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学生白杨沉浸在漫山题海中,在偶然的一次无线电通联中,遇到一位自称生活于2040年的女生半夏。
从最开始的怀疑、试探,到最终的全然信任,白杨从半夏的口中得知了未来世界在“黑月”降临后的末日景象:半夏生活的世界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大自然成为了城市的主人,地球上只剩下她一个人类。
为了阻止灾难降临,白杨与老爹、赵叔、王叔这“三人组”展开紧急救援行动。然而,在看不到的角落里,半夏的生命正遭受威胁,危险悄然而至,死亡近在眼前……
两个年轻人想要拯救这一切,他们能成功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生活在南京(共2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天瑞说符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019年,高三学生白杨沉浸在漫山题海中,在偶然的一次无线电通联中,遇到一位自称生活于2040年的女生半夏。 从最开始的怀疑、试探,到最终的全然信任,白杨从半夏的口中得知了未来世界在“黑月”降临后的末日景象:半夏生活的世界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大自然成为了城市的主人,地球上只剩下她一个人类。 为了阻止灾难降临,白杨与老爹、赵叔、王叔这“三人组”展开紧急救援行动。然而,在看不到的角落里,半夏的生命正遭受威胁,危险悄然而至,死亡近在眼前…… 两个年轻人想要拯救这一切,他们能成功吗? 作者简介 天瑞说符,科幻作家。凭借独树一帜的硬核科幻风格成为科幻界的一匹黑马,得到马伯庸等作家的一致赞誉。其作品中的科学细节严谨、坚实,刻画的场景镜头感十足,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死在火星上》荣获中国科幻奖——银河奖。 代表作有《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泰坦无人声》等。 目录 上册 楔子 第一卷 我们生活在南京 第二卷 穿越时空的微笑 采访实录节选·艰难的时光慢递 第三卷 流星如夏日烟花 采访实录节选·摸索与总结中的三大定律 下册 第四卷 再次连通的电台 采访实录节选·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抵抗战役 采访实录节选·两百万成熟的果实 第五卷 东方升起红太阳 采访实录节选·猜想、逻辑与刀客的掘墓人 采访实录节选·最终一日与赵博文猜想 第六卷 终幕 后记 导语 刘慈欣、马伯庸、姚海军、吴岩鼎力推荐!马伯庸盛赞:“温情与奇想的又一次结合,叹为观止的故事展现。这本书再一次提醒我们,想象力才是文学的边界所在。” 两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起点中文网大神作家天瑞说符荣誉之作。抵抗宇宙异变的不是决绝和悲壮,而是日常人间的细水流长。 叹为观止的故事奇想,一部看得懂的硬核科幻小说。硬核技术流+青春浪漫风,上演末日生存大考验。 冷烂欠风格,不仅文笔好,情节还带点幽默,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 一部南京科幻版本的《你的名字》,中国本土版《命运石之门》,青春校园版《信条》,地球版《火星救援》。一部媲美安迪·威尔《挽救计划》的硬核科幻佳作。 超越时空的救援行动,突破极限的无线通联。这一次,世界在南京被拯救! 后记 今年3月底,也就是在本 作完结前夕,我受南京师范 大学邀请赴宁参加活动,在 活动间隙最后约见了一次赵 博文。 老赵总是很忙,行色匆 匆,仍然是那标志性的玳瑁 框眼镜和深色风衣,与往次 不同的是戴了蓝色医用外科 口罩,这阵子回南天又恰逢 连绵阴雨,气温低得很,他 把扣子系得高高的,手里拎 着把黑伞,到我面前坐下。 哎呀哎呀,真是不消停 啊,这见鬼的疫情一阵一阵 的。赵博文嘴里嘟嘟囔囔, 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南京最近还好吧?我问 。 还过得去,没上海那么 严重。赵博文一边说一边在 椅子上坐下,摘下口罩,随 手把壶里的茶给自己满上, 都是老相识了,自然不客气 。 我们约见在新街口路边 的餐厅,靠着门口坐,到傍 晚6点时外头下起蒙蒙细雨 ,很快路上五颜六色的伞就 撑起来了。 寒暄几句,提及白震、 王宁等人的近况,赵博文表 示这些老梆子一个个活得可 都滋润着呢,丝毫不受影响 ,老白照旧在花心思改造他 老家鹿楼镇的房子,定期回 去监工,王宁最近被调去当 防疫志愿者,忙到腿抽筋, 上级表示过要提拔他,不过 他拒绝了—一经此一役,老 王对自身的能力有了非常清 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不是 当厅长的料,于是向上推荐 了小朱。 至于赵博文自己,他对 自己最近的工作缄口不言, 当我问起此事是否还有后续 时——第一基地里传回来那 么多情报,够你们忙的吧? 他只是神秘一笑,笑得意味 深长。 看到这副表情,我就心 知肚明,这老小子蔫坏蔫坏 的,他啥都知道,但啥都不 肯说。 喏,这是稿子,你审核 审核。 我从背包里取出厚厚一 叠打印的稿纸,扔在餐桌上 。 有什么意见或者看法, 尽管提。 赵博文把它拿过去翻了 翻,摇摇头说,不必给我看 这个,我一直追着你的连载 呢,你更一章我看一章,还 在你的评论区里发表过评论 。 哪个是你?我问 保密。老赵说。 那你有什么建议?我问 。 没什么建议,我不懂文 学创作,我提看法就是外行 指导内行。老赵笑了笑,把 手里的稿纸拍在桌上,他说 ,我很佩服你写得这么详细 还能对得上,到时候真误导 了读者去月牙湖捞时间胶囊 怎么办?实际上胶囊又不在 那儿。 月牙湖那么大,够他们 捞的。 你到时候出版就用这个 吗?老赵指指桌上的稿纸, 问我,还会做什么大修改不 ? 嗯,用这个,不改。 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给 她起名叫半夏? 是啊,她总得有个名字 吧,还是说你对这个名字不 满意? 不不不,我很满意,这 个名字很好,指挥部里一直 叫代号,杨杨他们叫她大小 姐,也有人给她起过名字, 都没你这个好听。赵博文说 ,她应当有一个很好的名字 。 在一个只剩下两个人甚 至一个人的世界里,名字有 什么意义?我说。 名字是你在人们记忆里 的锚点,是你在这个世界上 存在过的痕迹。赵博文说, 没有名字的人就像风一样, 一吹就消失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 两年多过去了。我说,按照 年龄算,那姑娘应该出生了 。 赵博文想了想,点点头 :嗯,2040年她十九岁, 2021年出生,现在可能才 刚刚一岁。 赵老师,我说。 嗯? 她还活着么? 我相信她还活着,虽然 不可能求证,但我愿意相信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塑 造现实,天瑞老师,这也是 我们为什么要委托你写这本 书,如今我们的未来已经重 新回到了黑箱里,她会有一 个不同的未来,或者说我们 可以为她创造出一个不同的 未来。赵博文目光遥远,他 说,这一直是我们所希望的 ,也是我们所努力的。 任重道远。我说。 …… 但思念永恒,我说。 窗外的雨稍稍下大了, 我们吃饱喝足了坐着消食, 此时刚过饭点,门外人流如 织,男女老少都打着伞,车 辆的鸣笛声此起彼伏。很长 时间我们都没说话,安静地 扭头望着窗外,四周人声嘈 杂。 赵博文低头看了一眼手 机,说,天瑞老师,时候不 早了,我们也该…… 他忽然一愣。 我也一愣。 我们俩对视一眼,唰的 一下从座位上起身,扭头就 往外冲,把其他用餐的客人 都吓一跳。 是错觉吗? 是幻觉吗? 还是纯粹的巧合? 当我们俩从餐厅里挤出 来,冲进雨里时,那隐隐约 约仿佛母亲哄孩子的轻柔声 音犹在耳畔:小呀么小半夏 呀……快快长大…… 人呢?人呢?赵博文在 雨里吼,浑身湿透,到处打 转,人在哪儿? 我呆呆地站在路灯底下 ,扭过头,看到万千雨丝从 天空落下,噼里啪啦,路面 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2022年3月30日。 多云转小雨,新街口华 灯初上,游人如织。 南京还是那个南京。 但这一次我知道,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南京 。 书评(媒体评论) 温情与奇想的又一次结 合,叹为观止的故事展现。 这本书再一次提醒我们,想 象力才是文学的边界所在。 ——马伯庸 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家正 在改变网络科幻的样貌。 ——姚海军 这是一部足以媲美安迪· 威尔《挽救计划》的硬科幻 佳作,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 的硬核描写。与其相比,《 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故事背 景对我们来说更加亲切,亦 有更多的青春少年气息。 ——安迪斯晨风 精彩页 来,让我们在人类的历史坐标中戳一个点。 1887年,东经8度24分,北纬49度。 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 这里是郁郁葱葱的黑森林北大门,莱茵河从这里静静地蜿蜒而过,它是一座古朴的小城。阳光下零零散散的建筑坐落在林木苍翠之间,错落有致。 在这个安静祥和的下午,阳光透过卡尔斯鲁厄大学某栋建筑窗帘的缝隙,落在年轻人的脚上。 房间里光线昏暗,地板上摆着一条木质长桌。 长桌那头横向放着一个圆筒,圆筒上细密地缠绕着层层叠叠的铜线,这是个电感线圈。 长桌中央则横向架着一对空心铜球,两个铜球之间用细细的实心铜管相连,有两米多长,乍一看仿佛是个拉长拉细的杠铃,但又和杠铃不一样,因为它中间那条铜棒是居中断开的,有两厘米的间隙把这东西一分为二。 两个空心铜球分别用导线接着后面的电感线圈,而电感线圈用导线接着桌子底下的电池,再加上年轻人手里拿着的开口铜环,那么这一套设备就齐活了。 他很清楚这套设备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那卷线圈,是台升压器,它能将孱弱的电池电压升到足够高,而那俩铜球,是电容器,用来积蓄电荷,一边是正极,一边是负极,当两边电容器中积蓄的电荷达到一定量,那么高压电流就能在瞬间击穿间隙的空气—— 年轻人合上电路开关。 轻轻的啪的一声响。 电光石火般的,铜棒中央的间隙里跳动起淡蓝色的电弧。 还没完。 这不是实验的目的。 他举起手中的C形铜环——那铜环有一个小小的开口,慢慢地 走近桌子,然后屏住呼吸。 一步,两步,三步…… 一阵极细微的啪的一声脆响,像鬼魅般响起,只不过它并非来自桌上的实验装置,而是来自年轻人手里的铜环。 透明的、像精灵一样的微弱电火花在C形铜环的开口里进发。 他惊喜地瞪大眼睛,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抓住了这飘浮在空气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 冥冥之中,有一个神秘的推手,把能量从桌上的电火花发生器里传递到他手里的铜环上,没有导线,没有介质,没有任何连接,这独立在外的小小铜环上就跳动起了火焰,真是奇迹。 麦克斯韦的理论得到了完美验证。 这一天,人类有意识地朝宇宙主动发出了第一道电磁波。 这个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年轻人,名字叫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这一年,他三十岁。 让我们再在人类的历史坐标中戳一个点。 1998年7月11日。 由白震、王宁、赵博文组成的南京短波小组参加IARU短波世界锦标赛,他们使用一台icom725短波电台,顶着炎炎烈日,把电台和天线架在紫金山上,树荫底下的草地上支张小桌子,从当天上午8点开始,对外呼叫。 天线用的是南北方向水平架设的偶极天线,用拉绳绑在两棵树之间,远看像是晾衣绳。 “CQ!CQ!CQ!”白震一手握着手咪,一手捏着笔,操着他那口咸菜缸里泡过的英语,坐在频道里摆摊,“Bravo-Golf-Four-Mike-Xray-Hotel Contest! BG4MXH! QSL?” “Juliet-Alfa-One-Delta-Charlie-Kilo!JA1DCK!QSL:”很快耳麦里传来清晰的回复。 白震比了个“OK”的手势,开始记录通联日志。 对方的呼号是JA1……1…… 后面是什么来着? “Juliet-Alfa-One……again:”白震只好叫他再报一遍。 “Juliet-Alfa-One-Delta-Charlie-Kilo!JA1DCK!” J开头的呼号,是个日本人,难怪英语比我还差。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