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于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980年于瑞士洛迦诺逝世。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在潜意识中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的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精神健全吗? 第二章 一个社会是否会生病?——社会常态的病理研究 第三章 人类状况——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关键 人类状况 根源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人的需要 第四章 精神健康与社会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社会性格 资本主义的结构 第六章 其他各种诊断 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 第七章 各种解答 专制主义的偶像崇拜 超级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第八章 通向健全之路 概论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文化改革 第九章 结论 序言 十五年前我写过一本《 逃避自由》,现在这本书 可说是《逃避自由》的续 集。在《逃避自由》一书 中,我试图证明,极权主 义运动吸引着渴望逃避自 由的人们。现代人获得了 自由,然而在内心深处却 渴望逃避自由。现代人摆 脱了中世纪的束缚,却没 有能够自由地在理性与爱 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一种有 意义的生活,于是,他便 想以顺从领袖、民族或国 家的方式寻求新的安全感 。 在《健全的社会》这本 书中,我试图说明,在许 多方面,二十世纪民主体 制下的生活都可以被看做 是又一波对自由的逃避; 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依 据异化概念分析了这种特 别的逃避行为。 从另一方面讲,《健全 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 由》的续集,在某种程度 上也与《自为的人》一脉 相承。在《逃避自由》与 《自为的人》两书中,我 讨论了与主题有关的特定 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 》主要涉及专制性格问题 (虐待狂、受虐狂等)。 《自为的人》则提出了关 于各种性格倾向的想法, 用一种从人际关系角度出 发的性格进化设想取代了 弗洛伊德的里比多①这一概 念。在《健全的社会》中 ,我更为系统地发展了我 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学”的基本观念。自然,先 前提出的观点不可能略去 不提;但在本书中,我对 这些观点的表述尽量简明 扼要,而把更多的篇幅用 于我最近几年的观察和思 考的结果。 我希望,读过前两本书 的读者在读本书时不难在 其中看到思想的延续及某 些变化,进而接触到人本 主义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论 点: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 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 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 环境。人演变成人之后, 丧失了先前与自然界保持 的原始联系。于是,人类 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 基本感情即植根于这种需 要。在这一点上,我的看 法与弗洛伊德的见解有着 根本的区别,不过,这些 看法却是以他的根本发现 为基础,在他之后的一代 人的观点和经验的影响下 发展而来的。但是,正由 于本书包含了对弗洛伊德 的直接或间接的批评,我 想在此十分明白地指出, 心理分析学说的某些发展 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人们在批判弗洛伊德思想 体系的某些错误时,把他 的学说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连同他的错误一齐丢掉了 。弗洛伊德的科学方法、 他的进化观念,以及他关 于无意识是一种真正的非 理性力量而不是一大堆错 误念头的看法,都是极有 价值的。此外还有一种危 机:心理分析失去了弗洛 伊德思想的另一个根本特 征——挑战常识和舆论的勇 气。 《健全的社会》以《逃 避自由》中纯粹的批判分 析为出发点,最后就健全 社会如何运作的问题提出 了具体的建议。本书最后 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并非是 要人相信我提出的每一种 建议都必然是正确的,而 是意在表明这样一种信念 :只有当经济、社会一政 治以及文化领域同时发生 变革时,社会才会进步。 任何局限于一个领域的进 步都会伤及整体的进步。 我深深地感谢许多朋友 ,他们阅读了我的手稿, 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和批评,使我获益匪浅。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乔治· 富克斯,他在本书未完成 之时就不幸去世了。起初 ,我同他商定合写这本书 ,但由于他病魔缠身,这 一计划未能实现。他确实 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作 过多次长谈,他给我写过 许多信函和便笺,尤其是 当涉及社会主义理论的问 题时,帮助我理清思路, 有时是修正我的看法。我 在书中几次提到他的名字 ,但我对他的感激之情远 甚于此。 此外,我要感谢世界卫 生组织心理健康处的负责 人G.R.哈格里夫斯博士,他 给我提供了有关酒精中毒 、自杀和他杀人数的统计 资料。 艾里希·弗洛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