛起之路。 当下的中国,正站在 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关 键点上,未来走向哪里, 不仅国人关注,而且全世 界都在关注。这关注的背 后,无疑有经验和偏见在 作祟。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在反 思这场人类历史的大浩劫 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 类似的战争是否会再次发 生?几乎本能地,一些西 方媒体将中国与当年的德 国进行了类比: 100年前,新兴大国德 国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 盘”向守成大国英国发起 了挑战;100年后,成为 世界经济“老二”的中国也 在诸多领域与守成大国美 国存在矛盾。 100年前,民族主义情 绪在德国狂飙突进;100 年后,爱国主义威为中国 媒体的主流话语。 100年前,德国的“无 畏舰”如下饺子般进入北 海;100年后,中国的海 军舰艇编队频频出入西太 平洋。 100年前,错综复杂的 巴尔千半岛最终引爆大国 战争;100年后,中日东 海钓鱼岛之争有可能成为 新的火药桶。 但表象并不等于真相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21 世纪的大国崛起是否还能 走历史上的老路?和平崛 起是否行得通?对此,芝 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约 翰·米尔斯海默做出悲观 预测: 坦率地讲,中国不可 能和平崛起。 如果从表面上看,今 天的世界与100年前的世 界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有一个走向衰落的 霸权性国家; 都有一个发展势头极 其迅猛的新兴强国; 都有引发大国战争的 导火索; 都有导致“多米诺骨牌 效应”的军事同盟。 而且,你说经济全球 化会使大国间的战争得以 避免?那么我可以告诉你 ,1914年英德之间经贸 关系之密切超越今天的中 美。 如果历史就是简单的 重复,如果今天就是略加 修饰的昨天,那么, 2014年的确如1914年一 般危险,新的大国战争随 时可能爆发。 但,从1914年到2014 年,世界并没有原地踏步 。这100年,已经有太多 的变化在改变着大国崛起 的模式。 首先,核武器诞生了 。核武器巨大的杀伤破坏 力使现今政治领导人可以 准确预知战争升级的后果 ——彼此的毁灭,这是对 大国间战争最有力的制约 。美苏之所以始终未能将 尖锐的冷战发展成大规模 的热战,核武器的作用至 关重要。我们有理由推测 ,假如当年德皇、沙皇、 奥匈皇帝也能预知总体战 的威力和一战带给欧洲的 灾难,那么他们在1914 年可能就不会选择战争。 第二,除非自卫,战 争已为今日国际法所禁止 。100年前,战争是一国 合法的政策工具,社会达 尔文主义者甚至认为,应 当欢迎战争,因为它会像 夏天的一场痛快暴雨一样 “净化空气”。1914年的秋 天,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 约国,大家是怀着对战争 的极度渴望而走上战场的 。而今天的世界,战争的 发动者已被国际主流舆论 所唾弃。一个不争的事实 是,美国的软实力因伊拉 克战争而遭到严重削弱。 第三,战后开放的国 际贸易体系、相对稳定的 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为一国 和平崛起提供了条件。德 国、日本以及中国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说明,不通过 战争的方式,一国同样可 以实现经济的成长,而且 经济领域的成功将必然外 溢为政治上的影响力。美 国总统奥巴马指责中国长 期搭了现有国际秩序的“ 便车”,这等于从另一个 角度承认了和平崛起的可 能性。 最后,始于工业化时 代的经济全球化在信息时 代表现出本质的差异。其 最核心的一点是,今天的 全球化对于开放经济体来 说已具有不可逆和无法退 出的性质,各国经济的融 合程度前所未有,不会再 有哪个国家幻想自己可以 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 体系。或者,中美之间在 政治和军事领域尚存在零 和博弈的因素,但在经济 上已完全是荣辱与其、俱 损俱荣了。 这一切都说明,在21 世纪,一个新兴强国既无 必要也无可能以战争方式 实现崛起。 当然,这不等于说, 新兴强国在21世纪就必然 和平崛起,也不意味着大 国的崛起就不会引发灾难 性后果。它实际上取决于 三个因素: 一是新兴强国本身。 快速的强大对一个国家来 说往往更难以驾驭,更容 易让人失去方向和应有的 理性,德国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表现就是一个 典型例证。所以,对于新 兴强国来说,如何在不引 起整个国际体系的动荡、 不引起其他国家强烈反弹 的前提下实现崛起是对它 的耐心、审慎和智慧的考 验。 二是守成大国。守成 大国应对新兴强国的合理 要求和正当利益予以必要 的理解 精彩页 2014年10月,当中国人从“黄金周”假期休假回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即将成为全球GDP第一国家的公民。10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4年10月号《世界经济展望》,该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GDP将是17.416万亿美元,中国GDP将达17.63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自从1872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至今,首次在购买力水平衡量的GDP上落后于另一国家。 无独有偶,世界银行也进行了类似统计,显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4年10月10日超过美国。 对于中国经济规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几乎均表示“要淡定”。大部分普通民众也认为,这个“第一”与实际感受“有出入”。 而媒体给出的标题则是:中国经济又“被第一”了。 对购买力平价这一衡量经济规模的标准存在质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即便中国名义GDP超过美国,也不能说明什么——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这在学界不是秘密。 首先,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人均收入也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国跟美国的差距可能是50年或70年。2013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名,虽然中国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国GDP远远排在了第九十九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论,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6629美元,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被甩在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国家之后。看着这样的清单,我们又如何能领受GDP“世界第一”这份“殊荣”呢? 其次,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经济总量往往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终依靠的是自身创新能力,这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说法,直到1895年,中国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越,但这并不妨碍西方列强在战场上一次次打败中国。保罗·肯尼迪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所以,他并未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看作是大国。当前,中国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如果继续依赖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但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而且也会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总之,先进的生产力比GDP更重要。 另外,从老百姓的角度看,GDP指标并不能体现诸如生活环境、社会安定、生活服务条件等与自身生活质量切实相关的因素。 对于今天中国的实力与处境,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王辑思教授有如下定位: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大国。我们是国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却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们的影响正在迅速传遍全球,却还没有在亚洲获得主导地位;我们拥有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却还不具备足以影响外部世界的价值体系;我们是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却又受到西方的制约,需要努力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 这说明,建设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国家,中国任重而道远,我们仍要虚其心,淡其名,顺时应势,自强不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爆炸式增长,有关大国崛起的话题开始在国内媒体和学术界走红。不仅保罗·肯尼迪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著《大国的兴衰》再度出版并畅销,中央电视台还制作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大国崛起》系列专题片。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人们按照当下的需要去重构历史。对大国崛起的研究反映了今天中国的现实和需求。 大国崛起总是与战争相伴,以致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即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助产士、催生婆,大国崛起必须以战争的方式才能完成。在历史地考察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联之前,我们需要对本书所涉及的三个关键词做一个严格界定——什么是大国?什么是崛起?什么是战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厘清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在21世纪大国崛起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