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仍然热爱生命(爱的艺术与弗洛姆的孤勇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丹尼尔·伯斯顿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成功的“大众导师”,《爱的艺术》等作品畅销全球。
他是一位左派政治家,影响美国民权运动,以及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制定。
他更是一位心理学大师,毕生致力研究和推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他,艾里希·弗洛姆却一直扮演着边缘化的角色,他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与贡献一直以来被严重低估。
本书是弗洛姆协会特邀讲师、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伯斯顿,潜心研究40余年所创作的首部全面记录弗洛姆的英文传记。在伯斯顿的文字间,我们将重温弗洛姆的生平经历与研究工作,见证弗洛姆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良性矛盾”,诸多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眼中的弗洛姆,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等是如何影响、引领其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此外,我们还将在书中看到弗洛姆与荣格、霍妮等精神分析学派成员的观点碰撞,并循着他们的脚步窥见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美思想发展史。
作者简介
丹尼尔·伯斯顿(Daniel Burston),艾里希·弗洛姆协会特邀讲师、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杜肯大学心理学教授
长期关注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融合领域,深耕分析心理学、批判理论、心理学史等学科;同时,专注研究弗洛伊德学派成员的生平、理论,曾多次受邀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美国心理学会、英国心理学会、东方心理研究所等业界权威协会开设讲座。
著有《被遗忘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卡尔·斯特恩的激情》《反犹太主义与分析心理学》等书,作品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好评。
目录
第一章 弗洛姆其人及其作品
第二章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和母系理论:早期方法论
第三章 弗洛姆的临床贡献
第四章 弗洛姆的存在主义
第五章 社会性格研究
第六章 共识、顺从和虚假意识:“常态病理学”
第七章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对弗洛姆的评价
第八章 弗洛姆对精神分析史的贡献
第九章 弗洛姆与马尔库塞辩论中的俄狄浦斯、本能和无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当我一开始下决心写这
本书时,我担心艾里希·弗
洛姆的作品已经受到过多的
或者说错误的批评。为了准
确而批判地了解弗洛姆的思
想,让他更容易被人所知,
我想有必要厘清一些普遍存
在的误解,即弗洛姆是一个
天真的乌托邦主义者、天真
的环保主义者,或者是所谓
的精神分析美国化或庸俗化
的共犯。然后我发现,要想
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我得对
弗洛姆的作品按时间顺序进
行排列,并探索那些在现存
文献中经常被忽视或相对孤
立地对待的各种主题。这个
不断扩展的主题清单最终确
定为:(1)弗洛姆的“弗洛
伊德虔诚”以及他与卡伦·霍
妮(Karen Horney)和哈里
·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的不同;(
2)弗洛姆在研究法西斯主
义、权威主义和当代社会特
征时对马克思、弗洛伊德和
韦伯思想的综合;(3)他
与马克思以及同时代的威廉
·赖希(Wilhelm Reich)的
关系;(4)弗洛姆对巴霍
芬(J. J. Bachofen)母系
理论的运用;(5)他与非
马克思主义的母系理论倡导
者如卡尔·荣格(Carl Jung
)、奥托·兰克(Otto Rank
)和伊恩·萨蒂(Ian Suttie
)以及客体关系理论家罗纳
德·费尔贝恩
(RonaldFairbairn)之间的
密切联系和区别;(6)他
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家、
哲学家如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马克斯
·舍勒(Max Scheler)、马
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路德维希·宾
斯旺格
(LudwigBinswanger)和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之间的密切联系和
区别;(7)德国启蒙运动
和新康德主义思想对弗洛姆
的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在他
的早期即弗洛伊德- 马克思
主义阶段被埋藏,到他中年
转向存在主义和政治理论时
才又出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
渐意识到,把弗洛姆归为一
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有多短
视。研究心理学、精神病学
和精神分析学历史的专家经
常强调弗洛姆与霍妮、沙利
文和克拉拉·汤普森(Clara
Thompson)的相似之处,
却无意中忽略了弗洛姆思想
中最具活力且最富思量的方
面。他的朋友以及一些批评
家将他置于20 世纪中叶“后
弗洛伊德主义”尤其是带有
美国色彩的舆论氛围中,忽
视了19 世纪德国思想对他
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我
发现文献中充斥着的那些对
弗洛姆的评价,不仅完全脱
离了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说
是无情掩盖了他思想中真正
的冲突和矛盾。刚步入中年
时,弗洛姆将自己视为弗洛
伊德的学生和译者,一心想
将弗洛伊德的见解从他那些
与机械和生物主义相关的语
言中提炼出来,转移到激进
人本主义或存在人本主义的
风格中去。可惜的是,弗洛
姆没有意识到,他的马克思
主义烙印和潜在的人本主义
思想,根本无法以严谨而有
条理的方式对抗弗洛伊德用
来研究临床精神病理学的发
展阶段论。因此,他关于精
神分析性格学的大部分著作
更强调先天条件(性格)和
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
系,而不是“过早停滞的发
展”。弗洛姆在1939 年后关
于精神病症状和人格特征的
大部分论述,明显排除了弗
洛伊德将神经症和精神病性
格特征定位在一个假设的性
心理连续体的特定点上的尝
试。然而,弗洛姆为了论证
自己的观点,又会援引弗洛
伊德、桑德尔·费伦茨
(Sandor Ferenczi)和卡
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提出的个体发生
图式(ontogenetic
schemata),并娴熟细致
、带着欣赏地对其进行阐述
,这是前后矛盾的。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理论
中发展阶段论的两面态度,
在他的“恋尸癖”理论中遭遇
了挫折。在20 世纪40 年代
末到50 年代,弗洛姆将无
端暴力归因于“未活过的生
活”(unlived life)或一种
因缺乏主动创造或提升生活
品质的性格能力而产生的消
极超越。他认为施虐狂和破
坏性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
们源于人类对生存需求不满
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又来
自在超越“被抛感”(即海德
格尔的“Geworfenheit”)和
与人建立真实联系时遇到的
挫折。这些观点,虽然对弗
洛姆来说绝非原创,却构成
了对弗洛伊德正统观念(即
施虐和破坏的特质铭刻在我
们的本能中,不可逆转)有
理有力的反驳。这些观点仍
然是弗洛姆人本主义纲领中
的支柱。但在1973 年,弗
洛姆推测,恋尸癖代表了一
种对肛欲的加强版病态偏好
,让人退回到之前的演化阶
段,即所谓的“肛门—嗅觉
—厌恶”倾向——通常被认
为是四足哺乳动物的特征。
弗洛姆曾经押上自己的声誉
,要将弗洛伊德的重要发现
从性欲理论的机械论和生物
学限制中拯救出来,现在他
又召唤出弗洛伊德精神生物
学中最可疑的特点,恩斯特
·海克尔(Ernst Haeckel)
的生物起源学原理——将个
体发育阶段视为整个人类物
种史的直接再现。
弗洛姆对推测性生物学
迟来的探索在他的整个工作
中扮演着次要角色。然而,
这种明显的逻辑和判断上的
失误似乎体现了他对弗洛伊
德和精神分析发展的整个态
度。这是他绝望的最后一击
,试图证实他自称跟随弗洛
伊德的脚步是真实的;这也
是他在隐晦地承认,也许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