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汉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翦伯赞 |
出版社 | 应急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秦汉史》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代表作,全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作者不仅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辨,还充分利用当时的考古学成果,对秦汉时期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1916年进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即转人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于1919年毕业。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致力于历史学研究。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抗战期间,撰写文章批判国民党的亲日独裁政策,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1952年至1968年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8年12月自杀。1978年平反,1979年举办了追悼会。主要著述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和《历史问题论丛》等,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 目录 序 第一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 第一章 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 第二节 秦代中国境内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秦代的世界形势 第二章 秦代社会经济的构造及其转向 第一节 土地所有的关系之改变与农业 第二节 生产技术之综合与手工业 第三节 经济制度之划一与商业 第三章 秦朝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灭亡 第一节 秦朝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秦代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秦朝政权的发展 第四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暴动与秦朝的灭亡 第四章 秦代的意识形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 焚书坑儒与文化思想在血与火之前的大审判 第二节 文字的统一与艺术的大综合 第三节 神的世界之变动与宗教的新发展 第二编 中期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展开 第五章 西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楚汉之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汉族的形成与国内其他各种族的活动 第三节 西汉时期世界的新形势 第四节 西汉与中亚商路的开通 第六章 西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西汉的农业 一、土地再分配、农民复员与农村秩序的恢复 二、技术提高与农业生产性的向上 三、土地兼并与农民离开土地的过程 四、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二节 西汉的手工业 一、盐铁业国营及其发展 二、铸铜及其他金属工业 三、纺织及与之有关的服物工业 四、漆器、砖瓦、造船及其他手工业 第三节 西汉的商业都市与国际贸易 一、商业发展之一般的倾向 二、都市的分布、内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现及其活动 四、货币的铸造与种类 五、周边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西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西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一、西汉政权的性质与汉初的“贱商政策” 二、西汉的政治组织与诸侯王的封建 三、西汉的奴婢与奴隶制度 第二节 西汉政权的发展 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从吕后称制、文景削藩到七国叛变 二、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与疆域的奠定 第三节 西汉政权的崩溃 一、西汉政权的腐化与王莽改制 二、绿林、赤眉大暴动与西汉的灭亡 第八章 东汉王朝的继起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 新市、平林与东汉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东汉时国内各种族的活动及世界的形势 第三节 东汉与边疆各族及邻国的关系 第九章 东汉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土地分配与农业生产的向上 第二节 土地兼并、赋税、徭役与农民的赤贫化 第三节 手工业发展与科学的发明 第四节 商业、都市、钱币与国际贸易的再展开 第十章 东汉政权的性质、组织、发展及其崩溃 第一节 东汉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 第二节 东汉政权的巩固及其在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 第三节 边疆各族的叛变与东汉统治的动摇 第四节 外戚、宦官、党锢之祸与东汉政权的腐烂 第五节 黄巾大暴动与东汉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两汉时代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崇儒术黜百家与文化思想的再审判 第二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 一、经今古文派之争与儒家哲学之分派 二、谶纬的出现与儒家哲学的玄学化 三、王充著《论衡》与儒家哲学的被反击 第三节 两汉的科学——农艺、水利、天文、历算、医药、地理与历史学 第四节 两汉的文学——辞赋、歌谣、五言古诗与古乐府歌曲 第五节 两汉的艺术 一、从史籍中所见之汉代的绘画 二、从汉代石刻画像上所见之汉代的浮雕及其他雕刻 三、汉代的音乐和歌舞 第六节 两汉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发展 二、佛教的最初传入 三、道教的起源 序言 一 本书所论述的范围,是 秦汉的历史。 秦汉的历史直至今日, 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 科学的专著;有之,只是以 一个章目列于诸家通史之中 。 一般地说来,中国历史 之科学研究,其自上而下者 ,大抵皆停止在殷周阶段; 其由下而上者,则又皆停止 于鸦片战争。自殷周而后, 迄于鸦片战争,这两千余年 的历史,虽己曾有若干学者 尝作初步之科学的探讨,但 历史的具体演进,则尚有待 于详细的研究。因此,当我 们的研究进到秦汉时代,就 要走进中国历史学上的荒原 了。 虽然,研究秦汉的历史 已不似研究秦以前的古史, 令人感到文献之不足,或竞 无文献之可征。秦汉的历史 ,特别是两汉的历史,已经 留下了不少有系统的记录。 其中最有名的巨著,是天才 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其次,是班固的《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荀悦 的《汉纪》。此外尚有清人 姚之驷、汪文台等所辑谢承 、薛莹、张璠、华峤、谢沈 、袁山松、司马彪及失名氏 等所著诸家的《后汉书》。 这些古典史籍和后来的辑逸 ,若把它们当作历史,虽班 马亦不敢轻许;但当作史料 ,则上列诸书都是研究秦汉 史的最好资料。 《史记》《汉书》《后 汉书》,自唐以来,即列为 正史。历来研究汉史的学者 ,都用这几部书作根据。迄 于清代,对于这几部书之注 释、疏证、探源、索隐、正 义、考异、辨惑、志疑、纠 谬、刊误之作,已汗牛充栋 。我们不能说这一类后起的 著作对于秦汉史的究明没有 或多或少的贡献;至少对史 料之订正,有其一面的劳绩 。但是这样寻章摘句的研究 ,绝不能使秦汉的历史显出 光明;甚且因为这类著作之 支离烦琐、陈说纷纭,反而 混淆了原著中之秦汉史的本 来面貌。 二 秦汉史之得以从繁复的 史料中理出一个眉目来,这 是近年来科学研究的成果。 但迄至现在,科学所达到的 范围,只是对文献上的史料 之批判与分类;而这距离秦 汉史的究明,还是非常遥远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 该从文献的史料中去钩稽秦 汉的历史;只是说,如果有 了新的考古学上的发现,我 们便应该尽可能地运用考古 学上所提供的新史料,去订 正文献上的史料之伪误,补 充文献上的史料之缺失。接 受考古学的成果,使考古学 与历史学结合为一,这是历 史科学的任务。 近三四十年,由于中西 考古学者的努力,两汉的遗 址和遗物,在中国西北新疆 、甘肃一带,大有发现。特 别是斯坦因氏的发现,最为 重要。斯氏在新疆前后考古 三次,曾著《和阗埋没的古 址》《古和阗》《沙漠契丹 废墟》《近印度》《亚洲腹 地考古记》及《西域考古记 》等书,报告其发现。他在 于阗附近的尼雅,曾发现汉 代精绝的废墟;在罗布泊的 沙漠中,曾发现楼兰的古城 (王国维氏谓此古城非楼兰) 和许多汉代的古垒;在敦煌 西北,曾发现汉代极西的古 长城遗址。这些新的发现, 使两汉的历史,显出了不少 的光明。 例如从古长城的发现, 即指明汉代的长城并不终止 于酒泉,而是延伸到今日敦 煌的西北,因而法显《佛国 记》中所谓“敦煌有塞”;《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中所谓“玄盛乃修敦煌旧塞” 的记载,由此得到新证。又 如从罗布泊沙漠中成列的古 垒之发现,即指明汉代自敦 煌以西,直达楼兰,沿途都 筑有堡垒,以防止匈奴人的 侵袭,因而《汉书·西域传 》所谓“自敦煌至盐泽,往 往起亭”的记载,又得到新 证。又如据斯氏的报告,敦 煌西北的古长城,不是用砖 石砌建,而是用苇秆夹泥土 砌筑起来的,因而《后汉书 ·班超传》中所谓“焉耆有苇 桥之险”的“苇桥”,才知道 它正确的解释。又如从新疆 、甘肃一带的遗址中,有用 古率利文、怯卢文、印度文 字写的书简之发现,即指明 当时塔里木盆地及南山北麓 的国际大道上,已有不少“ 深目多髭髯”的中亚商人往 来贸易,而《史记·大宛列 传》所谓武帝“巡狩海上, 乃悉从外国客”的记载,又 获得了印证。以上的发现, 对文献上的史料,都是有力 的补充。 …… 五 上述考古学的诸发现, 它们不知吹送了多少新生命 到纪传体的秦汉史之中。由 于这些新的史料之发现,从 前在文献史料中仅能想象, 或不能想象,乃至完全不知 道的史实,现在已有若干被 具体地显现出来了。虽然如 此,仅仅依靠今日所有的考 古资料,还是不能揭示秦汉 史中所有的幽隐;因为这些 考古学上的资料虽然大部分 足以资为秦汉史之一般的说 明,其中有若干仍有着地方 的局限性。如果要把全部的 秦汉史从纸上浮凸起来,除 非从地层中射出更大的光辉 。 著者在本书中,曾努力 于考古学的资料之应用。但 以考古学发现过于贫乏,在 没有考古学资料可以应用的 地方,仍然不能不从文献的 史料中去寻找说明。本书凡 四十五万字,附地图二十幅 ,插图五十幅,著作的体例 ,和第一卷完全相同。地图 和插图,承画家廖冰兄摹绘 ,这是我应该致谢的。又本 书插图,有一部分,系摹绘 汉代石刻画像;另一部分, 系摹绘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导语 本书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宗教及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作者大量引用《史记》《盐铁论》《淮南子》等古代经典著作为本书注解,结合王国维、斯坦因等中外著名学者的考古学著作及考古发现,对秦汉时期进行详细的阐释。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政治、军事、经济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精彩页 第一章秦族的渊源、建国及其历史形势 第一节秦族的渊源与秦代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创立 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秦代。 秦代王朝,虽然像纸炮一声,轰然而灭,但它却揭开了中国中期封建社会的序幕。中国的历史,从这一时代起,就从初期封建制走向专制主义的封建制。 秦代王朝的创立者—秦族,本是夏族的一支,即羌族的苗裔。这个种族,原住鄂尔多斯的原野,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其族类即溯黄河而西上,缓缓向甘肃西南移徙。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已定居于甘肃西南黄河河谷洮河河谷一带,开始了植物栽培与动物驯养的生活。但直至此时,秦族并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所以尚无秦族之名。秦族之从羌族中分化出来,那是有史以后的事。 秦族之离开今甘肃西南而东徙,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传说中之“尧、舜、禹”时代。当时沿渭水而东徙的羌族,除秦族外,尚有其他诸羌之族,其中首先进入中原的是周族。周族入据中原以后,遂称后来东徙诸羌曰西戎,以别于甘肃的诸羌。实则所谓西戎,就是诸羌的别称。秦族为东徙诸羌之一,故亦称秦戎。大约就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秦族的前锋,即已到达陕西境内,与东夏之族发生接触。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族类遂分布于今日陕西西部。 以后,由于殷族在东方之勃兴,占领中原,西服诸羌,秦族亦与诸羌同时沦为殷代奴隶国家的臣属。大约即于此时,秦族即通过奴隶制的文明,走出了历史上之野蛮时代的境界。 即至周族克殷,陕西的诸羌,在周族领导之下,大半先后东徙中原。其残留于陕西的诸羌,即被周族称之曰西戎。秦族之中,也有一部于周初东徙中原。此等东徙中原的秦族,以后在周族封建文化影响之下,与周族同化。其留在陕西境内的秦族,则沦为周族的臣属。 在周穆王时(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布于陕甘边境的秦族又有一支东渡黄河,徙于汾河河谷,这就是传说中所谓造父之族。造父之族,其前锋似曾到达淮河流域。但直至周孝王时(公元前九世纪左右),秦族的大部分族类,还是与诸戎杂处,游牧于汧渭之间。 到周厉王时(公元前841年前),陕甘一带,袭来了普遍的大旱灾。诸戎之族,遂驱其畜群,东向就食,时秦族亦在其内。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周族已感到诸戎的压迫,乃运用以戎制戎的政策,封秦族的酋长秦仲为大夫,使之抵抗其他诸戎。秦仲不久死于火并战争之中,其子继之,仍为周族的西垂大夫,是为庄公。庄公在周族支持之下,继续与诸戎相抗。 周幽王时(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陕甘一带,又袭来了空前的大旱。当此之时,诸戎之族冲破了周族西北的封锁线,闯进陕西的腹地。其中犬戎与申戎,且攻陷西周的首都,杀死幽王于骊山之下。当时,秦襄公站在周族的方面,“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然而终于不能阻止诸戎东徙的猛潮,所以到平王时,周族遂被迫放弃陕西,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据《秦本纪》云:“(当时)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由此看来,秦族的始建国,乃在西周末叶。 春秋初,陕西全境,已成为诸戎驰逐之场,而秦族于诸戎中,最为强大。他占领了汧渭之间土地肥美的河谷,这里,不但水草丰富,宜于畜牧,而且是周族文化发祥之地,有着繁荣的庄园农业和手工业的存在。秦族既据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又因袭周族的文化遗产,同时,更以其氏族制的历史活力,注入于周代封建文化之中,故在春秋初叶,勃然兴起,征服邻近诸戎,成为当时西北的一个新兴的力量。他把诸戎的土地,收夺为县邑,诸戎的族类,转化为农奴,逐渐把诸戎的社会经济,推向封建主义的历史边缘,并从而使诸戎之族,在封建地方关系之中,化除其种族的界线,融解于秦族的封建国家之中。所以西周时的诸戎,不复见于春秋中叶以后,这并不是诸戎之族为秦所灭绝,而是与秦族混而为一了。 秦族就在不断的征伐战争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到缪公时,这个国家,便西并诸戎,把他的领土,西展至陕甘边境,北拓至陕西北部。同时又东灭梁、芮,打通进出中原的道路,并进而伸张其势力于中原。有名的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之战,正是秦国势力昂扬东进的开始。惟当时晋国强大,仍为秦国东进的阻力,所以到康公之世,秦国便以全力打击晋国,他一败晋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再败晋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三败晋于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四败晋于河曲(今山西芮城县风陵渡一带),把晋国打得落花流水。降至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国,秦国的东线,解除了威胁,于是秦国在这一历史间隙中,征服了陕西全境的诸戎,并进而征服甘肃东北及汉中一带的诸羌。从此以后,秦国便以日益高涨的压力,侵陵中原诸国。 秦国之走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始于孝公时代(公元前361年以后)。据《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