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径通幽/闻道学术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桑农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桑农的读书随笔,从钱钟书到杨绛,从公共图书馆到私人书楼,无论是书还是人,都能在各自的存在中通过纸墨找到彼此的交结点。文章独立成篇,笔致隽雅,或写爱书人的隐事趣闻,或述一本书的细节韵味,最后都离不开书香笔墨的点点滴滴。让人读来回味绵长,在博闻的同时体会书籍所带来的醇厚感受。 作者简介 桑农,学者,随笔作家。1964年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桑园村,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出版专著《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随笔集《开卷有缘》《随遇而读》《爱书者说》、自选集《读书抽茧录》,编辑出版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塞万提斯的未婚妻》《西窗内外》《书海遇合》等十余种。 目录 第一辑 书话家族/三 《晦庵书话》/三 《榆下说书》/四 《读书随笔》/五 《余时书话》/六 《棔柿楼读书记》/九 《雍庐书话》/一〇 《秋禾书话》/一一 《书边杂写》/一二 《书话点将录》/一三 《书脉人缘》/一五 书话家族(续)/一七 《书报话旧》/一七 《江浙访书记》/一八 《书林琐记》/一九 《清园夜读》/二〇 《海天冰谷说书人》/二二 《捞针集》/二三 《书楼寻踪》/二四 《听橹小集》/二五 《书蠹牛津消夏记》/二六 《学林掌录》/二八 第二辑 又见阿左林/三三 鹤见祐辅随笔两种/三八 《希腊女诗人萨波》眉批/四五 潘玉良的艺术之路/五一 《小说闲谈》购藏记/五八 《阿英信稿》识小/六二 阿英致赵景深的一封信/六八 郭沫若·黄裳·阿英/八〇 阿英集外佚信四封/八八 《书海遇合》的因缘/九六 作为美术批评家的傅雷/一〇一 钱锺书的台湾之行/一一二 杨绛先生的一封信/一二六 陈梦家的志趣和情怀/一三一 王莹散文《黑天使》按语/一四〇 《书衣文录》对读记/一五一 诗情画意的导游书/一五六 曾彦修的终审意见/一六一 读《存牍辑览》随札/一六五 李泽厚先生走了/一七〇 流沙河的一篇序文/一七四 第三辑 吴钧陶《药渣》读后/一八三 文章真处性情见/一八八 倚兰书屋/一九三 一本精美的小书/一九八 林贤治散文印象记/二〇〇 中外文学中的植物书写/二一四 怀念朦胧诗/二一七 今夕复何夕/二二二 纸质书不死的理由/二二九 关于毛边书的自述/二三四 毛边书“编年录”补遗/二三八 花开花落自有时/二四四 静心读写即是福/二四七 书话家的视野/二五二 意在其中矣/二五七 摊书闲话/二六一 读书图笺(三则)/二六六 映雪而读/二六六 若有所思/二六八 藏书和读书/二七一 跋/二七五 导语 本书是闻道学术作品系列之一,内容丰富,分三辑讲述书与人,书与书的点滴情愫,作者文笔雅致,见闻广博,在平和素淡中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文章短小精致,内容韵味悠长,知识性强。能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感受。 后记 这本小册子辑录了我近 几年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 读书随笔。当然,有所选 择,也有所舍弃。例如有 那么几篇,不是太具“学术 性”,就是太具“思想性”, 编入书中,估计不太合适 ,便主动割爱了。 这本小册子的出版,自 然要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出 版社总编辑戴兆国先生。 承他盛情,邀我加盟系列 丛书。最初拟定的选题已 经通过,可我因病未能完 成,临时更换书稿,需要 重新申报,给他添了不少 麻烦,实在过意不去。另 外,书名几经推敲,最后 受到他的启发,才确定下 来,这也是要在此表示感 谢的。 记不清在哪里读到过这 样一句:“所有涂涂写写, 仅为博君一粲。”面对打开 这本小册子的读者诸君, 无论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 ,除了感谢之外,我想说 的,就是这句话。 是为跋。 桑农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日 精彩页 书话家族 《晦庵书话》 我最早接触的书话,便是唐弢的《晦庵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八〇年版)。那时我还在家乡的中学教书,课余喜欢读些现代文学作品,买过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三卷本的。随后发现还有一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也买了。接着便是《晦庵书话》。仅凭自己的直观印象,觉得三卷本的水准不及一卷本,而一卷本又不及《晦庵书话》好看。三卷本通读一遍后,再没有翻过。一卷本翻过几遍,却只是当作工具书查阅的。只有《晦庵书话》,会不时拿出来翻翻,有些篇目还会涵泳再三。后来搬家,三卷本和一卷本都处理掉了,《晦庵书话》却一直摆在书橱最方便取放的位置。 当年对《晦庵书话》的兴趣,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把它当作研读现代文学的入门书,从中获取现代作家作品的信息,遇到感兴趣的,还会按图索骥。二是揣摩文章做法,特别是文中一些抒情的句子,至今尚能脱口背出。例如:“我读此书时适在钱家二院,院有海棠一株,时正结果。晚风起时,海棠时时落地,一种黄昏的寂寞浸透身心,及今思之,犹怅惘不已。”还有:“达夫失踪已久,据载其坟墓近方发现。热带植物繁殖,一片离离之中;墓木当已拱矣。”这些充满感性色彩的闲笔,冲淡了通篇沉闷的学究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榆下说书》 黄裳以古籍鉴藏闻名于世,所撰题跋据说堪比黄尧圃,是当代“黄跋”。可坊间又有传闻,文献学家黄永年羞于与之为伍。我不是业内人士,不知晓其中深浅。我读黄裳,侧重并不在于题跋,更关注的是《榆下说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八二年版)一类的书话随笔。 《榆下说书》里有一篇《关于柳如是》,曾经传诵一时。尽管无论在史料方面还是史识方面,都无法与《柳如是别传》相比,但黄裳的文章比陈寅恪写得好看,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一篇《槐聚词人》,也有神来之笔。如写钱锺书与杨绛对坐于长型西餐桌两端静静夜读的情景,画面感特别强。我就是读过这些文章,然后去找《柳如是别传》和《管锥编》来读,随即成为“陈迷”和“钱迷”的。介绍阅读见闻,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可以顺藤摸瓜,这正是书话随笔的功德。所以,我至今庆幸并感激早年就遇见了《榆下说书》。 黄裳长期供职于报社。他说张岱是三百年前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潜意识里多少有点以己度人;因为这一说法,完全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他的书话随笔,以及游记散文,都可以视为特殊类型的“通讯”“速写”;虽是“客观报道”,寥寥几笔,却具体、生动、鲜活、醒目。以“新闻记者”的笔法写作,恐怕是黄裳书话耐读的奥秘所在。 《读书随笔》 前几天整理书橱,翻出一册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上面写有数十篇读书笔记,千字左右,一书一题。原来我曾在私下里懵懵懂懂地写过书话,这件事我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那还是我在家乡中学教书时,得到去省城进修的机会。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