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点石成金(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崎嵘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点石成金》以浙江桐乡振石控股集团发展历程为主要题材,以张毓强先生为主角,生动描写其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呕心沥血的奋斗史、勇攀高峰的创新史、先行先试的改革史,艺术展示中国企业家的胸怀视野、精神品格和个性魅力,塑造跨国企业家的典型形象。 目录 第一章 运河古镇孕育的初心 定格:1972年12月30日的九江 和尚桥边的鏖战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章 玻纤之梦在梧桐城上空开始翱翔 3月18日,巨石横空出世 隧道的尽头在遥远的前方 最终抉择发生在电闪雷鸣之夜 第三章 一帖混改良方助推巨石跃上珠穆朗玛 机制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魔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沿着“一带一路”走近金字塔 出入高山之巅的绚丽迷宫 领先对手5年,玻纤智能制造的目标 第四章 恒心者,石竟成 接盘,缘于一段真挚的友情 风片,那个转动着的风片 “上帝们”生活在海洋上 第五章 用东方智慧炼成东方特钢 翻过山,寻觅另一片天地 开辟攀登高峰的东方路径 让水花在不锈钢上翩翩起舞 第六章 信息和汗水是复合材料之两要素 在复合材料的沼泽地里艰难跋涉 契机,来自一次峰会的“头脑风暴” 出击,以狼和虎的姿势 第七章 让三产与二产比翼齐飞 印制故乡的金名片 从滚滚物流中捕捉商机 试水那广阔的金融海洋 第八章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典案例 面向世界:勇敢走出去 面临挑战:坚定走下去 面对成果:成功走回来 第九章 营造一个共情共鸣的精神乐园 用人的诀窍:向我看齐 张氏批评术及其效应 “脸上有笑”成为企业的核心指标 并非结束的尾声 感悟与感谢——写在后面 导语 本书作者写张毓强,不仅仅是写一家民营企业的发展简史。不仅写他的成功,也写他的失败;写他的顺境,也写他的曲折;更想写出张毓强独特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别人所没有的敏锐、悟性、刻苦、坚韧、意志力及柔软、温情。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可敬,又带点学习难度的新时代企业家形象。 后记 感悟与感谢 辛丑年江南晚秋,杭城 的桂花几乎延迟一个来月才 绽放。然而一旦开起来,却 显得比往年浓烈、深沉和持 久,恍若迟来的爱、晚到的 晴。整个杭城自然也包括笔 者的寒舍,均浸润在浓郁桂 香之中。那种沁人心脾的舒 适,非置身其间者无法感受 。 笔者寒舍坐落在京杭运 河一端,与桐乡石门湾段的 运河相连。笔者呆想,从笔 者窗前汩汩流过的水,兴许 就是从张毓强的石门湾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俩都 生活在古运河的怀抱里,心 灵能够感应。 创作这部报告文学,缘 于一次无意的邂逅。 2020年金秋时节,笔者 因创作报告文学《东方大港 》,随宁波舟山港集团领导 赴山西考察采访陆港建设。 那天,山西省委主要领导会 见浙江企业家,笔者叨陪末 座。只见一位结实健硕、气 度不凡的企业家,用清晰的 思路、简洁的语言、沉稳的 语速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介 绍企业情况,表明投资意向 ,提出建议要求。发言中没 有一句多余的话,笔者不由 得在内心为他点赞。 边上有人悄悄地向笔者 介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 世界玻纤大王、振石控股集 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巨石总 裁张毓强。 哦,原来是他!虽说笔 者没有去过该企业,但振石 控股集团和中国巨石的名声 如雷贯耳呀! 共进晚餐时了解到,张 毓强主席与笔者竟然同年同 月同星座,只是比笔者小12 天。我俩均属于联合国确认 的“年轻的老年人”。 同行的香港商报社事务 总监兼浙江办事处主任谢国 平先生给笔者介绍说:这是 一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 有趣的人。您可以写写他。 事后方知,谢国平先生 是振石控股集团独立董事。 于是,一切就变得顺理 成章。 笔者写张毓强,不仅仅 是写一家民营企业的发展简 史。不仅写他的成功,也写 他的失败;写他的顺境,也 写他的曲折;更想写出张毓 强独特的成长经历、心路历 程,以及别人所没有的敏锐 、悟性、刻苦、坚韧、意志 力及柔软、温情。试图还原 出一个真实、可敬,又带点 学习难度的新时代企业家形 象。 从张毓强身上,从他的 实践和实绩中,我们可以概 括提炼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 的若干特质: 其一,浓烈的家国情怀 。企业经营应当没有国界, 但企业家有自己的祖国。自 觉把企业视作国家、社会有 机组成部分,承担起企业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企 业的具体决策、商业经营与 国家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发 展战略、社会需求度、国际 竞争力等联系起来,竭力满 足社会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使得普罗大众的物质和精神 生活因此而得以提升。 其二,不懈的创新追求 。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新 时代尤其需要企业家的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 。创新有始点,无终点。要 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创新、组 织创新,使企业创新成为永 恒主题、不竭动力、核心竞 争力,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 行为、普遍行为、日常行为 。 其三,宽广的国际视野 。关注波诡云谲的国际时局 ,洞察全球产业链和产品的 发展前沿及国际市场竞争格 局,把企业国际化作为企业 追求目标。勇敢地走出去, 坚定地走下去,成功地走回 来。不断攀登并逐步占领世 界科技、工艺、产品、品牌 的制高点,努力使自己所管 理的企业成为行业冠军、世 界冠军。 其四,敏锐的市场感应 。对国内外市场了如指掌、 动若脱兔。尊重市场规律, 把握市场脉动,能迅捷作出 判断和决策。先人一步,领 先若干。尊重客户体验,讲 诚信、重然诺。善于打通国 内外两个大循环和企业内部 小循环,调动体制资源、政 策资源、资本资源、产业资 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 时间资源等,将其组合转化 为市场优势。 其五,科学的精准管理 。始终不渝地抓住质量、成 本这两个关键节点,千方百 计提质降本节能减耗。企业 制度要以问题为导向,讲究 实用、管用和更新,既管又 理。企业家率先垂范,身教 言教,形成执行力。日常管 理注重细节,用制度管人, 用人管机器,全面推行管理 的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 ,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其六,深厚的人文素养 。新时代企业家,要求具有 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深厚的人 文底蕴。做企业,貌似做产 品,其实是做文化、培育人 。要在企业中孕育向上向善 向美的价值观,引导员工养 成外化为行、习焉不察的行 为规范,创造丰富多彩的文 化、体育、人际活动载体, 着力营造人生共同体、生活 大家庭的环境与氛围,增强 全体员工的归属感、获得感 、幸福感。 显而易见,笔者上述抽 象出来的六点,带有“张毓 强特征”。 但笔者认为,这些特质 ,既是张毓强的实践经验和 精神创造,并为新时代中国 企业所需,其共性也普适于 中国社会各阶层,值得推介 和弘扬。 这,就是笔者创作这部 报告文学作品的初心。 张毓强用50年即半个世 纪的时间,将一个镇办小作 坊,发展成两家闻名遐迩的 跨国企业,巨石集团已成为 全球玻纤规模第一,振石控 股集团已进入中国民营企业 500 精彩页 第一章 运河古镇孕育的初心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李白 定格:1972年12月30日的九江 张毓强怎么也不会想到,28年后,他创建的企业居然会收购眼前这个庞然大物——九江玻璃纤维厂。 那天,经过30多小时的长途颠簸,年仅17岁的懵懂少年张毓强终于走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坐落于九江市前进东路44号的九江玻璃纤维厂门口。 张毓强肩背着电动机和肥皂箱,顺便用棉衣袖口擦了一把自己额头上渗出的热汗,一边慢步走着,一边用惊讶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九江玻璃纤维厂。 厂区正门朝北,大门用方钢焊接而成,显得分外坚固厚重。门两侧竖立着2根水刷石装饰的方柱,方柱两边是一道八字形围墙。围墙高约2米,其间隔着一根根造型水泥柱,形成波浪起伏之势。进得大门,一条20米宽的大道通向纵深。道路两旁,长着高大茂密的柏树,仿若站着两队威武雄壮的卫兵。他再往前走五六十米,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路口有个直径十来米的花坛。花坛正中,矗立着一尊伟人挥手的塑像。塑像用金黄色玻璃钢制作,在朝晖中熠熠生辉,给张毓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走在厂区马路上,映入张毓强眼帘的,是白茫茫的一片锯齿形厂房,拉丝车间、纺织车间、机修车间,一个连着一个。还有红砖砌就的办公楼、灰墙围挡的堆煤场、白灰涂抹的锅炉房和水塔,居然还有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 后来,张毓强才知晓,九江玻纤厂是直属国家建材部的16家大中型国有玻纤企业之一,筹建于1958年。当时全厂约有3000名职工、78台坩埚,年产玻纤1000吨。生产区和职工生活区面积相加近500亩,约等于当时3个生产队耕地面积之和。 一个远在千里之外桐乡县石门镇东风布厂的挑水工兼采购员张毓强,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天哪!工厂原来可以这么大、这么办?他觉得自己的思维一时发生短路,根本来不及仔细观察,也没有心思欣赏。他只是惊讶地张开嘴巴,自言自语地絮叨着:大,大,实在是大!似乎除了一个“大”字,他竟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这家企业,更无法确切表达此时此刻自己那种被震撼的心情。那时的张毓强,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小名“毛毛”,还没有掌握后来那么多词语,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话,或作报告。更不会想到,28年后,他居然成为这家企业的收购者、掌舵者。 那天是1972年12月30日清晨。对,是12月30日清晨。即使后来时间匆匆逝去,即使张毓强后来经手过无数个项目,但张毓强对这个日子记得死死的、牢牢的,仿若嵌入他的骨髓里,融化在他的血液中,根本不需刻意去记忆它。只要张毓强一想到九江玻纤厂,这个日期就会自动跳出来,闪烁在他的脑海屏幕上。 张毓强清晰记得3天前离开故乡石门轮船码头的情景。 冬季的日头早已偏西,并不强烈的夕光洒在古运河两岸低矮的水阁楼上,也洒在旧石板铺就的码头上。码头紧挨着大桥砣,一些无事可做的居民正倚着桥栏晒太阳。一大一小、凹凸斑驳的河埠头构成众人眼中的轮船码头,而那些长满了绿苔的石板台阶,说明着年代的久远。 一艘“喜鹊班”客轮在人们的喧闹声中慢慢靠上码头。顿时,码头显得热闹起来。一拨人上岸,一拨人上船。个头不高、身材敦实的张毓强,跨过32级台阶的南高桥,随着拥挤的人群,好不容易踏进船舱。他肩膀上搭着一根绳索,绳索两端系着两件重物。悬挂在胸前的是一箱沉甸甸的肥皂,紧贴后背的是一台更加沉甸甸的3千瓦电动机。明眼人一看,这两件物品,少说也得毛重两百斤。因而,张毓强身上那件半新旧棉袄坎肩,被深深地勒出一道凹槽,绳索似乎嵌进了张毓强尚且稚嫩的肩膀。 “呜呜——”“喜鹊班”客轮在众人注目中缓缓驶离轮船码头,驶向附近的长安镇。石门镇不通铁路,自然没有火车。镇上有个传说,当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时,非常看重石门镇风水,特意绕了一个大弯,从石门穿过,故而形成著名的古运河石门湾,为这一带百姓带来上千年的便利。谁知清末开建沪杭铁路时,石门人担心那个莽撞的铁家伙会冲坏石门镇风水,强烈要求铁路绕道。这一绕,就把石门镇甩出了铁路时代。 传说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也无法考证。但迫使张毓强那天用2小时15分钟时间,绕道长安镇火车站上车,却是铁打的事实。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