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只要能读出乐趣来,就是好事。在我看来,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讲宗旨,要重要得多。——陈平原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读书三部曲”之一。他从自己几十年读书治学的经验中拈出“好玩”二字,旨在将“读书”这件事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说得透彻且有趣,不想将读书升华到正襟危坐、艰苦卓绝的地步,而是希望开卷有益,开卷有趣,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此次增订新增二十余篇文章,共分四辑,将读书、评书、写书、出书中的观察体悟详加评述,也寄予了作者劝学警勉的拳拳苦心,由此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及文化生态的变化。本书即是这样一本洞幽烛微又举重若轻的读书之书。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想象都市》《记忆北京》《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目录 增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辑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 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如何提奖“读书” “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关于书的书 享受“读书” 希望酿成这么一种氛围与态势 专业精神与人间情怀 闻窗外事,读圣贤书 第二辑 “读书俱乐部”开场白 读书不能不知书——读《书林清话》 藏书楼与学术史——读《清代藏书楼发展史》 学者与书局——读《回忆亚东图书馆》 畅销书的学问——读《畅销书》 书肆与文人——读《琉璃厂小志》 我的读书生活 我爱读的书 读书,读什么书? 读书无诀窍 “发现”的乐趣——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随想 第三辑 书海遨游之梦——我与北大图书馆 徜徉乎书库之间 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 三联的学术使命 杂志与时代——为《读书》二十周年而作 关于《书评周刊》 “学术之窗”小引 “书评网站”开场白 兼及“青少年”与“非专家” “批评”:文化生产的关键一环 编辑的“积极”与“消极”——读《散文小说志》原稿有感 从“世纪人文”看中国出版的变革 “四有”与“四不”——写给弱冠的《中华读书报》 名刊的责任与困境——为《文学评论》六十周年而作 为青年才俊提供舞台 商务的品格与出版的立场 权力与责任——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六十年而作 出好书的“命”——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三十周年而作 出版背后的学术立场——“中国近代文学文献丛刊”总序 学术刊物的日常与诗意 我认识的人文社编辑 第四辑 第三种笔墨——“寻踪丛书”总序 凝视与对话——《文化中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影像集》序 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中的精神》序 纸上得来味更长——《文学的餐桌》序 低回婉转,余音绕梁——《阴阳师》中译本序 深情凝视“这一方水土”——《广东历史文化行》引言 书画争夸点石斋——“晚清写照丛书”总序 另一种学术史——《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序 “大学”如何“收藏”——“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文物丛书”序 《北京的文学地图》序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序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序 民间立场、精神与趣味——顾编《文坛杂忆》合订本序 画是有形诗——写在马莉画展开展之际 以书为媒——写给第四届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 《文体问题》中译本序 “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序 “彩绘古典名著”丛书总序 别有洞天的小说史著——《水浒十讲》序 《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序 漫说“漫说文化”——《漫说文化》代序 十年一觉——《漫说文化》前言 “漫说文化”附记 “漫说文化”再记 “漫说文化丛书续编”总序 序言 本书乃根据2015年中华 书局版增订,添加了二十五 则短文,删去已收入他书的 《未必“永远”的记忆——( 永远的1977)序》。增订 后的《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无论立场、思路、趣味还 是篇幅,与《书里书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19)和《读书 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 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增订版,2019), 都可谓三足鼎立。谈论“读 书”这件雅事,虽然我还有 《刊前刊后》(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5)、 《阅读·大学·中文系》(花 城出版社,2017)、《依 旧相信》(江苏凤凰文艺出 版社,2019)等随笔集, 但以此三书最为集中,也最 具代表性。 若读者时间实在有限, 希望减之又减,只能自荐三 文,那我选择的是:收入《 读书的风景》的《作为一种 生活方式的“读书”》(2005 )、《读书的“风景”与“爱 美的”学问》(2009),以 及本书中《读书是件好玩的 事》(2013)。三文都是 面向公众发言,既希望洞幽 烛微,又必须举重若轻,将 “读书”这件事的里里外外、 上上下下,说得比较透彻且 有趣。这就要求演讲张弛有 度,整理时删繁就简,且略 加润色。多年后重读,感觉 还是很不错。 本书第四辑的最后五则 短文,涉及我和钱理群、黄 子平合编的“漫说文化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99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北京时代华文书 局,2018;香港城市大学 出版社,2020)。这套小 书共十册,我负责其中五本 ,并为之撰写导读。这五篇 导读文字都写得很用心,合 起来看别有韵味,可惜目前 散处三地:《漫卷诗书喜欲 狂——(读书读书)序》见 《读书的风景》;《难得浮 生半日闲——(闲情乐事) 序》《何必青灯古佛旁—— (佛佛道道)序》《兼问苍 生与鬼神——(神神鬼鬼) 序》《未知死焉知生——( 生生死死)序》收入《书里 书外》(增订本);至于整 套丛书的来龙去脉,则有赖 本书交代。 需要略为辨析的是《漫 说文化》的“代序”及“前言” ,那本是两篇独立的文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齐了“漫说文化 丛书”,学界及公众反响很 好,我于是应邀撰写了《漫 说“漫说文化”》,刊1992年 11月18日《北京日报》。 1993年秋,应日本学术振 兴会邀请,我赴日访学一年 。异国思亲,想到“屈指算 来,从我第一次到北大寻梦 ,到今秋东渡访学,刚好十 年”,不免大为感叹,撰写 了《十年一觉》,作为《四 十而惑》组文之一,刊《十 月》1995年第5期。文中感 念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 人谈”到“二十世纪中国小说 史”,再到“漫说文化丛书” ,我和老钱、子平精诚合作 :“有这么三回学友间的‘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做点缀 ,更有那么几本小书作为‘ 同学一场’的纪念,十载燕 园梦因而显得不太苍白,也 不太凄清。”几年后,湖南 教育出版社建议我们将十册 小书的导读文字集结成册, 需要说明前因后果,很自然 的,这两则短文便派上了用 场。此后,这册《漫说文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与《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8)合并,就成 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多次刊印 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 谈·漫说文化》(2004/ 2005;增订本,2019)。 值得一说的,还有第三 辑诸文,涉及那么多报刊与 出版社,忆旧述往,折射了 整个社会及文化生态的变化 。这里谈论的三联书店、中 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 文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 以及《读书》《中华读书报 》《文学评论》《北京青年 报》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 ,都曾深刻影响了近四十年 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为 读者及作者,我与之擦身而 过,不无感怀。同样铭感于 心的,还有很多文化机构( 比如刊行我的著作最多的北 京大学出版社),只是因缘 不凑合,没有单独撰文。 面对读书、评书、写书 、出书这些文化生产乃至文 明传递的重要环节,我有机 会就近观察,留下雪泥鸿爪 ,实在是幸运。 2022年2月5日于京西圆 明园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