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胡适、傅斯年、张荫麟、梁启超、吕思勉、孟森、缪凤林、雷海宗、岑仲勉等国学大师的阐述,依次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清一路盘点至民国,抓住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拐点,入木三分又浅显易懂地剖析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在讲述史实的基础上,大师们用富于思辨的语言,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深入探索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吸取前人经验,为未来敲响警钟,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历史讲座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胡适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胡适、傅斯年、张荫麟、梁启超、吕思勉、孟森、缪凤林、雷海宗、岑仲勉等国学大师的阐述,依次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清一路盘点至民国,抓住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拐点,入木三分又浅显易懂地剖析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在讲述史实的基础上,大师们用富于思辨的语言,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深入探索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吸取前人经验,为未来敲响警钟,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目录 Chapter 1 甲编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张荫麟 周东封与殷遗民 傅斯年 霸国与霸业 张荫麟 秦的变法 张荫麟 秦汉史总论 缪凤林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张荫麟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史总论 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总论 吕思勉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张荫麟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张荫麟 明朝的盛衰 吕思勉 鸦片战争 吕思勉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孟森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吕思勉 Chapter 2 乙编 中国史叙论 梁启超 中国思想史纲要 胡适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雷海宗 《史记》研究 傅斯年 府兵制的起源及其评价 岑仲勉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张荫麟 君子与伪君子 —— 一个史的观察 雷海宗 中国再生时期 胡适 导语 北大名师授课,史学大师云集,浓缩百年名校史学研究菁华。 通史+专题史。从商周至民国,纵览上下五千年;从兵制演变到思想史论述,横向剖析中国历史断面。 写给普通读者的历史作品,兼具普及性和趣味性,一口气读完,读懂中国五千年浮沉。 精彩页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胡适 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绩表现出来。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三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面。古学界表面上的寂寞,遂使许多人发生无限的悲观。所以有许多老辈遂说,“古学要沦亡了!”“古书不久要无人能读了!” 在这个悲观呼声里,很自然的发出一种没气力的反动的运动来。有些人还以为西洋学术思想的输入是古学沦亡的原因;所以他们至今还在那里抗拒连他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西洋学术。有些人还以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所以他们至今还梦想孔教的复兴;甚至于有人竟想抄袭基督教的制度来光复孔教。有些人还以为古文古诗的保存就是古学的保存了;所以他们至今还想压语体文字的提倡与传播。至于那些静坐扶乩,逃向迷信里去自寻安慰的,更不用说了。 在我们看起来,这些反动都只是旧式学者破产的铁证;这些行为,不但不能挽救他们所忧虑的国学之沦亡,反可以增加国中少年人对于古学的藐视。如果这些举动可以代表国学,国学还是沦亡了更好! 我们平心静气地观察这三百年的古学发达史,再观察眼前国内和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学术的现状,我们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的乐观。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过去的成绩虽然未可厚非,但将来的成绩一定还要更好无数倍。 自从明末到于今,这三百年,诚然可算是古学昌明时代。总括这三百年的成绩,可分这些方面: (一)整理古书。在这方面,又可分三门。第一,本子的校勘;第二,文字的训诂;第三,真伪的考订。考订真伪一层,乾嘉的大师(除了极少数学者如崔述等之外)都不很注意;只有清初与晚清的学者还肯做这种研究,但方法还不很精密,考订的范围也不大。因此,这一方面的整理,成绩比较的就最少了。然而校勘与训诂两方面的成绩实在不少。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阮元、王引之们的治“经”;钱大昕、赵翼、王鸣盛、洪亮吉们的治“史”;王念孙、俞樾、孙诒让们的治“子”:戴震、王念孙、段玉裁、邵晋涵、郝懿行、钱绎、王筠、朱骏声们的治古词典:都有相当的成绩。重要的古书,经过这许多大师的整理,比三百年前就容易看的多了。我们试拿明刻本的《墨子》来比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或拿二徐的《说文》来比清儒的各种《说文》注,就可以量度这几百年整理古书的成绩了。 (二)发现古书。清朝一代所以能称为古学复兴时期,不单因为训诂校勘的发达,还因为古书发现和翻刻之多。清代中央政府,各省书局,都提倡刻书。私家刻的书更是重要:丛书与单行本,重刊本,精校本,摹刻本,近来的影印本。我们且举一个最微细的例。近三十年内发现与刻行的宋、元词集,给文学史家添了多少材料?清初朱彝尊们固然见着不少的词集;但我们今日购买词集之便易,却是清初词人没有享过的福气了。翻刻古书孤本之外,还有辑佚书一项,如《古经解钩沉》《小学钩沉》《玉函山房辑佚书》和《四库全书》里那几百种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都是国学史上极重的贡献。 (三)发现古物。清朝学者好古的风气不限于古书一项;风气所被,遂使古物的发现,记载,收藏,都成了时髦的嗜好。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最近三十年来,甲骨文字的发现,竟使殷商一代的历史有了地底下的证据,并且给文字学添了无数的最古材料。最近辽阳、河南等处石器时代的文化的发现,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 但这三百年的古学的研究,在今日估计起来,实在还有许多缺点。三百年的第一流学者的心思精力都用在这一方面,而究竟还只有这一点点结果,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缺点的缘故。哪些缺点,分开来说,也有三层: (一)研究的范围太狭窄了。 这三百年的古学,虽然也有整治史书的,虽然也有研究子书的,但大家的眼光与心力注射的焦点,究竟只在儒家的几部经书。古韵的研究,古词典的研究,古书旧注的研究,子书的研究,都不是为这些材料的本身价值而研究的。一切古学都只是经学的丫头!内中固然也有婢作夫人的;如古韵学之自成一种专门学问,如子书的研究之渐渐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学者的聪明才力被几部经书笼罩了三百年,那是不可讳的事实。况且在这个狭小的范围里,还有许多更狭小的门户界限。有汉学和宋学的分家,有今文和古文的分家;甚至于治一部《诗经》还要舍弃东汉的《郑笺》而专取西汉的毛传。专攻本是学术进步的一个条件;但清儒狭小研究的范围,却不是没有成见的分功。他们脱不了“儒书一尊”的成见,故用全力治经学,而只用余力去治他书。他们又脱不了“汉儒去古未远”的成见,故迷信汉人,而排除晚代的学者。他们不知道材料固是愈古愈可信,而见解则后人往往胜过前人;所以他们力排郑樵、朱熹而迷信毛公、郑玄。今文家稍稍能有独立的见解了;但他们打倒了东汉,只落得回到西汉的圈子里去。研究的范围的狭小是清代学术所以不能大发展的一个绝大原因。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