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曲艺生态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贾振鑫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跨学科、田野调查、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曲艺文献提供的有效信息及当代曲艺现象的田野调查分析为依据,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国曲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审美特征、内部构建因子、表现与传播形态的历史演进、外部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及当代生态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论述,并结合曲种生态案例深入解读了曲艺的生存、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及生态因子间能量转换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贾振鑫,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曲艺艺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究基地负责人,山东省第一、二批签约艺术评论家、中国曲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艺术委员会委员。获第七届文化部群星优秀奖、第八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曲艺类编剧创作作品奖、山东省校园剧大赛最佳导演奖等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课题等科研项目9项,参与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3项。出版著作4部及参编著作1部;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创作、导演、演出舞台文艺作品2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曲艺生态理论综述 一 曲艺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曲艺生态的研究定位 三 曲艺生态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节 曲艺生态研究概述 一 曲艺生态轨迹概览 二 曲艺生态研究概况 三 曲艺生态研究趋势分析 第二章 曲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什么是曲艺 一 “曲艺”命名的由来 二 关于曲艺的几种观点分析 三 基于前人学说的曲艺表现形态理论定位 第二节 曲艺的审美特征 一 即兴性与交流性 二 再现性与表现性 三 叙事性与抒情性 四 节奏性与音乐美 五 简便性与多能性 第三节 曲艺与姊妹艺术的区别 一 曲艺与戏剧之别 二 曲艺与声乐之别 三 曲艺与朗诵之别 第三章 曲艺表现形态的建构因子 第一节 曲艺语言因子 一 曲艺语言因子的类型 二 曲艺语言因子的特点 三 曲艺语言因子的建构作用 第二节 曲艺音乐因子 一 曲艺音乐因子的类型 二 曲艺音乐因子的特点 三 曲艺音乐因子的建构作用 第三节 曲艺表演因子 一 曲艺表演因子的类型 二 曲艺表演因子的特点 三 曲艺表演因子的建构作用 第四章 曲艺表现形态的生成与演进 第一节 从曲艺因子探索曲艺源头 一 也谈“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 二 生态学意义的曲艺源头 第二节 曲艺表现形态的演进轨迹 一 由单一到丰富、简单到复杂的演进 二 由实用到审美的跨越 第三节 从曲艺民间性的发育探求曲艺的演进 一 曲艺民间性的生成 二 曲艺民间性的特点 三 曲艺民间性的文人化 四 曲艺民间性的现代价值 第四节 从曲种到曲种同筹类群 一 曲种的形成 二 生态位决定的曲种关系 三 曲种同筹类群 第五章 传播视域下曲艺表现形态的嬗变 第一节 舞台曲艺 一 舞台曲艺的特点 二 舞台曲艺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媒体曲艺 一 广播曲艺 二 电视曲艺 三 网络曲艺 第三节 现代媒体曲艺与舞台曲艺的思辨 一 现代媒体曲艺与舞台曲艺的关系 二 现代媒体曲艺与舞台曲艺的区别 三 现代媒体对舞台曲艺的影响 四 曲艺传播与现代媒体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 曲艺与外部环境及生态因子 第一节 曲艺的外部环境构成及生态因子 一 曲艺外部环境的构成 二 曲艺生态因子 第二节 曲艺与生态环境的“改良与适应”关系 一 改良与适应的生态学理 二 改良与适应的生态方式 三 改良与适应的生态作用 第三节 曲艺与地域文化因子 一 地域文化因子概述 二 曲艺与地域方言 三 曲种与地域文化 四 地域文化因子对曲艺的限制作用 第四节 曲艺与艺术因子 一 曲艺的母体艺术作用 二 艺术因子影响曲艺 第五节 曲艺与精神文化因子 一 曲艺与哲学因子 二 曲艺与道德因子 三 曲艺与宗教因子 四 曲艺与科学因子 第七章 曲艺生态系统 第一节 曲艺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及功能分析 一 曲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二 曲艺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 三 曲艺生态系统的功能 四 曲艺生态系统的发展、平衡及反馈调节 第二节 初级生产者——曲艺文本创作 一 文本创作在曲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二 文本创作的生态轨迹 三 曲艺文本特征与创作特点 四 影响曲艺文本生态的问题 第三节 次级生产者——曲艺表演 一 曲艺表演在曲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二 曲艺演员的演进 三 曲艺表演的传承发展 四 曲艺表演的特点 五 影响曲艺演员的生态因子 第四节 消费者——曲艺观众 一 曲艺观众在曲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二 曲艺观众的欣赏心理 三 从文化环境的变迁看曲艺观众构成 四 当代曲艺观众特点 五 影响曲艺观众作品评价的生态因子 第五节 分解者——曲艺评论与理论 一 曲艺评论与理论在曲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二 曲艺评论与理论的演进 三 曲艺评论与理论的特点 四 影响曲艺评论与理论生态的因子 第八章 当代曲艺生态 第一节 当代曲艺生态的建设目标 一 生态曲艺是当代曲艺生态的建设目标 二 当代曲艺生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 三 从一般艺术规律看曲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生态曲艺意义 第二节 建设生态曲艺的路径及相关问题 一 实现“双创”发展是建设生态曲艺的必由之路 二 准确曲艺艺术定位是建设生态曲艺的基础 三 在现代媒体传播中发挥好艺术优势是建设生态曲艺的保障 四 破局人才短缺是建设生态曲艺的关键 第三节 坚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生态曲艺观 一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序言 曲艺理论新建树 姜昆 看到《中国曲艺生态研 究》这本曲艺理论研究新成 果的付梓,我心中满是欣喜 。 中国曲艺植根于中华文 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内涵、中华美 学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艺术作用。曲艺亦被称为 “百艺之母”,滋养了中国戏 曲、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并影响深远。当前,党和国 家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 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以及非 遗政策的加持,促使曲艺的 传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高度 关注。加强曲艺生态研究及 各项理论建设是发展曲艺不 可或缺的工作选项,这不仅 是基于“艺以人存,人去艺 忘”问题的解决,更是满足 当下曲艺学科建设的根本需 要。青年曲艺学者贾振鑫同 志撰写的这部《中国曲艺生 态研究》,补齐了曲艺生态 研究的短板,利用跨学科的 研究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曲艺 生态理论,为人们了解曲艺 艺术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 我国曲艺理论研究,早 期成果散落在古人笔记小说 等文献中,现代曲艺理论研 究在20世纪30年代渐成风 尚。新中国成立以来,老舍 等文人大家在此领域留下了 深深足迹,为宣传推介曲艺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 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 是曲艺理论研究的辉煌时期 ,曲艺创作、曲艺表演、曲 艺欣赏、曲艺音乐、曲艺史 论研究全面开花,《曲艺概 论》《说唱艺术简史》等大 批书籍先后问世。特别是 1987年召开的全国曲艺理 论研讨会,推出了“以观众 为中心说”等数量众多相关 曲艺艺术特征的优秀成果。 1992年,首届曲艺美学研 讨会的召开及相关成果的发 表将曲艺理论研究推向了新 高度。21世纪初,我在中国 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 时,主持编撰出版了《中国 曲艺概论》《中国曲艺通史 》等书籍,得到了各界广泛 认可,每本书初印5000册 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又各加 印了2000册,这对于学术 专著是很难得的。当下,文 化干部、曲艺工作者、高校 教师是曲艺理论研究的骨干 力量,他们的执着努力在曲 艺理论研究园地结出了新硕 果。但由于曲艺种类繁多, 需要探讨的问题庞杂,加之 文献资料零散,一定程度上 存在某些曲艺理论研究与艺 术实践脱节的现象,也有些 研究局限于单个曲种或个人 从业经验的阐发而有待宏观 思维的滋养。从曲艺研究总 体看,亟须学术价值与实践 价值兼备的以语言为基点深 入剖析表现形态形成、演进 的理论成果。 贾振鑫同志少年时代便 热爱曲艺,且执着于曲艺创 作、演出,现在在聊城大学 从事曲艺的教学研究工作, 还开了地方高校招收曲艺研 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先例, 同时还是聊城市曲艺家协会 主席。对曲艺如此的热爱以 及艺术实践产生的感性体验 ,为他的曲艺理论研究输送 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保证了 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杜绝 了脱离实际的主观阐述,同 时高校教师的理论基础又丰 富了他的曲艺研究视角,保 证了研究成果实践价值、学 术价值及创新价值的系统彰 显。 他撰写的《中国曲艺生 态研究》,以曲艺文献为基 础,以曲艺田野调查为补充 ,融合生态学、文化生态学 、哲学、美学、民俗学、音 乐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 从曲艺生态的研究定位、曲 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及建 构与演进、曲艺外部环境及 生态因子、曲艺生态系统、 当代曲艺生态五个方面系统 研究了曲艺的生存、发展与 其外部环境及生态因子间能 量转换的互动关系。在继承 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相关 曲艺与哲学、曲艺民间性、 曲艺美学特征、曲种学、曲 艺传播、曲艺生态系统、曲 艺生态环境、生态曲艺、地 方曲种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研 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其中关 于曲艺表现形态的理论内涵 解读,在整体研究中起到了 提纲挈领作用,认为“说的 语言行动态势是曲艺表现形 态建构的起始,说、唱、吟 、诵得丰富是信息交流表现 唯美、具象、准确的需要, 各种声音模拟的加人,推进 曲艺演进为人类说话功能基 于表现思维的最大化发挥, 演员大多以第一人称出现, 主要以有声语言为载体,常 常辅以表演、音乐、模拟等 艺术手段,以说、唱、吟、 诵为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 、塑造人物、传情达意的一 门综合性民族表演艺术。” 这一观点为曲艺表现形态确 立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定位。 限于序言篇幅,书中亮点不 再一一论之,还是留待读者 去慢慢发现、品味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 知”。著书立说绝非易事, 那“痛并快乐”的两难感受只 有作者个人方能体会。可见 的是,作者对曲艺的热爱激 励了他对曲艺研究的执着、 用心,因之而至的厚重成果 也证明了曲艺理论研究者的 价值所在。这本《中国曲艺 生态研究》专著,填补了曲 艺生态研究的理论空白,值 得曲艺研究者、管理者、从 业者以及文化学者进行参考 ,而研究成果对艺术实践发 生效能也应是作者最大的欣 慰。当然,曲艺生态理论的 系统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深 藏其中的深层奥秘尚需更多 研究者的继续开启。我也真 诚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 进入曲艺理论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